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津巴多教授的6個心理學視角,我們可以把感知覺作為生物學視角和認知視角的結合,當然會更多側重認知視角。
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術語,這是我們接觸這個世界並形成初步認識的關鍵環節,也可以稱之為感性認識階段,之後的思維才是理性認識階段。
津巴多教授分作三部分,以及一個本章問題,我們不妨分作四部分歸納解讀。
第一部分:感覺內涵。
首先是換能,由感覺器官把物理刺激轉換為神經衝動,這是感覺第一步,起到類似翻譯作用,因為大腦唯一識別的語言是神經資訊。
其次是感覺閾限,能夠引起感覺的最小物理刺激量為絕對閾限,這個因人而異會有差別。而差別閾限則是對已有刺激基礎上引起的刺激變化,事實上絕對閾限就是從0開始感覺到刺激變化。
最後是感覺適應,感覺持續存在後反應越來越小,意味著適應變化了,解釋如熟不講理、習慣、無所謂等心理現象。
第二部分:感覺外延。
首先是7種常見感覺,除了視聽嗅味觸外,還有動覺平衡覺和疼痛感覺。觸覺在依戀關係中很重要,疼痛沒有適應刺激。平衡依賴的是關節、肌腱等而不是視覺,比如盲人可以舞蹈,而醉酒者出現失衡。由此理解神經症病人能夠認知但是沒有感受能力,也就是情慾壓抑嚴重到識別不到情慾,好似醉酒者失去心理平衡感。
其次是各種感覺異同處。相同點4個:換能,發生在大腦中,對刺激變化敏感,提供生存資訊。不同點2個:感覺資訊不同,傳送到大腦部位不同。
理解感覺藉助訊號檢測理論,涉及3因素:刺激本身、刺激環境、感受個體心理差異。
第三部分:知覺內涵外延。
內涵:知覺是對感覺的賦意,是對世界的解釋。
外延:主要考慮錯覺,包括感覺層面的赫爾曼黑白方格灰點錯覺,兩可圖形、謬萊線段錯覺、艾賓浩斯圓圈錯覺、左氏豎線錯覺、橫豎書本錯覺等。錯覺意義在於說明視覺具有欺騙性,不同於真實世界。
理論解釋:格式塔先天解釋,包括圖形和背景、封閉性、認知最小原則;學習理論後天解釋,包括預期、背景、認識定式。蓬左線段錯覺、繆萊線段錯覺被證實受到後天環境作用。
看見和相信:眼見不為實,耳聽也為虛,因為感覺是“看”,知覺才是“見”,例證即換能、錯覺。佛學5眼:肉眼看到表面、天眼看到本質、慧眼柔軟示弱、法眼平等、佛眼慈悲。
第四部分:我們認知是否是真實世界,以及我們認知是否和別人一致。
感覺要經歷換能翻譯過程,還有感覺閾限的限制,如有些客觀刺激無法感覺到,以及錯覺的存在,可以說看到世界差不多真實,但不能說認知的就是真實世界。
同理,我們認知與別人差異在於,感覺已經不同了,或者即便說有些感覺大致差不多,但知覺需要加上解釋主觀成分,已經千差萬別了。
例如我們都看到一朵玫瑰花,即使感覺層次上差不多(但是一定有不同,比如張藝謀可能看到更多色彩),知覺感受會大不同,熱戀人溫暖,失戀者悲傷。
就心理學意義而言,學習感知覺就是要覺察:眼見為虛、耳聽不實,突破視聽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