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把孩子當病人,行為上把孩子當正常人。承認焦慮的存在,但從心理上藐視它。可在陪伴孩子的日常行為上還是要重視,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用心把這個影響變成好的。
這樣一說,可能很多爸爸媽媽們就會茫然失措,到底是要怎麼樣。靜下心來仔細體會,如果把焦慮看做是你們這個家庭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敵人,首先不要怕它,從戰略上藐視它,因為你篤篤定定地確信它是可以戰勝的。但得用心去對付它,這也就是在戰術上要重視它,因為焦慮這個敵人它不可小覷,不能及時得到關注會發展成抑鬱,這不是個小事情,但前提是它可以戰勝,尤其是青少年焦慮的成因各路大神已經分析得很清楚,根源是在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只要父母從根本上改變,創造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透過一段時間有效的陪伴,就可以讓孩子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所以爸爸媽媽們要穩紮穩打,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不要老掰著指頭數算孩子已經幾天沒上學了,幾天沒出家門了。越數算越糟心,越數算越焦慮,內心立刻就會升騰起丈二高的火焰,要衝到孩子面前問個究竟時,想到了這些天來學習成果,還要把火壓下來,那是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所以說改變要發自內心,從一而終,不然你就會很痛苦,你就無法擔當陪伴孩子走出焦慮這個重任。
這個時候最應該關心的是孩子幾天沒好好睡覺了,幾天沒好好吃飯了。從最根本的問題,人最本能的需要去關心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關心的就是他這個人,儘管他不上學,不出門,打遊戲,不看書學習,發脾氣,爸爸媽媽仍然愛護他,關心他,接納他。他只有感受到這一點才覺得他不是孤單的,他來到這世上是有理由的,他好好活下去也是有理由的,內心才能慢慢有了安全感和價值感,才會激發起向上的動力。孩子來這世上可不是為了上學讀書考大學的,他是為了享受愛給予愛,這應該也是一個有靈性的生命來到這世上的終極目標。你不把他該享受的母愛父愛和家庭的溫暖給到他,一味的要求他這樣那樣,直至他幼小的心靈和身體都無法承受了還在指責他沒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沒有接受過愛就沒有愛去回饋你,因為他沒有,你要的愛他沒有,拿什麼給你?
所以說孩子是在給你機會去彌補你以往在他身上犯下的錯誤,只要用心就一定會將孩子冰凍的心融化。這時候可能又有人問了,怎麼用心?這就看各自家庭的情況了,細心做飯是用心,帶孩子旅行是用心,陪他打打遊戲是用心,一起散步是用心,夫妻互敬互愛是用心,甚至你專心工作也是對孩子的用心,說到底做好你該做的就是對孩子用心,千萬不要以為用心是要替孩子把他該做的事做了,他該做的就要留給他自己做,房間再亂,收拾自己的房間是他的事,不可以替他收拾。可能一直都是你在替他收拾,但有一件事你永遠無法代替他,那就是學習,所以不要為他不學習焦慮,你再怎樣也沒有用,這個事像吃飯上廁所一樣得他自己去做。在這樣的放手之後,孩子肯定會有一些變化,發現孩子的一點點變化就抓住稱讚孩子,讓他知道你一直在關注他。在這個過程當中,總是有許多反覆,他可能會發脾氣,會作出讓你驚慌失措傷心欲絕的行為,但你要接納他的這種情緒反應,不計較,不對抗,安靜地略過,他馬上就會意識到你是真的愛他,他就是這樣的不可理喻你也接受。於是你就會發現他很快就會有一個歉疚的反應回饋給你,你們的關係就會發生一個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會為下一步的溝通打下基礎。
要給孩子愛,你自己得有,如果你天天哭出來哭進去,昏天黑地,生不如死,哪來的愛去給孩子呢?對孩子的狀況你心裡要有數,孩子這是病了,切切實實的病了,但還不能對孩子表現出來,要像對待一個正常的孩子那樣對待他就行,他的軀體症狀也不要太過強調和擔心,如何應對之前不止一次詳細的說過。他表面看來把你拒之門外,實際是在渴望你的關心,他難受時你要知道但不慌,他高興時你分享他的喜悅,千萬不要一看他高興就提上學,提學習。他無所事事時你問問他想做點什麼,你想提議做什麼事情時首先要徵求他的意見,在這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裡體現你的用心,如果你這樣做了,他能感受到的就是理解,接納,包容和尊重。這就是最好的愛,在這樣的愛的包圍中,他就會戰勝對即將發生的未知狀況的恐懼,他才能夠做他他自己該做的事。
他自己該做的事可不止上學這一件,不要一看見他有點起色你就又拾起那個念頭,那你肯定又會痛不欲生,他也會看透你的用意,哦,原來這一切還是為了讓我去上學,他的心立刻就會冷下來,要把這個向下的迴圈翻轉過來,變成向上的,才能托起他。你是爸爸,是媽媽,他是你的孩子,再難也要你去做,因為只有你能將他高高舉起,把他從那個灰色的冰冷的情境中救拔出來。這是你的責任,更是你的需要。
![](http://timg.juduo.cc/2020/12/7393e7b92ce04123b379c5d42138f5b9.jpg)
-
1 #只要去做了,放下上學這個執念,不管做的如何,孩子都會感覺到,向好是一定的,這個信心要有。
-
2 #寫的真好,說實話,我今天就犯了這樣的錯誤,見孩子高興就提學習,孩子情緒馬上就掉下來了。我時不時就忘了孩子已經生病了。但明明看不出什麼呀?那到什麼時候才能提學習呢?
-
3 #說得太好了,我們正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和改變,給了我們莫大的希望和指導。謝謝
-
4 #其中的艱難只有身在其中的父母才能體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只是時間問題
-
5 #寫得很好,對很多人有幫助,感謝用心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