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開始並不明顯,只是有點胸悶,煩躁。”

“我四十五了,最近常常半夜會醒,出汗,我是不是抑鬱了?”

“大姨媽拜訪次數少了,每次的量越來越少,多少有點擔心了。從前最討厭的那幾天,現在竟然有點盼望,好像大姨媽在,青春還在。”

在貼吧有18萬的帖子,是關於更年期的求助與分享;在知乎瀏覽、參與該話題的,也超過200萬人次;

裡面有為人兒女、有為人丈夫……

更多的是正在經歷其中的中年女性本人。

無論是接近而立之年的90後,亦或已到不惑之年的80身邊,身邊都會有快年過半百的70後或60後。

他們或是你的同事、朋友,或是你的父母…..

但因為缺乏瞭解,當更年期一聲不吭的到來時,當事人和家裡人往往措手不及。

很多女性到了這個階段盲目反抗,導致陷入更嚴重的焦慮、抑鬱;

子女或伴侶,因為無法理解母親/妻子在這個階段的煎熬而產生嫌棄,也會對家庭關係造成打擊。

因此,對更年期的瞭解和應對顯得尤為重要。

無論是你或是親友正經歷其中,還是即將面對,讓我們認真聊聊消失的大姨媽,關懷這個階段的中年女性。

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01 先普及一下:什麼是更年期?

更年期是指女性從生育期向老年期過渡的一段時期,是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的時期。

一般始於40歲左右,歷時10-20年;

「絕經超過一年」是其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

生理症狀包括潮紅,出汗,失眠,心慌,手抖等等;

心理特徵主要有:

易怒,容易發火,情緒管理失控;

會出現類似於抑鬱的一些狀況,譬如沮喪、情緒低落;

還會有焦慮、易緊張,或者焦慮狀態比往常加重;

嚴重的會有絕望感、厭世感、瀕臨死亡感。

這是為什麼更年期令人煎熬的原因——不僅身體不舒服,內心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

02 更年期的喪失與哀悼

更年期,是每個女性的必經階段,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時光的列車一定會把你載到這裡。

無論你是一聲不吭就度過了,還是被各種症狀“前呼後擁”,更年期都是“來勢洶洶”。

這個來勢洶洶指的是——我們的人生,迎來了首個僅次於“死亡”的 “巨大喪失”。

1)看得見的喪失,在身體:

白髮嗖嗖嗖的“平地而起”,看個手機都要舉得遠遠的老花眼的到來,偶爾熬個夜便像病了一場的精力下降……

無不在提醒你:“嗨,你不同了。”

無論如何堅持健身,無論如何精進化妝技術,無論做多少次美容,無論抱著多大一瓶枸杞保溫杯,都無法停止時光的腳步。

只不過有一些人時光的腳步輕一些,有些人時光的腳步重一些。

2) 看不見的喪失,在心裡:

首先,是被拋棄感。

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人生階段,家中長者的離世是常常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喪失,有些人因此感到被拋棄,憂鬱久久不能散去。

再者,“青春不在,容顏易老”是最直接的衝擊。

沒有了月經的女人被稱為“老女人”,這樣刻薄的話語似乎把更年期女人從原來的社會歸屬中扔了出來,成為了被拋棄的群體。

而對於那些原本女性自身價值低,又或者自我價值大部分依賴於外在的容貌身材或者所能提供的生育功能的女人,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抑鬱與焦慮瞬間並駕齊驅,設法阻擋自身價值的崩塌。

這樣大家是不是可以更理解那些“中年少女”的努力呢?

整容、健身、美顏等行列,對於中年女人們都幾乎等於有機會緊緊抓住青春這輛列車的末節車廂:

害怕自己沒用了,害怕自己不再值得被愛了。

尤其小時候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或氛圍中長大的女孩,處於更年期的被拋棄感會更加強烈。

因為害怕被拋棄,就會想方設法抓住。

抓住的方式,常見的比如拼命留著賴以生存的外表或功能;

以及表現出對“身邊人的反應是否及時”的敏感,稍不迴應或迴應不到位就會覺得天要塌下來了。

這個時候的女性內心世界因害怕而脆弱,不得不在外在現實世界中透過表現強勢來保護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有人會說:

“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時間媽媽總是莫名奇妙發脾氣,怎麼做都不對。”

“我愛人不是小氣的人,可是近來稍不順心,就脾氣大的很。”

“我老聽到媽媽說累,有時候還會對我吼,她不是病了吧。”

當你現在能夠讀懂她們的這種反向“表達”,會不會多點理解與體貼?

更年期對於女性來說,內外兩個巢,都空了:

空了卵巢再空“家巢”。

家庭中角色的變化,讓更年期女性體驗到被孩子“拋棄”的感覺,長大的孩子越飛越高,漸漸地,不那麼需要你了。

孩子的獨立自主,讓從前大量的時間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的母親,一身功夫變得沒有了用武之地。

被需要越來越少,讓很多母親很難適應;

同時,伴侶關係因為長期投注在孩子身上而無暇顧及,忽然夫妻倆一起共處的時間多了,變得無所適從,甚至只有兩個中年人的大眼瞪小眼。

其次,是被剝奪感。

內心的被剝奪感來自於「人生選擇的狹窄」

首要表現在職場。

且不說晉升機會少,有些人還會因此被勸退,被迫提早退休。

剛剛過了45歲的A女士,一直是公司骨幹,最近她感到很容易沮喪,脾氣難以控制,好像變了一個人,結果在晉升華南地區副總裁的節骨眼上,因為脾氣火爆丟掉客戶而被勸調原來的崗位,明升暗降。

還有不惑之年的B女士,在競爭上崗中被淘汰,好像一個浪頭被拍到沙灘上的活魚再也沒有機會回到競爭的大潮。

別以為退休是一種幸福,對於這個時期的女性來說,退休是一種剝奪。

“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不是風涼話。

職業對於一些人來說,意味著長期的存在感與關係穩定感。

工作,讓她們持續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相對減少焦慮。

而失去工作,意味著社會價值被剝奪——存在本身遭到衝擊,焦慮便油然而生。

另一個重要的被剝奪感,來自於「生育的能力」。

據瞭解,二胎的需求高峰往往在40歲以後的女性。

這個階段的女性,雌性激素的降低,卵巢功能的退化……

一個女人漸漸喪失生育這項權利,這在心理上帶來強烈的緊迫感。

“沒了,很快就沒有了”。

儘管一些女性原本並不期待生孩子,但她們會說——“我沒有”和“我有,而我不用”是兩回事。

意識到內心的被剝奪感是如何操縱我們之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盲目對抗。

害怕被拋棄,讓一個人擔憂、焦慮;

恐懼被剝奪,讓一個人憤怒、無力;

這兩種內心感受常常出現在更年期階段,此起彼伏。

03 喪失之後,如何度過?

關於如何去應對更年期,我想講兩個部分——

一是你如何認知它;

二是具體的小建議。

第一:認知部分

1)更年期,是你的另一個“青春期”。

喪失意味著一個時空的退讓,就意味著有新的時空出現。

女性青春期開啟的生理標誌是月經初潮,

更年期的生理標誌是月經末潮;

一起一終,一個迴圈,標誌著人生舞臺的重要一幕徐徐降下了帷幕。

當然,也意味著另一幕的開始。

這個時候的女性,大部分經歷了情感中的風風雨雨,經濟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即使不能做到財務獨立,人生自主,閱歷豐富,心理強大,至少也有了一些人生經驗。

關鍵是,曾經以家庭為重,以事業為主的階段基本告一段落,很多人經歷了“我應該”的人生後,開始覺察“我要”的人生。

許多處於這個階段的人都會多多少少或主動,或被動的思考: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是人生重要時期的原因是不同的青春期覺察與躁動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路徑。

比如,有些孩子翻天覆地的叛逆,以尚未成熟的心理應對日益成熟的生理,

“我不”、“我要”、“我偏不”、“我一定要”…

躋身於成人行列的內心需要,讓風風火火的青春期給我們帶來獨特的自我成長;

劃出邊界,建立自我王國的第一步毫不猶豫就邁開了。

更年期對大部分人來說,就像是第二段“青春期”,

只是在更年期,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由自己支配、更多自主的動力、以及一直以來積蓄的財力或生活閱歷……這些都成為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生活方向的基礎。

與真正的“青春期”不同的是,

曾經的青春期,核心是“離家”——

離開父母的懷抱,完成內心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

而更年期的核心是“回家”——

回到自己的內心,完成自我的完整性,形成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的開啟。

這個內心的家不同於原生家庭,也與現在的小家庭不一樣,

它是內心的一個歸屬,一個只屬於你一個人的家。

之前提到的A女士,原本是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女人,她一直都是在父母的期待裡選擇生活與工作,是一個乖乖女。

更年期的到來讓她脾氣漸長,雖然她因此得罪了客戶,但也讓她看到自己原來是可以不必事事退讓,委屈求全,用壓抑自己的感受來換取表面的和平。

步入45歲,讓她切實感受到時光的飛逝,尤其在晉升機會的錯失讓她第一次對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重新審視,她慢慢學會讓自己“斷舍離”,重新瞭解自己,重新看待自己,重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再害怕衝突”,是她迴歸自己內心家園的第一扇開啟的門。

2)更年期,是你“重新成長”的機會。

正如“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處於更年期的人因為個體成長經歷,原生家庭,以及核心家庭的生活內容的不同,在更年期會有各自很不一樣的感受和表現。

這個“動盪”的階段,往往能把以往情結或創傷激發起來,從而成為讓我們重新“成長”的機會。

B女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B今年48歲,剛從公務員的崗位上退下來。

自從大學畢業,B就在這個省級單位工作,原本的雄心壯志在結婚生女後就銷聲匿跡了。

她本不是一個膽大的人,在山區生活的童年充滿了貧困,以及因為是女孩的不被待見,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愛,她努力讀書,不給他們添一點麻煩,終於在城市裡尋得一席之位。

她成為這個城市千千萬萬努力打拼的其中一分子,生活方式、內心格局都煥然一新。

唯一不變的,是隨身攜帶的幼年的“自卑”

她在工作中常常有“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的困擾,

還在生活裡處處使用“討好“的方式與家人朋友相處。

雖然她常常自我心理建設:比起小時候,我已經很好了;

但她清楚:“不快樂“是她的生命主旋律。

45歲那年,她的月經正式結束了。

一開始,她覺得很輕鬆,好像不用每個月都有幾天不自在。

可是接下來,她發現她的身體開始出現許多症狀,胸悶,潮熱….最常見的是偏頭痛。

身體的變化甚至讓她無法勝任日常行政工作,於是提早退休排上了日程。

而在這前前後後,孩子到外地上大學,丈夫工作臨時調動,都讓感到很孤單;慢慢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觀察,她發現偏頭痛和她的心情有很大關係。

現實遭遇不順時,她的偏頭痛就會加重。

這個時候她就會打電話給丈夫孩子,就像一個無依無靠的孩子尋求安慰。

之前她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需要,總是把丈夫孩子的需求放在最首位。

特別在花錢這件事情上,對孩子丈夫的花費很大方,對自己卻三個字“不捨得”。

現在她忽然感到人生的末班車要到來了,而一直以來,自己都把重心放在他人身上,過去放在父母的身上,現在放在孩子丈夫的身上,而她自己的人生似乎還沒開始就要結束。

B感到從未有過的絕望。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知識學習以及心理調整,B開始意識到由於自己在幼年一味的希望他人的滿意,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在關係中使用了“被動攻擊”的“武器”。

明白了在“討好”言語與行為的背後,是潛意識表達:“你這個人不好相處,所以我要盡力對你好,你才不會傷害我。”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讓B有機會獲取許多學習機會,她開始每天學習英文並堅持打卡,主動學習商業網際網路的運作,自主創業,在50歲,重新開創一片新天地。

當然,如果我們在此時此刻,選擇減少工作,遊山玩水或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可以為自己開啟一個新世界的。

比如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C老師,44歲開始學鋼琴,49歲開了一場自己從小就期待的小型鋼琴表演會。

“我覺得現在才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候。”她這麼告訴我。

還有一直從事財務工作的D女士,她性格保守,更年期也來得安安靜靜。

誰都沒想到她利用年假的時間去學了滑雪,“像飛翔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穿梭在叢林中的小鳥”,這個挑戰讓她找回了舊日的自信與堅定了內心的美好。

當然,也有一些人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覺得老了,生命狀態慢慢萎縮,在各種“被拋棄”“被剝奪”的焦慮中,逐漸把自己放棄,變成一個新時代的“祥林嫂”,除了抱怨,責備,還有自欺欺人,自暴自棄,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的生活都不勝煩擾。

而更多的女性是慢慢接受自己進入人生中老年階段的種種變化,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不強求,調整自己的心態,重新審視生活工作的內容。

“更年期”如同一道人生分水嶺,每個經歷者都可以主動選擇,走向不同的人生。

(TED演講:你真的瞭解更年期嗎?/字幕:TED精選演講)

第二部分:具體建議

1)如果你正處於更年期:

進入更年期,意味著面對涉及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雙重問題,積極且個性化的綜合治療,可以緩解更年期帶來的各種煩惱,改善生活質量。

心理調節

包括學習情緒調節的技能以及人際交往的技巧,透過自我認知的提高,學會滿足自我的需求。

這裡包括懂得與家人的協調,從“全能付出者”的位置退下來。

不但學會自我關懷,還要讓身邊的人學會如何支援與體貼經歷著更年期的你。

合理營養

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與身體素質相關聯,對激素水平的關注,以及鈣、鎂等補充,都需要充足的營養補給。

適度體育鍛煉

不做過度過多的運動,給身體一個緩衝的地帶。貴在堅持。

適度性生活

更年期不代表性生活的減弱與結束。

恰恰相反,這個階段沒有了對懷孕的擔心,同時在性心理上也走向成熟,可以獲得更多的性滿足。

如果嚴重,需要配合藥物治療

更年期對人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如果症狀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需要去公立三甲醫院獲得專業幫助。

2)如果你準備進入更年期:

面對巨大喪失,內心強大很重要。

我們一直在智力系統默默耕耘,往往忽視了心智系統的完善。

及早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與情緒管理方式,尤其是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女性身份的確認,都有助於順利度過更年期。

04 也簡單談談更年期中的男人們

更年期只有女人有嗎?

不是的。

只是男人的更年期因為沒有具體的生理標誌,因此顯得好像沒有。

大多數男性更年期從40~55歲以後開始,但也有早自35歲或遲自65歲,甚至70歲的,橫跨將近40年的差異。

相對而言,女人的更年期是斷崖式,反應比較大,容易被意識到;

而男人的更年期是下坡式,呈現出來的身體激素水平變化比較緩慢。

有沒有發現有一些男人到了一定年齡忽然變了:不愛出門,不愛社交,整天窩在家裡;

有一些還會鬱鬱寡歡,有一些原本好好脾氣的卻變得脾氣日益見長,愛爭論,愛出風頭等等,每個人的更年期特徵都有不同。

由於男人沒有明確的生理標誌,常常會被周圍的人忽視對他這段時間的關懷與照顧。

或許從今天看到這篇文章開始,找機會重新瞭解一下你身邊的父親,或者與你同眠共枕多年的丈夫,多給予一些關愛與體貼。

結語

世界更年期關懷日是每年的10月18日。

我們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阻擋更年期的“綁架”,除了用抑鬱與焦慮的症狀,是否還有其他方式?

生命如白駒過隙,更年期會不會成為一個我們重新審視我們人生的機會?

如同死亡會讓人更真實的生活,更年期是死亡的“高仿”,讓我們擁有一個機會按下人生的“暫停鍵”。

是不是該想,我們如何告別與大姨媽共處的生活,如何在沒有大姨媽的日子裡學會愛自己,好好愛他人?

更年期的到來,意味著昭華漸逝,還是強有力的第二人生開啟,都已不重要。

就像奔騰的河水來到了入海口,告別是必然。

告別一個身份,告別一段歲月,告別一個過去的自己;

唯有告別,才是真正的接受與放下。

唯有告別,才可以將抑鬱與焦慮從牢籠中放飛,從此各別天涯。

唯有內心真誠的告別,才是緩解年華老去的焦慮的最佳解藥。

如何告別?

對過去說:再見。

15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2002年離婚,一個人撫養叛逆的兒子,我患上焦慮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