抑鬱症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家長都很重視,生怕自家的孩子有抑鬱的情緒。
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我們發現,一個孩子,不論是在家長的要求下走進心理諮詢室,還是自己主動想要與諮詢師溝通,99%有抑鬱情緒,這其中,10%的孩子,抑鬱情緒特別明顯。
抑鬱症不僅是心情不好,它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極大的壓力,孩子會覺得情緒低落、人際關係差、學習效率低,甚至酗酒、打架、吸菸、逃學、違反紀律等。他們有意的疏遠別人,脫離集體,性格孤僻,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為了避免孩子有抑鬱的情緒,家長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鼓勵孩子參加多樣性的活動,尤其鼓勵社交
學習對於孩子來說的確是主要任務,但不能因為學習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孩子學習之餘聽聽音樂、看看小說、適當打個網路遊戲,這些無傷大雅。只要掌握好尺度,完全可以作為孩子生活的“調味劑”,在枯燥的學習之餘,讓他們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
可有些家長卻認為做這些事是不務正業,耽誤了學習。一旦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家長便立即制止。
每當這個時候,家長不妨問問自己,是想要一個學習好,有抑鬱症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心理健康,“不務正業”的孩子。我相信大部分家長會選擇後者,更何況真的患了抑鬱症,也不可能學習好。
透過與有抑鬱情緒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交流,也能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10個有抑鬱情緒的孩子,其中9個家庭的家長不鼓勵自家孩子參與人際交往,家長往往是在孩子患病之後才發現,社交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
別用成年人的“有效”社交去定義孩子之間的交往,孩子的想法是單純的,他與夥伴之間的交往沒有成破厲害,也不涉及利益,但卻是他們生活快樂、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第二,放慢節奏
家長不要試圖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如果孩子給自己施壓,家長還要適當的幫助孩子減壓。很多家長在孩子患上抑鬱症之後才認識到這一點,孩子沒患病的時候,他們一直逼迫孩子學習,等孩子真正有了病,家長又覺得學習不是那麼重要,身體好、心情好,才是最有意義的。
如果家長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何必把孩子逼迫到如此地步呢?
但讓人感到不解的是,有些家長髮現孩子抑鬱情緒稍稍有所緩解,便重蹈覆轍,再次給孩子施壓,如此迴圈往復,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三,輕鬆愉悅的家庭環境
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情緒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學校生活也有壓力,而且在學校裡同學們都很努力的學習,但是真正給孩子壓力的並不是學校,而是家長。
有些家長苦思冥想,如何才能掩飾自己的焦慮與擔心,給孩子呈現良好的一面,哪怕自己心裡很希望孩子趕緊學習,但表面上還要做出一副“我不在乎你的成績”的姿態。
抑鬱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是僅僅從表面行為上表現出來對他的寬容和理解,還是真正從內心與他產生共鳴,孩子心裡很清楚。
輕鬆愉悅的環境,不僅是在學業上不逼迫,更是陪伴、理解和共情。
我曾接觸一位父親,他很偉大,也很理智。他的兒子原本名列前茅,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10名,後來孩子患上了抑鬱症,成績一落千丈,這位父親認識到自己給孩子的壓力太大,繼而轉變了教育方法。
他鼓勵孩子學習音樂、繪畫等特長班,這在很多家長看來,完全是白瞎了一個好苗子,學習頂尖的學生怎麼會走藝術生這條路呢?殊不知,這也是緩解抑鬱的一種方式。
學繪畫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在畫室外等著,而學鋼琴和聲樂,他的父親進教室裡和他一起接受老師的培訓。後來他的父親告訴我,他用這樣的行為在告訴孩子,爸爸支援你學這些東西,即使不作為吃飯的本事,學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不錯的。不過這位父親也坦言,他內心當中是充滿著擔心的,之所以這樣貼身不離的陪伴,是害怕孩子走極端。
高中二年級和三年級,在這些特長班上,這個家庭為孩子付出了很多金錢和精力,孩子的文化課成績一直在班級中下游徘徊,再也沒進過前十名,最後他考上了一所師範院校的美術專業。與原本的學習成績相比,也許這個結果不算理想,但他的父母很知足。
如果孩子有抑鬱情緒或者患上了抑鬱症,家長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試著為孩子提供一些幫助,如果孩子沒有抑鬱情緒,家長更要做好這些,避免孩子陷入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