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730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能力的概念,這些年來被很多人反覆強調,大家都要鼓吹共情的各種好處,以及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有多麼重要等等。
然而,共情能力就真的那麼神奇並且百利而無一害嗎?實際上並不見得如此。
生活中有的孩子就是因為共情能力太強,過於顧及別人的感受從而壓抑了自我的真實想法,長此以往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有點抑鬱了。
比如同學來跟著孩子借筆,但他也只有一支,本來可以直接說明,但又擔心同學沒筆用或者不高興等等,他就會立刻把筆借給同學,哪怕自己也沒得用。
那麼,我們就來重新認識一下“共情能力”,看看“共情能力”過盛會有哪些弊端。
什麼是“共情能力”?所謂“共情能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同理心”,主要指的是體察和感受他人情感與心理的能力,在學術方面被稱為“情感同理心”。
當然,除“情感同理心”以外還有“認知同理心”,主要指的是理解他人的觀點或者精神狀態的能力。
與“共情能力”相關的還有兩個概念,分別是“替代性創傷”和“同理疲勞”,都是描述“共情能力”弊端的心理學名詞,但卻經常被人們忽視。
“共情能力”太強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1、導致孩子情感損耗嚴重
“共情”屬於一種高強度的情感和認知活動,這就相當於去模仿別人的大腦,間接體驗到他們的心境,而如果孩子體驗到太多別人的痛苦和無助,就會出現與親歷者極為相似的心理創傷,即所說的“替代性創傷”。
此外,如果孩子共情能力過強,無節制地付出了更多情感和認知資源後,大腦就會開始防禦,使得孩子變得不再敏感,反而變得冷漠麻木,這就是所謂的“同理疲勞”。
2、導致孩子對某些事情偏見加深
人們通常認為有同理心的人也會更包容,其實不然,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對很多事情的是非觀念還沒有正式建立,反而更容易加深偏見——尤其是對那些不屬於自己陣營的人。
比如小A和小B是一對好朋友,小B跟小C鬧了矛盾以後,小A對小B的情緒感同身受,因此自然會將矛頭指向小C、處處針對小C,哪怕可能小C並沒有做錯什麼。
3、導致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很累
日常生活中同理心比較強的孩子一般都擅長傾聽,總能比較快速地與其他孩子建立較為深入的友好關係,但事情都有兩面性,這種人際關係的優勢背後也有一些問題。
同理心強的孩子往往愛當其他孩子的“知心大姐”,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但是當別的孩子越來越依賴他(她),而他們自己也越來越熟悉這種模式之後,被依賴的孩子可能就會漸漸被束縛在這個角色中,甚至為了別人會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長時間下去就會覺得很疲憊。
共情能力過強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可忽視,家長覺察到後應及時引導控制。
父母該怎麼引導孩子控制“共情能力”?1、引導孩子將同理心轉化為同情心
孩子同理心太強,容易導致情感耗竭,對此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儘量將同理心轉化為同情心。
同情心跟同理心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略有差異。同情心可以讓孩子更能“置身事外”地體察他人的情緒和狀態,並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要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
2、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
當孩子感同身受站在“自己陣營”中時,很容易看不清現實,而把“對方陣營”全部一棍子打死。
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引導孩子客觀地看待問題,以此削弱同理心中“惡”的一面,發揮出其中“善”的作用。
3、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孩子同理心太強會讓自己過度將注意力聚集在別人身上,導致自己在與別人交往中處於弱勢,甚至還可能會忽視自己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學習和成長。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把心放在學習上,或者培養孩子一項興趣愛好,這樣孩子對他人的關注也就會有所減少,而更加註重自身的成長和進步。
總結所謂“物極必反”,共情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固然有益,但如果太過也會帶來危害。
作為家長,應該在給孩子留有充足的成長空間的前提下悉心體察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發現過強的同理心已經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就要及時引導孩子將同理心轉化為同情心,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以及幫助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