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如果有人問起“你覺得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快樂”,那我覺得“期待的事情變成現實”、“想要的東西自己都能擁有”等聲音可能會成為多數,但是,這真的是“獲得快樂”與“保持快樂”的主要或唯一途徑嗎?

還記得小時候,有次母親出差,大概去了有半個多月。雖然那時候學業繁重,身邊也有不少小夥伴,可說到底內心還是蠻思念的。

雖然平時沒有頻繁的問父親“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可在某天一推開門看到那件熟悉的白色羽絨服與它的主人時,內心中的歡喜便化作一路小跑和一個擁抱,並悄悄的延續到現在。

確實,“期待”算是我們天生就擁有的一種狀態,並且“期待”若得到滿足,我們也確實會因此收穫不少好的感受,可如果只看到這個層面,似乎也對不起這些年多吃的米和麵。

“你自己都說了,‘期待被滿足’能帶來快樂,可無論是標題,還是開頭都在表達‘這樣不好’的意思,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呢?”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我個人覺得,其實人的一生啊,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呢,控制我們的是本能、慾望與情緒等,這時候我們還沒有很強的自我,所以沒有多少對自己的控制權;第二個階段呢,我們逐漸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自我,這時候能一定程度的與本能、慾望和情緒等平起平坐,擁有一定的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那麼,即便不做過多闡述,我想大家也都明白,這兩個階段,肯定是“被控制在前”,“我們自己控制”在後的。畢竟,小的時候我們確實得靠著本能,才能“保證自己活著”。

可能這時候大家也都記不清楚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事情了,所以我選一個不那麼“遙遠”的小例子。

因為種種原因的影響,一位25歲的朋友始終保持著“缺乏安全感”的狀態。因此,在生活中,她跟自己的合租女室友關係非常好,沒什麼事兒呢,就去粘著她。

可要是你去問她為什麼這麼做,她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稍作猶豫思考之後,只會說“我也不太清楚,但就是感覺跟她在一起還挺安心、挺舒服的,所以老想跟她在一起”。

而如果你問她“是不是覺得這個人很好,很喜歡這個朋友”呢,她卻很快就回答“也沒有很喜歡吧,但就是感覺離開她不行”。

這個時候的女孩呢,其實也還是對自己沒有非常強的控制力。因為她現在之所以會膩著這位室友,是因為室友本身有一些特點,和她相處會帶來舒服的感受,而她貪戀這份舒服。

那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擺在面前了,為什麼她貪戀舒服呢?

“要你老是缺乏安全感,你也會總是很容易不舒服。”

嬰兒若感受不到家長的關注,內心就會基於生存本能而湧起無盡的焦慮,焦慮帶來了動力敦促我們“要快點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於是,我們嚎啕大哭,用哭聲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在他們把我們抱進懷裡之後,哭聲就隨著我們“逐漸感受到安全感”與“焦慮的逐漸下降”而平息下來。

“你說的這些我能夠看明白,但是你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你看,哭聲隨著“安全感的提升”與“焦慮的降低”而得到緩解,我們重新收穫“還不錯”、“溫暖”與“被愛”等感受,這些感受是否與“快樂”有不少聯絡呢?

但是你發現沒有,這時候其實並不是我們直接收穫了“快樂”,而是一些“坑”被填補了、焦慮本身降低了,因此曾經因為這兩個因素而被壓抑的“快樂”被釋放了出來、這兩個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得到了緩解。

“那依舊不能否認‘期待被滿足可以帶來快樂’,這個事實呀。”

確實不能否認,而我想要表達的也並不是“期待被滿足並不能帶來快樂感受”這個意思。我想要傳遞的更傾向於:

期待屬於一種狀態,但是同時,它也是一種“在直覺層面,我們認為的‘可以解決自身正面對問題的方向/方法’”。就比如,缺乏安全感的男男女女,在擇偶的時候會傾向於重視“我們是不是有很多的默契”、“對方對我是否是真心的”、“對方是否肯聽我的話”等方面,因為這些朋友需要藉助這些細節來確定“對方的存在可以彌補自己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期待本身並沒有什麼,但是期待的內容其實很有趣。這就好比,有的朋友說“真愛就是不顧一切的付出”、有的朋友說“真愛就是絕對的包容”、有的朋友說“真愛就是無論怎麼樣都選擇不離不棄”,這後面的付出、包容、不離不棄,其實都是這些朋友“對真愛的期待”、“他們自己為‘真愛’貼的標籤”,代表著他們想要擁有包含這些特點的感情,那麼也就是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感情本身,而是這些特點,或者再直白點,他們希望藉此滿足內心的空缺;

期待本身的產生,是建立在“對自己或當下的不認可”與“當下確實有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自己又暫時沒能力解決”這兩個基礎上。如同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便嚎啕大哭的孩子一般,我們意識到或感受到自己存在問題,但又覺得自己解決不了;

期待從某種層面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促使我們追求目標、推進自己和生活向前的動力。不過這裡的動力並不是只有期待本身,因為在意識到問題或感受到問題帶來的不舒服之後,我們的內心中就會產生焦慮,焦慮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動力,而在沒有找到更好、更實際、更準確的解決辦法前,我們會“想當然”的自己產生一些“解決方向”,這些“想當然的辦法”就化成了期待,而期待所對應的往往都是一些“美好的事物”,於是在焦慮的基礎上,期待所包含的“對美好的追逐”也為我們提供了動力。

我知道每個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都有不同的側重點。而面對上面這一坨不怎麼“討喜”的東西,我個人的關注點是在於“期待是由什麼產生”上。

因為,當期待的產生是建立在“對自己或當下的不認可”與“當下確實有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自己又暫時沒能力解決”時,持續的活在期待中,就等於當下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我們對當下與自己始終不那麼認可。

而若問題始終沒解決、始終抱著不認可的態度,那即便期待變成現實,其帶來的積極影響在這樣的底色面前,也多半是車水背心、隔靴搔癢。

所以這又引出另外一個問題,當期待變成執著,它便代表著對當下、自己與問題的迴避。你覺得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11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焦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