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大多容易缺乏自信,這既是青春年少時期的普遍現象,因為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陌生事物,對不熟悉的事物容易“心生畏懼”乃人之常情。同時,也與從小的成長氛圍密切相關,大多數父母和老師都屬於“鞭策型”而非“鼓勵型”,這不太有利於自信心的培養。當步入社會接觸到許多以前不熟悉的人、事、物,才發現自己缺乏自信了怎麼辦?以下三項方法有助於提高自信,請謹記!
第一,鍛鍊自己培養正向思維的心理慣性。先來看看附圖,能說出圖中是什麼嗎?一個花瓶?兩張對視的人臉?當你注視圖中白色部分時會看到花瓶,注視黑色部分時會看到人臉。沒錯兒!這是認知心理學著名的“兩可圖”,說明人的判斷容易被心理慣性(可能是不知不覺中預設的立場)所左右。大部分被認為“缺乏自信”的人很可能只是過分關注自己的弱點,從而難以表現出自信。那麼,如果反過來特意關注自己的強項會怎麼樣呢?會容易自信起來嗎?好!把自己的強項羅列出來,經常默唸“我能做…”這些強項,甚至早上起來將默唸變為大喊。同時,在與人打交道時下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強項。慢慢地,自信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第二,忙亂是影響自信的重要因素,方寸大亂甚至出洋相,肯定打擊自信心,這些是相輔相成、互動影響的。因此要訓練自己“有備而戰”,與人打交道前都預先盤算好“行動路線圖”,一步步的大概過程,甚至對答、交接、動作都可以在心中預演好,儘量對環境和各方的優劣長短做到心中有數。必要時,還可以編劇本似的設想好多種預案。“有備而戰”能逐漸減少,自信心自然也會逐步提高了。
第三,“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揚長避短是增強自信的有力手段。人人都有弱點,千萬不要凡事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選擇自己擅長的賽道,當發現“賽道不適合自己時”要學會體面地“退出”(選擇不參與)。很多時候,體面撤退也能被別人感到你的自信,甚至會猜測你為“集中兵力打贏下一仗”做準備呢,“不打無準備之仗”和“既然沒準備,就不打了”是一個道理。至於“打還是不打”的判斷,除了自身閱歷之外,多閱讀也是提高應對能力的好方法。
自信心的提高是人人都得經歷的一個過程,父母或環境能提供有利條件,是一種幸運。但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能改善自己秉性的只能是自己堅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