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自我”的思考
小夥伴們,你覺得下面這7項中,哪些屬於“真正的自我”,哪些不屬於?(答案文末揭曉)
“自我”的心理學背景“自我”最早是一個哲學話題。
從古希臘的哲學家,到“吃飽了沒事幹”(褒義)的思考者都在研究“我是誰?”這一千古難題。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的精專細分,心理學誕生了。正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心理學就是一個對“自我”的研究時,現實卻有點“慘不忍睹”——“現代心理學史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自我研究變得次要,甚至消失殆盡。”(Allport,1943)
也就是說,心理學本應該是對“自我”全方位的研究,包括:人腦機制、自我感受、自我暗示、情緒、潛意識等一系列從生理到精神的研究學科。但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心理學就成了專注那些只可以被統計測量的研究(如:實證主義、機能主義); 而難以被測量的自我感受、夢、潛意識、自我暗示等心理研究,長期遭到忽視甚至是排斥。直到20世紀下半葉,自我才恢復正統地位,成為科學心理學研究的物件(Jonathon&Margaret,2015)。
心理學家們所指的“自我”那麼,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界定“自我”的呢?
我們看一個例句:我能知道我的存在。
其中第一個“我”是主語,第二個“我”是賓語。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識到“自我”的這種二元性,並將其區分為“主我”(I)和“賓我”(Me)(James,1890)。
“主我”用來指代自我中積極感知、思考的部分;“賓我”是主我感知、思考的關於“我”的客體(Jonathon&Margaret,2015)。
比如:我(主我)能知道我的樣子(賓我),我(主我)能知道我在想什麼(賓我),我(主我)能知道我看見了什麼(賓我)etc.。
“儘管主我和賓我是自我的兩個重要方面,但心理學家更關注賓我的性質,他們把研究重點放在人們如何思考和感受他們自己,以及這些想法和感受如何形成並影響心理的其他方面上。而哲學家常常更關注主我的性質。他們力圖理解自我中直接體驗世界的那部分。”(Jonathon&Margaret,2015)
此外,“弗洛伊德講的‘自我’(ego)是由一系列心理過程如:思維、記憶、推理etc.構成,協調本我的無理需要和超我的剛正不阿之間的關係。”(Erikson,1956)
綜上,“自我”既包含了主動感知的自己,也包括了被感知到的自己,還包括自己這一系列的心理過程。
“自我”的統一性“從休漠時代到現在,[個人同一性的本質]理所當然地成為心理學必須面對的最令人困惑的謎題;不論你贊成什麼觀點,都很難堅持你的立場。如果有人主張存在實質上的靈魂(如唯心論者)……他卻無法給出有事實根據的解釋。還有人認為一切自我都只是各種想法的意識流(如休謨這類人),這顯然完全有悖於人類的常識:自我獨特的本質似乎是個人同一性必不可少的部分。”(James,1890)。詹姆斯的這段觀點是:自我存在一個統一體中,由各種想法和知覺組成,而情感是它們的紐帶(Jonathon&Margaret,2015)。
所以從我們頭腦裡千變萬化的想法,內心瞬息萬變的情緒,深藏不知的潛意識,到從小到大顏值身材的“革命性進化”以及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真正的自我。簡單講:除卻嚴重精神問題(如:人格分裂、失憶症etc.);只要你能清楚鏡子前的人是你,別人叫的xxx是你,你能正常感受到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個你就是真正的你。當然,你可能搞不清自己在想什麼、到底想要什麼;你也可能之前清純善良,後來因某些事變得冷漠兇橫,而這個困惑的、變化的你也是真正的你。
世界是動態的,人是不斷變化,自我心理也是不易測量的。所以不要糾結哪個是真正的你,而是用心感受內心的情緒、探查自己的各種意識、挖掘內在的潛能、找到並規避自己的不足,從一個多元的、變化的角度不斷認識自己;切莫單一的、定式的看待自己。
【參考文獻】
ALLPORT, G. W.(1943). The ego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51-478.
JAMES, W(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Vol. 1).New York:Holt.
HILGARD,E.R(1949). Human motiv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elf. American Psychologist.
JONATHON D. BROWN & MARGARET A. BROWN (2015). The Self. Psychology Press.
ERIKSON, E(1956). The problem of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