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獨坐窗前。塵世與喧囂漸漸遠去,撕下強顏的面具,生命的疲憊感慢慢浮起,空虛感如約而至。
那一刻,面對群星閃耀的時空,感覺自己是那麼渺小,突然間好像失去了對生存的意義感與人生的目標感。
空虛感是一種類似絕望與荒涼的人生體驗,是一種內在的恐懼,也是意義與幸福的缺失感。
誰都無法躲開空虛感的存在。每一個思考與感受的人生,都時常有空虛感相伴。
然而,空虛感並不可怕。消除空虛感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人生旅程的反思與自我內在的反省過程,是人生的進階時刻。
如何消除空虛感?心理學家給我們的建議是:
一、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消極的空虛感。要承認空虛感是一種普通且正常的存在,也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它是一種純心理的體驗與感受,本質上與自身真正的得失、所處的現實空間沒有直接的關聯,它不在客觀上表達著我們的成功或失敗。當對自己的真實感受誠實時,負面的情緒更容易消失。所以,要承認空虛感的存在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感受,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即可。
二、告別過去,重建生活與事業的目標。空虛表示內心的空,人生價值的空,需要真實又具體的成就感來填充。為什麼我苦苦追求的,一旦得到了卻沒有成就感?為什麼同樣的付出,別人是滿滿的收穫,我卻是一無所成?我看重的到底是什麼?……這些問題想清楚後,就能知道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上真正要追求的目標,及時調整並做出合理而具體的規劃,真正達到“自我實現”,可以讓人生更加充實,更加充滿活力。
三、找出自身特有的品質,看到那個與眾不同的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獨特的品質與價值。可以列出三至五個優點,以及在特定的關係中,自己的角色與價值的不可或缺。
四、保持學習的興趣,積極擁抱新事物,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當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積極投入並享受其樂趣時,不但收穫成就感,還與他人產生更多積極的互動,空虛感很容易被消除,不會再有“空虛寂寞冷”的感覺。
五、檢討“自我中心”主義及考慮精簡化的生活方式。空虛感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我過分關注的產物,即把自我放在一切問題的核心,包括自我存在感的認可、他人對自我肯定與認同度等;不論在情緒、精神還是物質層面,都追求“自我中心化”的滿足。一旦達不到想要的標準,就會產生空虛感。所以,應當學會放下自己,更多關注他人的感受、感恩生活對自己的慷慨給予,多幫助他人;同時生活精簡化可以讓人不過於將時間消耗在低價值的事物上,學會“斷舍離”,可以增強自我成就感。
總之,空虛感不可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即可。空虛感也是自我反思、人生進階的機會,處理好了,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歷經一個又一個臺階,找到真正的自我實現與屬於您的獨一無二的精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