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欣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導言有人用6個字,來總結即將過去的2020年:先活著,再活著。
小巖說,這6個字很適合自己。
他說最近公司虧損嚴重,把不賺錢的專案都停了,他的專案組被整體離職,作為一個6歲孩子的父親,家中的頂樑柱,他異常焦慮。
他的身體出現各種不適:心臟狂跳、視線模糊、聽力下降、整夜失眠、食不知味,這讓他驚恐萬分,懷疑自己得了絕症,儘管檢查沒發現任何問題。
小巖來諮詢,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是不是很焦慮?
我回答說:是的,每個人都會焦慮。
這並不是"安慰劑",事實上,有50%的成年人至少經歷過一次"驚恐發作"。
總有些時候,我們感覺生活好像是在輸液,輸進去的都是焦慮。
早上6點:昨晚睡的不好,現在暈暈乎乎,幹什麼都出不了成果早上6點01分:我有沒有檢查好,孩子們的功課完成了沒有?早上6點02分:老天,真希望股市能一直堅挺 !早上6點03分:……焦慮就像只不聽話的猴子,在大腦裡跳來跳去,你越想趕走它,它就越"撒野",這就是我們與焦慮的關係。
詹妮弗·夏農,是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也曾是一名重度焦慮症患者,她把自己走出焦慮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跳出猴子思維》。
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所有試圖控制焦慮的行為,實質上都是在"餵養焦慮"。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
01有段時間,我很焦慮,感覺自己效率很低。
比如寫作:別人1-2個小時就能完稿一篇,而我需要1-2天。
我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質疑,以至於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寫不出來。
直到我看了詹妮弗的這本書,才知道我是怎麼陷入焦慮的?
我對自己有個完美的要求:不能出錯,所以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造成時間上的拖延;我對自己有個更完美的要求:不能比別人差,所以交稿慢了,就會自責。
在這樣的雙重擠壓下,我啟動了安全策略:停止寫作,等頭腦清晰了再開始;這讓我的效率更低,更加焦慮和自責。
我陷入了焦慮的自我迴圈中:越想實現,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不敢冒險。
焦慮,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在大腦的中心位置,有一對杏仁核,我們看到、聽到、聞到、感知到的一切,都會經過杏仁核,它就像機場的安檢系統,自動掃描,以排除威脅。
一旦它感知到威脅,就會拉響警報,焦慮情緒、焦慮思維、以及生理反應隨即產生,詹妮弗把它們稱之為"猴子思維"。
我們的祖先,曾因為焦慮和恐懼存活下來,它們殘留在腦海中,是出於保護自己。
問題是,它們常常反應過度,就像猴子一樣哇哇鬧個不停,提醒我們出問題了,要趕緊處理。
以下3個"猴子思維",是所有焦慮者的通病,當然也包括我。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即我必須百分之百確定完美主義:即我必須一點都不能出錯過度承擔:即我必須對所有人的幸福和安全負責一旦透過恐懼的濾鏡去看,所有東西都會被歪曲,於是:只有確知事情的發展,確信不會出錯,確定別人會過得好,我們才會感覺安全、放鬆和幸福。
在這些所謂的"安全模式"下,我們高估了潛在威脅的破壞能力,卻低估了自身應對威脅的能力。
02我們是如何"餵養焦慮"的?下面就逐一來解釋:
模式1,我必須百分之百確定
你會擔心生病嗎?你擔心愛人和孩子的安全嗎?你在反覆檢查門鎖嗎?你會花很久挑選明天穿的鞋子嗎?你在計劃未實現時會垂頭喪氣嗎?
如果是,你已經陷入了"百分百確定"的猴子思維。
瑪麗婭,時常感覺心臟突如其來地刺痛、腦袋會發脹、眼前會閃過一片片的光、手腳會發麻。
她在網上瘋狂搜尋答案,懷疑自己長了瘤或者視網膜脫落,儘管體檢一切正常,她依然焦慮。
瑪麗婭是怎樣餵養"焦慮之猴"的?
身體不適激發了焦慮,於是她瘋狂查資料、看醫生,來確定是否患有心臟病;她變得敏感、不愛出門,害怕運動,從而導致身體更加虛弱,然後再次焦慮。
讓她焦慮的並不是身體,而是需要百分百確定,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
模式2,我必須不能出錯
你總在琢磨是否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嗎?你不敢遲到、不能穿錯衣服、不能說錯話嗎?你只做擅長的事情,迴避挑戰嗎?你經常拖延嗎?
如果是,你已經陷入了"完美主義"的猴子思維。
埃裡克,體重超標,感覺自己沒有魅力,儘管每週工作60小時,他還是落在後面。
工作上的重要決定讓他犯難,他感覺羞愧,不敢見人,害怕說出什麼蠢話把場面搞砸。
埃裡克是怎樣餵養"焦慮之猴"的?
因為擔心出錯,他加班收集資料,研究供應商方案,結果是計劃一再推遲,在一次次的調研和確認之後,他把自己拖垮了,可事情依然沒有解決。
讓他焦慮的並不是供應商,而是想要最好方案,可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最好。
模式3,我需要為別人承擔責任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你會為某個決定內疚嗎?你害怕別人失望嗎?如果別人生你的氣,你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嗎?你很難堅守自己的底線和想法嗎?
如果是,你已經陷入了"過度承擔"的猴子思維。
薩曼莎,為30歲兒子的酗酒而痛苦,10年來,她節衣縮食,幫兒子付房租,強迫他戒酒,她做了能做的一切。
可兒子還是經常喝得不省人事、把自己弄傷、並且很可能失業。
薩曼莎是怎樣餵養"焦慮之猴"的?
只要沒有兒子的訊息,她腦子裡就會閃出恐怖畫面,她給兒子打電話,以確認他健康地活著,這進一步支援了要對兒子負責的想法,於是她一次又一次給兒子打電話。
讓她焦慮的並不是酗酒,而是兒子無法獨立生活,可這根本不是事實。
03破解"猴子思維",我們應該怎麼做?
書中告訴我們,打破焦慮迴圈的第一步,是轉變思維,比如:
將"我必須百分百確定" 轉換為"我願意面對不確定性”將"我必須完美"轉換為"我可以犯錯"將"我對所有事和人都有責任" 轉換為"我要對自己負責"此外,詹妮弗還為我們提供了3個實操性很強的方法:
1,使用"拓展性表格":這個方法共分5步
第1步,設想困難:一直拖延的任務、一個難以做出的決定、一個緊張的場景、一個很難拒絕的要求、一個很難堅持的自我立場
第2步,確定價值:你可以從下列關鍵詞中,尋找適合的自我價值取向
第3步,思維轉換:找出當下的猴子思維,以及可轉換的思維模式
第4步,行動轉換:列出過去使用的安全模式,以及打算使用的拓展性策略
第5步,接納情緒:寫下為成長所必須承受的情緒和感覺,並接納它們
下面我們以拖延為例,來看看"拓展性表格"的具體做法:
具體步驟如下:
焦慮時,請停下來,關注自己哪裡不舒服,是胸口、頭部還是腹部把呼吸聚焦在那個部位,想象有一股"治癒的風"正舒緩著不適感深呼吸,吸氣時請接納不適感的存在,呼氣時釋放掉自己的控制慾用歡迎的態度持續深呼吸,允許這些感受存在、變化、消失及重來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放鬆和接納自己。
3,關注點要"積極正向"
可以肯定的說,在戰勝"猴子思維"的過程中,你一定會遇到抵抗:你的方案不一定被人認同,有人會指出你的錯誤,甚至有人會說你自私。
這時,我們該怎麼辦?
請將你的關注點調整為正向,你可以盡情地讚美計劃、讚美執行力、讚美勇氣、而不是隻盯著結果不放。
我們來看看之前的三個案例,進行得怎麼樣:
埃裡克和不太勝任的下屬談了話,告訴她自己的決定,對方的反應不算好,但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他值得被讚美。
瑪麗婭看醫生的次數降低了,也很少去網上檢視病情資訊,她依然會擔心自己的身體,但比之前進步了,她值得被讚美。
薩曼莎給兒子打電話的次數從一天3-4次降低到2-3天一次,她依然被焦慮侵擾,但通話次數越來越少,她值得被讚美。
寫在最後有位禪師,曾用一個等式來定義苦難:痛苦*抗拒=苦難。
也就是說:你越是抗拒,苦難就會越多。
一旦我們對自己寬容,便學會了同情他人;一旦我們認識到人生不完美,批評聲就會遠去;而有一天,當我們不再控制痛苦、焦慮和恐懼,苦難便不屬於自己。
《跳出猴子思維》,是一本操作性極強的"焦慮應對手冊",它最大的特點,是不僅告訴你原因,還提供了各種破解方法。
當你害怕演講時、難以做決定時、反覆檢查時、過度擔心他人時、缺少自信時……都可以去書中查閱答案。
是時候告別焦慮了,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