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無所不在,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心理壓力問題,並及時地、適當地透過情緒調節來緩解心理壓力,為它找個出口,它就不會給精神帶來太重太大的傷害。用穩定的情緒、健康的心理去直面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社會!
——《戰勝焦慮》
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對事物的預測性、預見性。在當今千變萬化的社會中,對將來必要的擔心和考慮是應該的,但焦慮症患者的焦慮不是來自外界真正存在的實際危險,而是杞人憂天式的空想,即心理學所說的“心理炒股”,且愈“炒”愈大,草木皆兵。
擔心事業會失敗,擔心災難隨時降臨於自己頭上,擔心下崗,擔心失戀,擔心交通事故,擔心無購房能力……這種焦慮常常會讓人覺得生活周圍危機四伏,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或者自認不受人歡迎,或猜想有人會加害於己。當他陷於焦慮沉思時,便會出現心悸、不安、胃絞痛、慌亂而手足無措,無所適從。
有嚴重焦慮症的人還會為自己杜撰和假想許多“罪行”,派生出許多的罪惡感和無用感,不是做錯事、做壞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覺得自己無用,對人對事常抱疑慮態度,判定別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憤怒,並遷怒於人。
無用感是罪惡感的變種,罪惡感將厭惡外化;無用感則將厭惡內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卑、羞怯、內疚、自責,認為自己的軀體、外觀、長相無可取之處,不可能讓人喜歡,即使工作有成績也認為是碰上了好運。
無用感主要是源於社會變化和競爭過分劇烈所帶來的內心恐懼。有競爭就會有失敗,有變化就會有落伍,這些可怕的結果長期停留便會造成心靈疾患,並誘發心臟病、癌症。
出現輕微焦慮的時候,應當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心理,一定要正視它,沒有必要也無需用一些自認為“合理”的理由來掩飾焦慮情緒的存在,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樹立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並運用注意力轉移的方法,及時消除焦慮。
緩解心理壓力,放下焦慮由於社會的高速發展會使人們的觀點、態度、希望也隨之變化,在這個快節奏、高效率、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中,人們常常會受到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壓力。生活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當中,每個人都不可能沒有壓力。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可採取下列的方法舒緩情緒,排解積累的壓力。1.面對現實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對未來都充滿了憧憬。但是這種願望應該建立在實際的、力所能及的基礎上。人們之所以會感到工作、生活受到挫折,往往在於自身的目標難以實現,從而感到自卑失望,過高的期望只會使人誤以為自己總是倒運而終日憂鬱。
有些人是“完美主義者”,對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客觀地評價事情、評價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在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同時,擁有一顆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
2.宣洩法
這是一種將內心的壓力排洩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擊和破壞的方法。透過宣洩內心的鬱悶、憤怒和悲痛,可以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潰,恢復心理平衡。“喜怒不形於色”不僅會加重不良情緒的困擾,還會導致某些心身疾病。
因此,對不良情緒的疏導與宣洩是自我調節的一種好辦法。一位運動員受到教練員訓斥後很沮喪,不久便引發了胃病,藥物治療也不見效。心理學家建議他在訓練中把球當教練員的臉狠狠地打,採用此法後他的胃病果然好多了。
不過這種宣洩應該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簡單的打砸,吼叫,遷怒於人,找替罪羊(丈夫、妻子、孩子、同事),或發牢騷,說怪話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洩應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地交流。
有人說:“一份快樂由兩個人分享會變成兩份快樂;一份痛苦由兩個人分擔就只有半分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煩惱、痛苦埋藏在心底,只會加劇自己的苦惱,而如果把心中的憂愁、煩惱、痛苦、悲哀向你的親朋好友傾訴出來,即使他無法替你解決,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煩惱或痛苦似乎就只有半個了,這時你的心情就會感到舒暢,該哭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釋放積聚的能量,調整機體的平衡,大雨過後有晴空,心中的不良情緒就會一掃而光。
3.注意力轉移
從前,有個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臉:天不下雨,她就掛念賣雨傘的大兒子沒生意做;天下雨了,她又憂心開染房的二兒子不能曬布。後來,有個鄰居對她說:“你怎麼就不反過來想想呢?如果下雨了,大兒子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不下雨,二兒子就可曬布。”老太太一聽恍然大悟,從此不再愁眉不展。這個故事就是對反向心理的極好詮釋。
當與人發生爭吵時,馬上離開這個環境,去打球或看電視;當悲傷、憂愁情緒發生時,先避開某種物件,不去想或遺忘掉,可以消憂解愁;在餘怒未消時,可以透過運動、娛樂、散步等活動,使緊張情緒鬆弛下來;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緒得到緩解。
例如,司馬遷慘受宮刑而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歌德因遭遇失戀才寫出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人們面對困境不滿,情緒沮喪時,不妨從相反方向思考問題,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我們應該多接觸令人愉快、使人歡笑的事物。避免和忘卻一些不愉快的事。與其“不懈奮鬥、孜孜以求”,最後“衣帶漸寬”,面容憔悴,不如瀟灑一些,乾點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