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聽話、不服管教的孩子,大人拿他簡直沒有辦法。發展到極端,就可能引起暴力事件。在12月12號,江蘇阜寧出現一起讓人心痛的事件。

一個高三男孩因為不服媽媽的管教,在肢體衝突中殺害了母親。這樣的悲劇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孩子走到這一步,往往經歷了漫長的心理鬥爭。孩子反叛、對抗,深層原因還是孩子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己又不夠成熟,無法控制複雜的情緒。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

在孩子成年前,父母都沒有理由放棄孩子,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行為上也才能夠做出符合常理、並且讓他們自己感到滿意的選擇。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發展不健全,破壞親子關係,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常見的幾種結果是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學齡前綜合症”和感知能力較差。

01 常見逆反心理,挑戰教養權威

孩子做出出格的事,往往是從不聽話開始。我有個朋友,她有兩個孩子。一個三歲多,一個一歲多。帶兩個小寶寶已經焦頭爛額了,現在老大開始不聽話:

讓他做什麼事情都跟你反著來,成天把家裡弄得很亂,還經常把妹妹弄哭。

媽媽軟硬兼施都沒有效果,脾氣一上頭就揍他。過不了一天,他還是會犯。媽媽不知道,其實是老大不依戀父母了,就會反過來“和父母對著幹”。

奧地利心理學家奧托蘭克把這種對抗的本能稱作“反意志”,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逆反心理。具體來說它是指人在受到強迫時產生出的本能,是一種自發的反抗心理。

孩子不聽招呼、報到處亂跑、亂動東西甚至打妹妹就是逆反的一種表現。任何年齡段都可能出現逆反心理,包括我們成年人也會這樣,究其原因呢,是沒有人願意被別人控制。

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就會不服管教,自動遮蔽父母教育他的那些話,還可能反駁、爭吵。這種反抗意味著意志的缺失,孩子做出的是機械反應而不是自由、有意識地做出選擇。

意志是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繼而克服重重阻礙,直到實現心裡的想法和願望。很明顯,孩子並不具備這樣的認識和能力。

反抗的孩子,表情、動作、語言都在傳遞一個資訊:“你管不了我!” 但他並不是真的不用管,當時的狀態其實是一種假獨立。

如果我們父母也跟孩子一樣生氣,那就是無意間拋棄了一個特別需要父母、但並不自知的孩子。

當我們理解了孩子的這種反抗,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奪回教養的權利,幫助孩子實現真正的獨立。

02 身體成熟心理幼稚,為哪般?

一般來說,孩子進入初中以後,身體和心理都會快速發展,邁向成熟。然而,14歲的彼得卻不是這樣。

他沒有耐心、容易發脾氣,經常對父母和妹妹大吼大叫。他好像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家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更嚴重的是他沒有什麼目標,除了電腦遊戲對其他什麼都不感興趣,不管是學校的作業還是家裡的家務勞動。

他覺得這些都沒有任何意義,這才是父親最擔心的——他對自己沒有目標和意義的生活狀態,完全不介意。

如果說三四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那很正常。但彼得已經14歲,還有嚴重的孩子氣,我們稱之為“學齡前綜合症”。

在《手足社會》一書中,作者羅伯特·布萊說:“人們都懶得長大,就像在一個都是半成年人的池塘裡游泳的魚。”足見成年人不成熟的現象多麼普遍。

“學齡前綜合症”的影響,還能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上看到,就像彼得一樣。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各種心理功能無法做到互相協調,缺乏整合功能,不能處理好個人情感,也不懂得尊重別人的需求。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彼得無法在抗拒的狀態下寫作業,他一次只能處理一種情感,父母說他,會引起他的反感;父母教育的話本想讓他乖乖聽話,去寫作業。但是他沉浸在自己反抗的情緒中,沒有辦法心平氣和地考慮父母的建議,因此就表現得不聽話、特別幼稚。

這種情況倒不是特別糟糕,它也具有積極的一面。因為成熟有它的發展規律,第一階段是分裂或者分化,孩子在一個情景下同時意識到多種情緒;第二個階段是重新凝聚,他會對當下的情緒進行整合、做出判斷,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這個過程類似胚胎生長。胚胎生長時,會先分裂成一些單獨的細胞,然後同類細胞聚集起來,變成發揮特定功能的器官,這些器官再慢慢發育,構成人體中的各個功能系統,比如心血管系統。

所以孩子出現類似的情況,父母無條件地給予愛和支援,讓他感受到可以依賴,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只有當依戀需求慢慢減弱的時候,他不必花心思處理跟父母的不愉快,才有精力去發展自己的個性,慢慢形成獨立的人格。

03 感知不到脆弱,無法走向成熟

人的情緒有多種,開心、興奮、平靜、沮喪、悲傷等等,有正面的,讓人感覺非常棒,也有負面的,讓人難受甚至深受困擾。

而這些負面的情緒雖然不好受,讓孩子感覺到脆弱,但卻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大人,條件反射似的向很多事情說不。這很正常,但是那種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好像什麼事情都無所謂的孩子,就需要引起關注了。

還記得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遭受校園欺凌,流著淚給媽媽打電話。但是媽媽處境艱難,匆匆說了幾句,就掛掉了電話。陳念知道媽媽幫不上忙,所以什麼也沒有說。

一個高中女生,被同學扒光衣服毆打、拍照,這種時候卻不能指望從父母那裡得到庇護和安慰。她不是不需要,而是怕說出來再被拒絕,內心再一次遭受打擊。

為了避免受傷,孩子把自己緊緊地包裹、封閉起來。這種體驗讓人感覺麻木,情緒變得極度冷靜,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情感冷酷”。

大多數青少年並不會有陳念這樣的經歷,體驗到受傷和心痛。很多家庭裡,父母會積極地排除了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切絆腳石,卻讓他們錯過了情感體驗的機會,意識不到自己的脆弱。沒有這樣的體驗,當危險來臨的時候,頭腦中的警報系統不能啟動,孩子反而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情感冷酷”和“過度保護”,都會讓孩子遭受更多麻煩。保護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培養他們對成年人的依戀。據美國一項對9萬名青少年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情感上高度依戀父母的孩子很少出現吸毒、酗酒、自殺、施暴或者早期性行為等問題。

孩子的需求能夠被父母看見,任何情況下都能得到迴應,他在家裡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感知到脆弱後,哪怕哭泣、發洩,都是在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

隨後他會有一種無力感,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慢慢接受現實,或者做出自己理智的選擇。

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父母不可能靠外力去給孩子一個避免挫折的環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開導孩子怎麼想是往往沒用,因為只有他自己去感受、體會,才能放下無法改變的事實。

看見孩子,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孩子才能發展出健全的心理,積極迎接生命中的各種挑戰。

23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陪伴孩子走出焦慮感悟(二十)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