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之間會因為捕食或搶佔地盤等需要,對同類進行對抗殺伐,這對自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讓自己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更具備存活的優勢。相對於動物之間的生存之戰,我們常會看到,很多人類對同類的殺戮,從自身角度出發而言,既不會獲取相應的好處,還會有搭上自己性命的風險,那人為什麼就做這種賠本的買賣呢?
就有研究人精神系統的心理學家對於此現象進行深層發掘,找尋這背後的真實原因。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毀滅性分析分成兩類,一類是來自良性的敵對情緒,也稱自我保護。這類毀滅性來源主要是用於自身的一個保護,從而對其他有威脅性的事物進行毀滅。另一類來自一種惡性的敵對情緒,這種情緒不是我們生活中必要的,但這種情緒卻極其危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惡性情緒?這就要從人的本能非本能談起。
大腦是智慧的始源,承載著語言、抽象記憶、想象、創作、分析、自我意識等功能。由於人類有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自我意識,我們就知道自己做事的時候是一個個體,所以一個人就會有一生要做些什麼留下痕跡的需求。
人類非本能的行為一般是由大腦思維決定,所以人就需要有熱情,有相應的目標,需要釋放能量。人類對生活的熱情大多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追求愛、自由、平等、真誠;另一方面追求依賴、控制、毀壞、屈服。而這兩種不同型別的熱情主要是由人的性情決定。
人的性情的形成與個人成長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有著緊密聯絡,正是這些不同的因素合力共同引導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情緒。雖然存在不同的因素,但這些因素的作用力也大不相同。外部的環境只是限制了我們的認知,真正轉化成為自己的性情部分的是我們從這些因素中吸取學習到的側重點,所以不同的因素作用力也就大不相同。
我們的社會為我們預設的目標,就是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及時享樂,而這些只對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有作用,他們會屈從於社會的預設,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會對這預設產生質疑,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受教育的年輕人都在質疑社會預設目標的權威性。他們不能從中找到快樂,我們也就看到了現在很多反叛世俗生活的現象。
人類對自身無益卻殺戮同類背後是其實就是人類具有自我意識,有自己的人生熱情,而人生熱情方向也就導致了這個人的行為。殺戮同類對自己既沒有好處,還容易搭上自己的生命。但由於殺戮,自己能發掘自己存在於社會上,有過存在痕跡,也宣洩了相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