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書中第一章-第四章
原本熱情、時尚、愛冒險的我,現在是怎麼了?
因為突然的變故,讓蛤蟆精神和內心經歷重大變化。當朋友去拜訪他時,驚訝地發現蛤蟆不洗澡、不梳洗、衣服也髒髒的,完全沒有活力的樣子,屋子和庭院也蒙上了灰塵。要知道,過去的他可是打扮時髦、愛抹古龍香水、看上去總是神采奕奕呢。出於對蛤蟆的擔心和關愛,朋友們拉著他去看心理醫生。
身處抑鬱時,人們很容易從負面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感覺從來沒有快樂過,或者覺得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人真正關心自己。這些其實是扭曲的認知。如果你正在經歷抑鬱,記得提醒自己,當能量恢復的時候,你會換一個角度認識這個世界。抑鬱會讓人變得沒有活力,而不是不開心。抑鬱的人可能胃口很小,沒有力氣,對什麼都失去興趣,迴避與人交往。很像受傷的動物,需要離群索居,獨自舔舐傷口。但是抑鬱其實是有好處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當人內在有些創傷和錯誤的認知時,抑鬱至少提供了緩衝讓他休息、恢復,免於更多打擊。比方說,如果真有一個朋友抑鬱了,你還會對他予取予求嗎?
可是,沒有誰真正清楚心理諮詢意味著什麼?
蛤蟆的朋友們也只是大概知道心理諮詢是針對經歷過嚴重事件的人們進行的活動。對於悲傷抑鬱狀態的蛤蟆來說,朋友沒法給他適合的幫助。只有試試諮詢了。
心理學是研究一個人的行為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的學科。每個人的氣質型別、成長環境、後天經歷都不同,思維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有差異。有些我們認為“非常合理”的想法其實並不適合我們的生存發展(雖然沒有對或者錯),因此生活中會有很多困擾。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需要有從業資質,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參加技能培訓,並且堅持給自己找督導以自我成長。看似諮詢師只是在和來訪者聊天,但是背後他的提問方式是有技巧的,他在感知來訪者的感受與共情,他在全身心關注來訪者。並且,很多時候那些諸如強迫症、焦慮症對我們來說很是麻煩,但是好的諮詢師已經見過太多類似的案例了。對於這些症狀的研究,也早就有專家進行過了,只是大眾不知道而已。
諮詢師:如果我不相信你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初次見諮詢師蒼鷺,蛤蟆覺得他富有智慧的樣子。隨後,諮詢中的沉默讓蛤蟆覺得不熟悉,因為這使得他被迫與自己的感受同在。而那種感受,並不是很好受。蒼鷺告訴蛤蟆,心理諮詢是出於來訪者的自願,只有當來訪者是真正為了自己而進入諮詢室,才能和諮詢師展開合作。這使得蛤蟆明白他不是一個被動的受教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臨走時,蛤蟆問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對蛤蟆說:“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時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這樣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當我們總是在說話的時候,會沒有辦法和自己的感受相連。比如我在和第一任諮詢師合作的時候,他認為我總是在講話,而且講很快,是因為我不敢和自己的感受相連。果然,當我進入感受的時候,體會到強烈的委屈,然後哭了。這種釋放其實對我來說是有必要的。有時來訪者認為諮詢師可以給自己合適的建議,甚至幫自己做選擇。而事實上,諮詢師會將自己比喻成一根柺杖,支撐和陪伴來訪者走過一程。當來訪者可以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就不需要諮詢師這根柺杖了。諮詢師無法代替你做什麼決定,或者幫你承擔什麼,但是他會啟發你的勇氣和自信,讓你有能力做這些。有時在挑選諮詢師時眼緣很重要,比如我自己從小到大欣賞的女性就是有擔當且包容的那種型別,那我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時候會求助的也是同一種氣質型別的女性諮詢師,而不會選擇那種溫婉或者嚴格的氣質。
沒人問過他“你感覺怎麼樣”
接下來的一週蛤蟆很早就醒,即使強迫自己去散步,腦袋裡也還是有病態的念頭。並且一到晚上就開始焦慮起來。到了和諮詢師約定的日子了,蛤蟆告訴自己真的要“儘快長大成人”。當諮詢師問蛤蟆真實的感覺如何時,蛤蟆很不自在,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問過他。諮詢師解釋,假設有一根溫度計可以測量感受。10個刻度中最低是1,代表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5,代表感覺還不算太糟。最高是10,代表非常愉悅。蛤蟆毫不猶豫在1和2中間做了記號。當諮詢師直接地問他是否有過自殺的念頭時,蛤蟆坦言道:“是的,我有過。”
在日常中談及“自殺”這個話題還是比較避諱的。有時人們在遭遇困難,偶爾蹦出這個想法時,也會把自己嚇一跳。在我們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生活的主體時,往往不會在意這些一閃而過的念頭,因為會把生活安排得比較充實,也沒空理會想法。但是陷入負面思考時,人有時會被想法帶著走。你可能會忽略,想法是想法,你是你。或者說,當下有兩個“我”,一個是頭腦中的“我”,另一個是坐在這裡的“我”。頭腦中的“我”可能像天氣,瞬息萬變,像馬路上的車,來來往往。有些想法切合實際,有些天馬行空,有些想法嚇人,有些想法誘人。而坐在這裡的“我”是身體,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行動,可以落實。如果覺得自己被頭腦的“我”困擾的話,記得提醒自己身體的“我”在這裡,當下該做什麼就去做。
處於“兒童自我狀態”的蛤蟆倍感委屈
在諮詢師的提問下,蛤蟆說起了不快樂的經歷。在發生的幾件事情中,蛤蟆因為朋友們對待他的態度感覺非常受傷、難過、內疚。蛤蟆總是覺得朋友不僅不想傾聽他,還總指責他,甚至刺痛他。尤其是老獾,老獾對待蛤蟆的態度讓他想起自己嚴厲的父親。畢竟,老獾總是一副天生領袖的樣子。諮詢師問蛤蟆是否能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什麼,並問他“事件發生的當下他是處於什麼狀態”。蛤蟆深思後,回答“那些時刻自己就像回到了小時候,被父親責罵之後的時候”。諮詢師解釋到,當一個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他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
生活中有時我們看到一些人,他們總是冷靜、自信、領導力強,彷彿從來就是那樣。當他們表現得像領袖或者父母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在他們面前變成渴望認同,害怕責罵,害怕受傷的樣子。而這樣會導致我們更害怕與他們相處。如果你能有意識地觀察周圍別人是怎麼和他們相處的,也許你會有點改觀。比方我的大伯父是個類似老獾個性的人,我就很害怕和他相處,儘管我知道他對我挺好的。我觀察我的表哥會對他表現出該有的尊敬,同時顯露該有的自信,這樣他們的相處就是融洽的。也就是我表哥會認為即使在大伯父面前,他也是一個平等自信的成年人。或許一下子改變自己的習慣有點難,那從假裝自信開始也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