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不了焦慮,就管不住幸福。
1、焦慮的表現
最近這幾年,特別多的人出現焦慮的症狀。
你一定出現過這情況:出門,上班走在路上的時候,然後回想我到底有沒有鎖門?但實際上已經鎖門了;離開房間的時候,懷疑自己的手機充電器是否拔了下來。
因為你出現了一定的焦慮症狀態。總懷疑自己有什麼事情未完成。
我還記得第一次當眾PPT彙報,緊張,出汗,不自覺的抖腿,全身搖晃。彙報完畢,我講了個啥玩意,典型的社交恐懼症。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渾身難受。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
偶爾半夜驚醒,便覺得自己是不是有心臟病……導致自己“擔驚受怕”,終日萎靡不振!無法正常生活。
因為你在焦慮!
2、焦慮的原因
《周易·坤》中寫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三十年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沒有吃過飽飯的人一樣,忽然大魚大肉伺候著。吃的太多,撐住了。但是文化價值越來越模糊。虛榮,攀比,無聊……逐漸佔據了我們的內心。不確定性越來越大。
爺爺奶奶那一代人,基本上不會出現焦慮,基本上每天生活的很快樂。總會聽到老人說
“在外面一定要好好的,好好和別人相處,不要怕吃苦,能讓別人就讓著點……“
仔細品味才發現其中的奧秘。因為,老人們相信因果報應,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焦慮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遺傳!就像人們說的,有些人天性如此。不知不覺,莫名其妙就陷入焦慮的狀態。
我想基本上每個人的童年都會出現父母過高的標準。
你只要沒有考第一,父母就不高興。做錯了事,父母就是嚴厲的批評。
甚至有些父母會去棍棒教育!“早知道你這樣我就不生你了”。另一種極端就是,父母過度的保護,不敢讓兒童時期的你去做事,害怕你在學校過不好……
種種行為,會導致長大後產生焦慮。
前幾天,朋友還跟我說太迷茫了,其實是太焦慮了,因為她的工作屬於沒有自己時間,老闆隨叫隨到。周圍都是碩士,或者其他子弟!得不到放鬆。所以,旅遊行業現在這麼火爆,與人們的焦慮有很大的原因。
正如馬雲說的那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後天的太陽”,在沒人相信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熬不到太陽昇起的時候。
同樣,熬不到太陽昇起的時候,焦慮便會找上你。個人失敗,不禁會問起自己: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這樣做有什麼用呢!
成功的人有個共性,那就是直面困難。
有些人時常焦慮是因為迴避焦慮,不接受自己正處於焦慮的狀態。壓抑自己的情感。為什麼焦慮如此難纏,因為焦慮伴隨著自責與自卑,別人都沒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有。外在沒有原因,一定是我自己內在出了問題!
另外,焦慮的人通常都難以堅持自我,就像你要蓋房子,問路上的人:你覺得我的房子應該設計成什麼樣。一千個行人,有一千個想法,所以房子十年也建不好。
3、怎麼樣治癒焦慮
第一:生理上,學會腹式呼吸。
可以感受下:我們睡覺時的呼吸方法。躺在床上,把氣吸到腹部,然後呼氣。因為這樣才能使自己安靜下來。
如果我們用胸部高頻率吸氣呼氣,會有種暈暈的感覺,因為這是短呼吸!
另外,學會漸進式肌肉放鬆,有意的讓肌肉緊張,然後放鬆。比如,有意皺緊眉頭,然後緩慢放鬆,告訴自己我正在釋放壓力。從頭到腳來一遍。絕對的神清氣爽,讓你的身體得到很大的放鬆。
第二:心理上,不要驚恐,不要驚恐,不要驚恐。
焦慮不會讓你發瘋,不會讓你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我們此時應該對自己說:我的這種感覺確實不舒服,但是我可以接受它。
第三:暴露療法,一步步去改變,一點點去脫敏。
有些人對坐飛機感到焦慮。錯誤的做法是:把他按在飛機上讓他體驗。我們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不經意的提起飛機,這兩個字,帶他去飛機場看飛機的起落,告訴他,你看,飛機多安全。可以帶著他去飛機上走走,逐漸去適應飛機,解決這個焦慮。
第四:找一個可以傾訴自己情感的方式。
可以和別人分享,可以寫出來,同樣可以大聲喊出來,這樣真的很爽!
第五:有意識的質疑,並且反駁陳述!
因為焦慮,你覺得你呼吸不上來的時候(身體健康的人),質疑自己,這是真的嗎?我真的故意呼吸不上來嗎?陳述事實,我們得身體不允許自己不呼吸,不信你可以用手把鼻子嘴巴使勁遮住,感受下身體給你的訊號。
第六:安慰自己內心的小孩。
《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中寫到:兒童時期的創傷會影響你一輩子,直到你與其和解!
或許父母會對我們過於嚴格,傷害了我們。或許說了很多傷害我們的話…………
因為做父母就是件很難的事情。孩子也沒有資格原諒父母,因為你原諒就表示你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反而變的更加焦慮,所以在我們焦慮時,出現消極狀態時,我們要照顧自己內心的小孩。與內在的小孩對話,給內心小孩寫信。像個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告訴內心的小孩,你應該怎麼做。父母為什麼這樣做。
最後,建議大家,一定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 The End ------
王建芳,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醫學博士,明泊心理創始人,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經驗近十年,上萬個諮詢案例。
數年心理諮詢經驗告訴我,戰勝焦慮症決不能自己一個人死扛,應該及時就醫或找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療愈,積極的配合心理諮詢師做心理干預,回到正確康復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