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你最近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

“小丑竟是我自己。”

這句話最近在社交平臺頻頻出現,很多朋友表示不瞭解——這到底是個什麼梗?

這個梗起初要從“沙口”(遊戲英雄聯盟中小丑薩科的諧音)說起,到直播間、彈幕、貼吧隨處可見的“像個小丑/沙口一樣,真可憐”再到現在“小丑竟是我自己”。

有一則經典的沙口故事:

女生是沙口的同學,手滑點進了沙口的個人主頁。

雖然兩年沒說過話,但是沙口覺得女生對自己有意思。於是發訊息給女生:你喜歡我不?

女生被驚訝到了,關切的問沙口:你知道醫院在哪吧?來暗示男生有病。

小丑雖起源於西方,但我國古代的宮廷侏儒就類似於小丑,他們以插科打諢來為國王消煩解悶,後來被漢文帝稱為“弄臣”。

而在西方的馬戲團中,小丑和畸形秀都是常見的表演,小丑和侏儒、巨人、雙性人等怪人一起出現,原本滑稽可愛的形象變得詭異。

今天我們提到小丑,想到的都是銀幕上恐怖的反派角色,甚至還出現了“小丑恐懼症”這一心理現象。

有一些名人就有小丑恐懼症,如約翰尼·德普:

“由於小丑臉上用油彩畫的微笑,我不知道他們是感到幸福還是要咬我的臉。”

這或許正是人們害怕小丑的原因之一,厚重的油彩彷彿一層面具,人們無法得知在豔麗的油彩下,小丑是快樂還是悲傷、是純真還是邪惡。

單純來說,小丑原來指:表演雜技,譁眾取寵的人。

而現在現常被用來指代“舔狗”、“生活不如意,在網上譁眾取寵的人”、“自作多情的人”、“前後態度反差巨大,讓人覺得可笑滑稽的人”、“遊戲操作滑稽可笑的人”,常用於自嘲或嘲笑別人。

努力的討好別人以為可以以心換心,最後也只是瞎忙活,滿臉苦澀。

在社交平臺看到這樣一則「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故事分享:

這位網友說出身小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這類人群用一個詞形容是“小鎮做題家”。

他說,我們一開始自嘲自己是“小鎮做題家”時,其實沒有想太多。

年少時,我們覺得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所以寒窗苦讀,之後開始打工人的生活。

有一句話說:世上最耀眼的兩種光芒,一種是太陽,一種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樣。

但努力拼搏,頭破血流,還是沒有辦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隱隱約約的瞭解到,有時候生活待你我如小丑,開心不開心都會成為過去,沒人在意你的淚水是化妝的,還是真情流露。

是啊,或許不只是努力生活,努力追求異性,有些時候,我們總是失敗。

誠然,每個人一定程度上都是失敗者。

我非常喜歡作家王小波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一書中的話:

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失敗。但是,那些與命運鬥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這個詞還有另外的含義。即是指人失去了繼續鬥爭的信心。

實際上人的一生,沒有誰不經歷失敗而一直成功的。

從你小時候學走路,沒有誰不是從摔跤開始慢慢學會走路的,摔過多少次以後才慢慢學會走路;

你學騎腳踏車也是一樣,從一開始摔車開始,然後失敗了,再來,再失敗,再來,很多次失敗以後,最終學會了騎車,沒有誰一上來就能穩穩當當騎好腳踏車的。

失敗為人生常態,且伴隨一身,沒有誰從頭到尾一直成功成功成功。

例如中國的航天,中間經歷過多少次失敗,然後不斷嘗試,然後又不斷失敗,然後繼續嘗試,這樣反覆,最後才取得一次成功。

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能讓你嚐到失敗。

NBA球員比爾則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他說,作為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對於我來說,傳球失誤、投籃失準、防守失位或者錯過進攻時機,這些都意味著“失敗”。

然而,每場比賽都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這些“失敗”對他來說更像一種經驗:

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做,該如何迅速地做出反應。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條迅速提升自己的好途徑。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傾向於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

“看,我做到這件事,我成功了!”

但是為了進步,我們也不得不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完善自我。

比爾說:現在的我,已經能夠全面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甚至有時候,我更願意去面對自己“糟糕”的一面。

對他來說,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是永遠的主題。

在我們面對失敗、壓力的時候,以“小丑竟是自己”來自嘲的同時,不妨坦然的接受失敗,把這些負面情緒當作繼續前進的動力。

79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青春期孩子的發展應如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