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年輕人的人生是如何下滑的?

在2020年末讀毛姆的《人生的枷鎖》,其中主人公菲利普的朋友海沃德的值得我們思考。

“菲利普回想起早先在海德爾堡的日子。那會兒海沃德完全有能力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對未來懷有滿腔激情,可後來隨著時光的流逝,他不知怎麼的卻一事無成,最後竟自暴自棄,心甘情願地成了一名敗北者。現在他死了。他活得毫無意義,死得毫無價值。他極不光彩地死於一種愚昧的病症,直到生命終止時,還是功不成,名不就,一事無成,彷彿世上從來就沒有過他這個人似的。”

海沃德是鄉村法官的兒子,歲入三百磅遺產。他學業成績出眾,進入劍橋大學。他研讀勃朗寧的詩作,寫一些詩篇,聽朋友們預言他將來會如何一鳴驚人,蜚聲文壇。但結果他畢業考只考了個及格,打算當律師,卻未能好好準備考試,結果沒及格。之後的海沃德對生活感到厭惡,退出了法律協會,認為自己該當一個詩人。為維持體面生活而前往佛羅倫薩和羅馬,又去了德國。靠著年300磅的遺產過活。最終他將財產揮霍殆盡去入伍從軍死在了途中。

海沃德缺乏才能,他未踏入真實世界,錯把肉慾當浪漫戀情,錯把自己的優柔寡斷當成詩人氣質,把自己的無所事事當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對生活中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層感傷的金色霧紗。活在不真實的世界中。

一,認清那些學校裡從未教過的現實

正如哲學小書《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變了》所說:“你左顧右盼做著各種打算,卻不知道生活已然過去大半。”

逃避生活中的挑戰,投身於他人制造出的夢幻概念,這個概念的主題是可以輕鬆,有趣,簡單實現優越又美好的生活。但實際上卻從未真正地磨練自己的能力,為他人或社會做出貢獻。

“青春多幸福”的說辭,不過是一種幻覺。外部灌輸給他們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讓他們在真實接觸世界時,碰得頭破血流。

毛姆在《人生的枷鎖》一書中說道:“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

“不到黃河心不死”,但實際上生活的改變其實在危機發生前就可以實現,透過事故,大病,崩潰而獲得認識是最慘的,這都是之前懶於思考或意志不堅定,與其安慰自己可以帶來益處,不如搬離危險區。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一書中說道:“跨年提供了某種進步史觀的誤想,以為我們跨越了什麼,事實上我們更像是跳繩,盈盈一躍,最後仍落在原地。”臨近年關,大家都開始對新的一年有了期待,但許願並不會讓事情變好,只有一日復一日的行動才能。

二,4個人生髮展的真相

關於人生成長的書很多,但是大致上的方向:

(1),將人生髮展分為身體發展、社會化情感發展與認知發展。這些構建成了一個人發展的核心要素。根據上面三部分,可細化分為身體健康、知識技能、心靈、家庭與情感、工作與人際關係、金錢。從混沌生活中釐清這些大類的真相,就離真實世界更進一步。

(2),先將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發展上,拓展讓自己感到開心的興趣愛好。

核心分類就好比房子的硬裝,用自己的能力建造一個穩固健康的房子,再用自己的餘力點綴讓自己開心的軟裝。

1,工作

“人生的道路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自己按照規劃,一步步捏出來的。”——《20歲,光陰不再來》

沒有技術含量的打工,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沒有益處。去選擇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做含金量高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有意識地擴充套件自己的社交圈。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要做到真正的自我定義必須去學會說“要”。

從“我不要什麼”“我不是誰”,變成”我要什麼““我是誰。”

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興趣與專長的結合點,去做更多事情挖掘放大這件事情。

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閃光點,也不要著急,一個人的天賦,其實不會在20歲的時候顯現,反而是到了三四十歲才慢慢發揮出來。先投資自己的才能,將眼前的事情做好。

所有的新事物幾乎都來自我們的小圈子之外。

我們往往要依靠那些並非很熟的人幫忙。

一旦弱連線幫了我們,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開始喜歡我們,有些甚至會變成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由於弱連線不在我們的封閉交友圈裡,反而能夠引領我們接觸新事物,自己熟稔的領域,在對方眼裡都很陌生。透過弱連線,諮詢和機會的傳送遠比透過密友圈更遠更快。因為弱連線的人脈很少重疊。弱連線就像是一座橋,你看不到對岸,所以無從得知他們會帶你到何方。

每當我們換工作、搬家、換新的合租室友、週末去閒逛的時候,正是認識新朋友、接觸新觀點的時機。

2,戀愛結婚前要想明白的事情

人生最可怕的狀態,不是不再渴望,而是開始”渴望被別人渴望。“

如果感到孤獨和寂寞,不是該抓住身邊一個人,而是好好地和自己相處,珍惜和自己相處的時間。讓自己吃好吃飽穿暖穿好。讓自己去為值得努力的事情挖出一條管道。

戀愛也是一門功課,它依舊是你所有學識的綜合體現。

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人,首先是你自身的成熟度決定的。改變自己,反思從上一段戀情中吸取的教訓,可以讓你在下一段戀情中有個更好的結果。

(1)父母,文化環境都在影響你的戀愛觀。

是家庭中,母親的角色是第一個對女生有影響的物件。她如何教導她?是否仍然希望她成為一個乖乖女?好妻子,甚至一切培養都是為了未來能夠挑選一個好女婿?

如果你的母親告訴你,女孩子就是要乖巧聽話懂事留長頭髮,就是讓你儘可能符合男性腦海中的女性審美形象,容易控制,易哄,不那麼難搞定。可以要求你做很多事情而不擔心你的報復。因為你看起來實在是善良又溫柔,一定是個懂得疼惜對方的人。

視劇中的甜劇,無論女性如何優秀如何聰慧,她都要被平庸的男性所拯救,可能是霸道總裁型,可能是小奶狗型。他們口中的希望對方不要太強勢,意味著不希望與更聰明的女性在一起顯示自己的無知。他們口中的保護是希望你要為他守身如玉歸他所有而不是彼此尊重。男性將自己的出軌視為情不自禁,取悅其他女性。將女性的出軌視為蕩婦,便宜了其他男性。無端的指責最後總會讓他找到貶低你的理由,實際上他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但就是普通又自信。

將獲得愛情的女性塑造成可愛呆萌智商不高的樣子。她們樂於在一段感情中處於兒童的心智,編劇們深切瞭解這一代代人到底有多缺乏安全依戀,從而塑造出父母一般的戀愛物件。

真愛至上的愛情觀讓女性以愛情為生活主導。讓她們嚮往自由的愛情,自由的生活甚至不切實際的假象戀愛物件。愛情在她們生活中佔據了大部分,女性之間談論愛情,看的女性劇也是為愛所困,未婚和已婚都要提及她們的戀愛物件。彷彿她們最終的就是歸屬於某一個男性一般。而另一些男性不敢隨便對一些女性動手的原因也是,她的身邊有一個男伴。

甚至大部分情感電視劇中,都是女性作為犧牲的一方,對方不愛?導致抑鬱,自殺,寫遺書,甚至絕食,認為自己被遺棄,認為自己非常糟糕。很容易就相信對方荒唐的藉口謊言和指責。

為什麼?

因為偶像劇中就是那樣的,只要你傷害自己夠深,對方就會回心轉意。只要你的姿態夠卑微,模樣夠美,你就沒有挽回不了的愛情。只要你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在為自己的利益的事情上一退再退,如同獻祭一般獻上自己,那你就贏得了一個圓滿結局的愛情。

如此惡意的劇情洗腦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還有傳統文化中母親角色的道德綁架。

如果你知道你的父親出軌會是什麼想法?哦,這大概是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

如果你知道你的母親出軌會是什麼想法?啊,她背叛了我的父親!

瞧見沒。

當一個女性結婚之後,她的個人和婚後身份逐漸消失邊界,在孩子們的眼裡,她不再是一個女性,一個有著正常人類需求的女性,不是一個由懵懂兒童走到青春期再進入中年的女性,而是一個一開始就抹去性別只有身份的女性,這個身份就是母親。

母親應該偉大,母親應該犧牲,母親應該包容,母親應該忠貞不二。母親只能被動接受著命運。母親不能凹凸有致,母親不能希望有新的情感。哦,母親應該是和聖母瑪利亞一樣,是個處女。

(2)情感是動態的

只要人在生活,情感就會不停流動,不停地變化。所有看似浪漫的情感都以結婚為大結局,但真實生活中,結婚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始。浪漫的濾鏡開始褪去,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價值觀開始凸顯出來。沒有人是我們心中完美的愛人。上一次那樣的愛人,我還是在《包法利夫人》小說裡看到想要誘姦愛瑪的伯爵和美劇《她》中那個不斷殺害女友的殺人魔的形象。

太希望情感是穩定的源於人對確定性的需求,當童年時期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和無條件的愛時,我們總是不斷地想要向外索求。哪怕是一點點,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住,沒有與他人合理的邊界,自以為好的東西塞給別人,或者不停的抱怨,指責以加深對方的內疚感鎖住對方在自己身邊。

但實際上,我們早就不是幼兒,而是逐漸成熟的成年人,在生理上,我們已經不需要母親為我們準備飯菜來照料我們,但心理上,卻如同等候父母的關注一樣,等候他人的關注。有時是伴侶,有時是社會榮譽給予的關注。太想要別人看見自己,但卻沒有時間好好地停下來呵護自己。

(3)婚姻是現實的考量

你選擇的結婚物件,要不助你一臂之力,要不就拖累你。

雙方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背景、年齡、種族、宗教信仰、吸引力、態度、價值觀和智力水平都是考量之處。而關鍵的地方要相像,而且真心喜歡對方的個性,這樣才能更好長期相處。

此外,你要先定義什麼是你理想的另一半,你可以開始設想以下問題,他的心理狀態如何,是正面,樂觀,熱情還是其他?他的工作狀態如何?他在工作上是認真還是懶惰?他的教育程度如何?對於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如何?他喜歡閱讀嗎?他喜歡學習不熟悉、新穎的事物嗎?他的金錢觀如何?他會節約用錢嗎?他是會儲蓄的人嗎?他會規避風險嗎?他是善心人士嗎?他願意支援別人嗎?他是否有人生計劃?那是什麼樣的計劃?他喜歡旅行嗎?他喜愛小孩嗎?他曾經憂鬱過麼?他關注自己的健康嗎?他有夢想與目標嗎?他與誰交朋友?

買東西還要貨比三家,更何況是有關財產與家庭的婚姻大事呢,需要謹慎挑選一個值得相處的伴侶。比起浪漫的誓言,還是先學習一下婚姻法對婚姻更有保障。比如對方是否有婚前需要還貸的貸款?出資裝修是否在房產上寫名?婚後是否會過多補貼對方父母而導致家庭財務質量下降?婚後對孩子的主張是否一致?如何育兒?育兒生活中雙方的參與程度如何?家庭瑣事分工如何?

3,心理狀態

宣告自己已經成年,用心過日子,找份認真的工作、挑選自己的家人、精算自己的未來。

看《晚熟時代》有很多因為家庭原因而喪失自主性和自我的人。但你越是想要父母看見他們曾經做的事情,他們要不就是逃避,要不就是自責,如何談得上與子女重新維繫關係?而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生了孩子就自動會做父母。有些人永遠都學不會如何愛他人,那樣的人你怎麼談得上去讓他們學會愛你呢?

社交圈的精美圖片也是我們焦慮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每個人一樣過得很辛苦,但不太有人願意露出自己難堪的那一面。

4,金錢

在小說《人生的枷鎖》中,菲利普首次有了自殺念頭不是因為被情人無情拋棄,而是因為破產。

後來因為伯父逝世,他繼承了500英鎊從而才能繼續學業,成為醫生,過上中產階級的日子。

金錢是我們生活在社會上必要的工具,認識金錢,懂得賺錢和理財,會讓我們過上更安全舒適的生活。此處依舊推薦《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富有的習慣》以及《錢》這三本書。

粗略原則:

(1)先存後花。每一筆收入先存下10%或更多用於未來。在閱讀理財書籍後經過個人思考存入指數基金或其他理財產品中。這筆錢將用於退休生活。

(2)投資自己。有錢人用便宜的價格買質量優良的物品,而不是單純價格低廉質量有隱患的產品。投資自己的學業、工作技能以提升賺錢能力、

(3)借用槓桿。借用人脈、平臺、導師的力量,將自己原本的能力發揮到更大。

人這一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枷鎖》中菲利普認為人生是一條毯子,每個人編織屬於自己的意義。面對人生的真相,想好最壞的結局,接受一切的荒誕之處,編織自己的生活。這也是我對人生的態度。

”畢竟,我們除了這一生,也沒有別的人生了。“

1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焦慮,煩躁,迷茫,你需要學會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