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似乎總是和叛逆、對抗、情緒化、衝動聯絡在一起,讓成年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他不想理你,碰到一點事兒就跟你吵架,你問他學校的午飯吃了什麼他都懶得告訴你,還動不動把自己關在屋裡一整天。
但是,你需要接受,這是一個正常的青少年時期的變化和現象。他們不是專門要跟你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
孩子從小學進入中學,成長上對應從兒童到青少年,進入青春期這個特別的階段。而“青春期”似乎總是和叛逆、對抗、情緒化、衝動聯絡在一起,讓成年人一下子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究其原因,是他們大腦發生了變化,青少年的大腦和成人不同。他們有的部分發展成熟,有的沒有。從小孩長成大人,人的大腦從後往前連線,青少年時期走了大概80%。但剩下的20%很關鍵。
這最後成熟的部分包括Frontal Lobes(額葉),是大腦的指揮部。就是說,在這些青少年孩子的腦子裡,各個作戰部隊都已經可以打仗,但指揮中心還沒造好。
所以他們可以打槍,可以戀愛,可以當世界冠軍,但是不太知道為什麼。他們在單一的事情上已經非常能幹,跟大人差不多,破壞性也可以很大。但是他們缺少大局觀,在大的事情上需要被指導和把控。
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所以,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有很大的潛力,他們學習東西很快,但是這時養成的壞習慣也非常難改掉,比如抽菸、喝酒。
如何在青春期幫助孩子重塑大腦呢?
在《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這本書裡,我們找到了解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多年的臨床專業知識和第一手育兒經歷中汲取經驗,引導父母透過嘗試和測試的策略來與青春期少年建立牢固的關係,並在青春期少年發展、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改善與他們的溝通。
青春期,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根據我們在生命不同階段學習和生存的需要,大腦在人體整個發育過程中按照特定的順序進行升級。大腦區域和迴路在一定的層次結構內,按照發育時間表在不同的時間發育。
換句話說,大腦在週期性地進行發育,並且“期望”在特定的發育階段接受特定的體驗。人體透過向大腦的不同區域發出訊號,敏銳感知外界環境,基因在這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青少年大腦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青春期是大腦具有超強適應性並時刻為變化做好準備的時期。
研究表明,青少年傾向於五個方面的學習體驗。分別是:
融入同伴
承擔風險並獲取新體驗
學習使用情緒
實現自我認同
獲得自主獨立
大腦希望青少年瞭解這些方面,因為就進化而言,他們所在的人生階段,這些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大腦的優先事項。
如果大腦沒有在合適的時間獲得恰當的體驗,將無法獲得充分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患有先天性白內障,那麼他的視力將永久受損。如果孩子的白內障在童年中期得到治療,視力恢復,那麼大腦中仍保留一定的學習觀察能力,但是諸如深度知覺之類的複雜視覺技能,將永遠無法獲得發育。
除此之外,青春期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最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
大約有75%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焦慮、進食障礙和精神分裂等,都會出現在青春期,這很可能就與發生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強烈變化有關。
所以,我們要為青少年營造適合他們的生長環境,從而降低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機率。
青春期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對於任何一個青少年來說,人生總是跌宕起伏,充滿波折。因此,他們如果每天數小時沉浸在悲傷、焦慮或其他強烈情緒中也不罕見。
但是,有些年輕人在遭受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感動盪之後,就會變得萎靡不振,以至於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成長和發展也十分受影響。
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由許多因素共同導致的。其中,遺傳就是一方面。例如家族中如果有人患有心理疾病,那麼孩子患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後天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也是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常見的校園霸凌事件就是其中一種。
那麼這對學習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如果我們感到害怕或者不安全,情感反應就會啟動自我保護,在那些情況下,情感大腦佔據主導地位,只給我們留下極小的空間去推理或思考,因而我們也就脫離了良性學習迴圈。
在這種情感模式下,青少年的大腦無法學習,因為這個原因,青少年必須要先考慮心理健康需求,否則他們的學習將會大打折扣。
青春期的孩子,更在乎與同伴的關係
從根本上說,大腦是具有社會性的。大腦花費25年時間形成大腦回路,用於管理複雜的社交資訊。有趣的是,邏輯推理成熟時間要遠遠先於社交推理。
很多父母發現,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多溝通,更願意與同齡人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社會關係的焦點發生了變化。
嬰兒時期,最主要的社會關係是主要照料者。嬰兒或者蹣跚學步的孩子天生會親近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研究表明,人類如果在嬰兒時期與目前長期分離且沒有特定的照料者,這會對人際關係的建立產生終身影響。
少兒階段(4-10歲),社會關係發展的重點是玩伴,孩子們被驅動著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此時,他們與父母依然保持著密切聯絡。
青春期,青少年被驅動著與同伴融合。青少年與同伴成為更廣泛的群體的一部分原因是學習任務——這與只是和朋友一起玩耍,或出去閒逛,或和同學互動是不同的。從根本上說,融合是找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並確定自己的歸屬。
青少年的大腦按照“程式設定”以社會資訊為導向——在獨立和成年之前儘可能多地學習。
所以,將青春期與童年階段進行區分是很重要的。青春期為我們提供瞭解鎖青少年需求和不可思議的大腦的解碼。瞭解青少年為什麼會被同伴吸引,並從根本上了解他們正嘗試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使我們能夠支援並促進他們交友能力的發展。
重要的是,人在青少年時期與同伴隔離是有害的。在這個發育階段,極端的社會孤立會導致與大腦結構差異的相關認知、社交和情感調節等技能出現長期困難。
父母需要為青少年創造適合發展社會關係的環境
當我們知道青春期的社會關係如此重要時,我們就需要為青少年創造適合這方面發展的環境。
當青少年處於社交痛苦時,請家長悉心照顧他們,利用他們的社會性大腦和同伴導向的力量幫助他們實現積極目標,並在他們走出痛苦之後幫助他們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當然,在這過程中,父母也會遇到障礙。也許我們的經驗對青少年來說並沒有什麼幫助,這時就需要第三方的支援,但也要記住,青少年有能力自己做決定。
當我們採取保護行動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優先考慮青少年的社會關係,並確保他們有社會融合的機會。確保青少年有與同伴融合的機會,這樣他們就可以發展重要而複雜的生活技能以管理同伴關係。
第二,提防犧牲社交地位的任務。許多成年人,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試圖透過金錢或證書等外部獎勵來塑造青少年的行為。儘管這些措施可能會孤立地起作用,但是如果你設定的任務與可能獲得社交地位的行為構成直接競爭,那麼後者很可能會勝出。
第三,始終強化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建立抵禦社會排斥的能力。用你的語言強化青少年對同伴關係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他們提供一定的保護,以防他們害怕自己被排斥——這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第四,用青少年的眼光看待主要的社會風險。社交世界的重要性意味著,與可能的社會排斥相關的風險對於青少年而言,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對於青少年來說,舉起手回答一個自己不確定答案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風險;給朋友打電話問一些問題,可能也會給帶來各種各樣的恐懼。
在他們克服這些恐懼的過程中,嘗試採用他們的視角與他們並肩作戰。對於他們來說,尊重和傾聽總是很重要。
認識青少年的大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身上正在發生的變化,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和成長。
而作為孩子的家長或者是教師,如果你能理解Ta是怎麼“想”的,也許你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充分利用優勢並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