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在上一篇書單中,我整理了自我提升類的書籍,而在這篇書單裡,我將與大家分享7本我在2020年讀過的很棒的心理學書籍。

1.《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美]蘇珊.福沃德博士,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這是一本拷問有毒父母的書,同時也是療愈原生家庭傷害的書。

去年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原生家庭》,今年為了寫書評又仔細看了一遍,最後寫了13000多字的書評。

《原生家庭》《依戀》《執迷》是關注原生家庭和婚戀人士必讀之書,也是自我了療愈的必讀之書。我之所以看這三本書,因為我也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有的人流著淚讀完《原生家庭》;有的人在這本書裡找到了原諒自己的理由;有的人讀完之後會反思自己作為孩子的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孩子免受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即使這種改變是緩慢的,但是意識到問題所在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改變。

《原生家庭》這本書用事實告訴你一件事,那就是——有的父母並不愛自己的孩子,你受過的最大的傷害有可能來自你的父母。

如果你還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或許書中的案例以及現實中的諸多案例一定會打你的臉。那些對子女進行語言虐待、身體虐待、性傷害的父母是真的存在,而且還不少。

意識到這一點,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的那顆曾經多麼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認可卻又總得不到的心可以放下了,有毒的父母一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有毒的,二來是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的。

因此,有些傷、有些事,可以不和解,也可以不忘記,但是,你唯獨不能不愛自己,不能不愛自己的孩子。你無法改變自己的童年,但是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童年。因為你們夫妻倆組成的家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經常抑鬱、無故悲觀,經常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我真心建議你看看蘇珊.福沃德博士的這本《原生家庭》。

但是,拷問父母不是本書的目的,透過這本書來療愈自己,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才是目的。

2.《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美]蘇珊.福沃德博士,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這些年,“PUA”這個詞流行起來了。百度百科對“PUA”的定義是:“PUA,全稱“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訕藝術家”,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過系統化學習、實踐並不斷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為,後來泛指很會吸引異性、讓異性著迷的人和其相關行為。目前以組織的形式快速發展,以網路課程、線下培訓等的方式來教唆人進行詐騙,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會成為PUA的受害者。

看到這,你的腦海裡一定有一些現實的案例浮現,比如北大女生。

其實,對受害者實施PUA的人並不一定經過專門訓練,他們會有意或者無意地使用一些慣用語言去貶低、損毀你,瞧不起你的觀點、你的出身、你的工作。他們非常在意你的異性朋友,總是疑神疑鬼,讓你誤認為這是愛你在乎你的表現。然而,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會極力推卸責任,似乎你就是錯誤的罪魁禍首。和他相處,你常常如履薄冰,你變得沒有自尊、沒有自信、沒有任何成就感,你變得抑鬱,甚至認為離開了他,你就無法活下去。

醒醒吧,你這是被“PUA”了!你遇到的是“控制型男人”。這種男人的特點就是靠不斷貶低女人來獲取掌控權,推卸責任,在情感關係中佔據主動。

蘇珊.福沃德博士的這本《依戀》正是教你識別渣男的。不僅如此,她還教你如何逃離渣男的控制,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事關我們的婚戀大事,我覺得這本書還是看看比較好。

3.《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美]蘇珊.福沃德博士,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我把《執迷》看作是《依戀》的姊妹篇。這本書也是教你識別不正常的戀愛和戀人的。

看完這本書後,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無論是讓你愛得死去活來,還是愛你愛得死去活來的執迷戀人,還是遠離比較好。

但是,在戀愛中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正如蘇珊福沃德博士生書分析的,“這些執迷愛戀者由於童年時期經歷過種種創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情結:害怕被拋棄。當他們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

說通俗一點,那些被執迷戀人纏上的人,多半因為童年缺愛(多麼痛的領悟)!

所以啊,各位有兒女的家長們,看看《原生家庭》,看看這本《執迷》,多愛自己的孩子一點,有空多陪陪孩子(再不陪伴,他們就長大了,到時候又可以來一輪原生家庭連環追尾),別讓他們受到執迷的傷害。

4.《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西爾維亞.洛肯,北京日報出版社

以前我很羨慕那些活潑開朗的女孩,因為她們不僅人緣好,還特自信,即使表現得一般般也不影響她們找到令人羨慕的高薪工作。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外向性格比內向性格好。

在我看來性格無分優劣。內向有內向的優勢,外向也有外向的優勢。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外向型性格,都負責吃喝玩樂,那誰來做那些需要更專注的科研工作呢?畢竟科技和世界的進步還是得靠這些人去推動的。

《性格拼圖》這本書告訴你一個道理,那就是性格並非一成不變,它受遺傳、環境和心境的影響,在“外向——內向”這條曲線上,有時靠近外向,有時靠近內向。性格可以塑造我們,我們也可以根據環境和心境改變性格。

在瞭解自己的性格之後,我們依然可以發揮主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把各種關係處理得更好。

5.《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中信出版集團

最近這些年也比較流行說“心流”。心流其實就是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而忘記時間存在的那種狀態。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裡提到,處於心流狀態的工作效率是平時的4倍。而為了讓自己經常處於心流狀態,就有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時間(90-120分鐘)、健康的大腦和身體、可實施的清晰且具體目標(多工同時執行時,每切換一個任務會浪費20分鐘),同時還要消除分心、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保持環境安靜整潔等等。

《心流》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找到效率、行動、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在寫這篇書單的時候就處於心流狀態,因為送完孩子去幼兒園,回到家我就開始撰寫這篇書單,因此而忘記了還有衣服沒有洗。

6.《超限思維》王建平,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如果你常常陷入情緒低潮,常常“自厭”,對生活提不起興趣,你有可能抑鬱了。你可以看看這本來自患抑鬱症的王建平寫的《超限思維》。這本書是作者與抑鬱作鬥爭期間,每天寫一千字寫出來的。

面對抑鬱,其實你不必自厭,你已經是一個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人,因為你“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執著地活下去“,“把外界的苦難化為內心的苦難,負重前行”。

那些抑鬱到自殺的人,實則是內心破產了。

不要強求抑鬱的人自律,他們並非懶惰,而是內心跟不上節奏,他們的內心有太多的自我否定和質疑。

《超限思維》一書裡闡述了抑鬱症產生的原因,以及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手寫日記、培養微習慣等)。作者在書裡指出,改變自己的固化思維,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改變對自我的認知,才是走出抑鬱的開始。但是要改變自己,必須付出確切的行動。

神經症的治癒標誌不是焦慮和抑鬱的消失,而是改變自己與焦慮相處的方式——一邊焦慮,一邊做好該做的事。

7.《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聖母型人格自救手冊》雅基.馬森,九州出版社

都說要愛自己,可是道理誰都懂,就是“狠不下心”來,將注意力稍微轉移到自己身上,好好愛自己。

一旦你決心要好好愛自己,給自己買買買,結果一結賬,才發現購物車裡不是買給孩子的吃的穿的玩的,就是買給老公的東西,明知道自己的洗面奶已經用完了,卻還是不捨得給自己買。

你以為自己很偉大,其實這是一種病,一種叫做“聖母型人格”的病。得這種病的人,會透過無休止地付出、掏空自己的光和熱,然後有機會的時候以此作為籌碼,過分要求自己的孩子、兒媳或者女婿也如此無休止地付出,如果做不到,他們就會因內疚而自責,然後接受你的“批評教育”,他們在無形之中就被你掌控。

身邊太多“聖母型人格”的人了,他們總是讓你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受他們影響和左右,你明知道他們這樣做依然無法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愛,你明明感覺哪裡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

但是,雅基.馬森的這本《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這本書可不是說“聖母型人格”的危害的,而是教那些“聖母”們要自我肯定、正視自己的需求、不要害怕拒絕別人,要真正走出愛自己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會有這種無休止地付出、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認為對自己好有愧疚的話,我建議你看看這本《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

相對於“聖母型人格”的人,我真心希望你們自私一點,對自己好一點,多拒絕那些你不情願做的事,這才是對你的孩子、你的家人最大的無私。雖然他們現在也會要求你無私地付出,但是請相信,你的自私一定會為你贏得尊重和愛。

以上,便是今日分享的我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看過的心理學書籍。

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家:人可以分為3個等級,處於最高階的人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