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個講脫口秀給大家帶來無數快樂的人,自己身上卻揹負著痛苦和磨難。

慶幸的是,雖然曾經痛苦到與死亡擦肩而過,但王自健卻從沒放棄,在藥物治療的幫助下,終於走出了抑鬱症的困境。

12月14日,王自健在社交平臺談起自己的抑鬱症經歷,並祝福每個人都能回來。

北大搞笑天才李雪琴,讓無數人大笑的她,也曾自曝抑鬱,差點自殺。

她說過一句話:“我活得痛苦,不代表我不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哪怕讓別人快樂兩分鐘,我也算功德無量。”

這些年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很多抑鬱症患者雖然看起來十分快樂、愛笑、與人為善,但似乎也逃脫不了它的掌控。

很可能,他們在笑著的時候,正在想著自殺。

抑鬱症是什麼?

有人說是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

有人說是矯情,企圖博得眾人關注;

有人說是心情低落,忍一忍就會過去……

社會對抑鬱症有各種各樣的誤解,包括抑鬱症患者的親友,甚至抑鬱症患者本人。

抑鬱症,不是內向、矯情、心情低落,它更像是一場大腦的“重感冒”。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的增速達到了18%

根據估算,中國患抑鬱症人數超過9500萬,是全球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抑鬱症的主要表現就是情緒低落、動力缺失,還有對可以感到快樂的東西喪失了快樂。包括他的睡眠、體重、胃口,都在慢慢地變小。

抑鬱症聽起來是一個很遙遠的詞,但其實早就在慢慢滲透進很多人的生活裡。

抑鬱症早期有5個危險訊號:

① 情緒低落:經常悶悶不樂,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

② 長期失眠:入睡困難、睡眠淺或總是做夢;

④ 認知障礙:記憶力下降,工作、學習無法專注;

⑤ 有自殺傾向:內心敏感脆弱。

抑鬱症是一種生理上的病變:

抑鬱症不是矯情、抗壓能力差,它像感冒發燒一樣是疾病的一種,不是透過勸說就可以緩解,抑鬱症需要規範的治療。

抑鬱症的病因很複雜,既有可能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可能是環境因素、家庭因素等引起,因此治療也相對複雜,可能一種藥物對這個患者來說是神藥,對另一位患者就不起作用。

另外,抑鬱症複發率高,一年內復發的機率高達50%

種種原因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抑鬱症根本治不好,治好了也會再復發。因此在我國抑鬱症患者約有9000萬,但就診率只有4%,90%的患者根本沒有治療過

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抑鬱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抑鬱症是如何產生的?

在抑鬱症系列公益課中的一位被採訪的中度抑鬱症患者:

因為工作的調整,事業變得不好;閨蜜也因為利益的衝突,成為了陌生人;家裡也出了一些變故,讓她一個人默默承受了下來。

還有一位抑鬱程度未知,但自認患病時常超過15年的女孩,她說:

校園時期遭受了校園霸凌,初戀、奶奶、朋友相繼離世,再加上原生家庭的原因,讓她一次又一次被擊垮。

除了一些遺傳方面的因素,很多抑鬱症的發生會因為一些環境壓力,比如童年的創傷、家庭的體罰、校園的霸凌等事件。

對於女生來說,感情可能會對自身的影響很大。

失戀,會導致抑鬱症嗎?

一位患病時長一年多的抑鬱女孩說:

喜歡一個男生三年,好不容易才在一起。突然被說了分手,一週不到的時間就和別人在一起,很快就結婚了,一連串的打擊讓我招架不住。

學業的壓力,加上失戀的打擊,讓她徹底陷入了抑鬱的漩渦。

除了愛情帶來的影響,原生家庭導致抑鬱的人也不在少數。

原生家庭裡非常缺愛的、沒有安全感的那些人,長大後抑鬱的可能性也會非常高。

其實有些父母不能理解抑鬱這件事。

在採訪中,一位女孩的原生家庭就是如此。她的父母關係不好,還將負面情緒宣洩到她的身上,甚至讓她有了輕生的想法。

對此專家說:

其實她的全家人都生病,只是她表現最明顯,有的時候其實父母病會更重一些。

所以,孩子的病有可能是父母的延伸。

所以,引發抑鬱的原因有很多種,擊垮一個人有的需要日積月累的壓力,有的可能只需要一件事、一句話。

抑鬱症要怎麼治癒?到底能不能治癒?

抑鬱症本身並非不治之症,透過規範系統的治療,是可以達到臨床康復的。

而且,抑鬱症干預得越早,治癒率越高

依靠單純的「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都不理想,需個性化系統化規範治療,包括:

① 物理儀器治療: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功能迴圈治療、無抽搐電痙攣治療等。

② 藥物治療:被確診為抑鬱症的患者應接受足量、足療程的抗抑鬱藥物治療,在病情控制後,繼續鞏固和維持期治療。

④ 康復治療:建立良好的康復環境,家屬給予足夠的關懷和幫助,患者自身注意休息,參加戶外運動,培養興趣愛好等。

然而,新的研究已經開始表明:益生菌可能可以顯著減少抑鬱症的症狀

益生菌和抑鬱症

早在20世紀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就提出,腸腦是人體的第二大腦。後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腦會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後來,研究人員發現,益生菌可能是抑鬱症的潛在有效方法。現有研究對過去十六年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於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從而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發揮對腸道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

大腦和消化道之間存在一種雙向關係,稱為腸-腦軸。近年來,腸道內細菌的範圍和數量可能有助於治療精神疾病,這已成為人們近年來關注的焦點。

2016-2017年,英國有140萬人患有精神健康問題,其中一半以上(53%)患有抑鬱症或與壓力有關的疾病,而三分之一(33%)患有抑鬱症。

事實上,關於益生菌可以作用於情緒的研究不在少數,比如:

16年,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和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就透過動物實驗發現,益生菌能緩解焦慮情緒

中國金鋒團隊發現,透過糾正環境壓力和遺傳缺陷兩種完全不同異域模型的異常菌群,顯著減少大鼠的抑鬱樣行為表現,從菌-腸-腦軸的多種途徑糾正生理異常,達到治療目的。

17年,丹麥奧胡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益生菌可以降低抑鬱傾向

荷蘭萊頓腦與認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服用益生菌不低於4周能夠減少抑鬱性沉思

美國《胃腸病學》雜誌上一項研究發現,喝酸奶可以抗抑鬱,因為其中的益生菌能夠改善情緒

18年,紐西蘭研究顯示,產婦在妊娠14-16周至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服用特定益生菌,會降低產後抑鬱和焦慮傾向。

19年,《Nature》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發表腸道菌群在人類情緒中的作用,益生菌可預防抑鬱症

這些研究都提供了證據表明,益生菌在預防和治療抑鬱症中擁有巨大潛力

近日,《英國醫學雜誌》(BMJ)子刊Nutrition Prevention&Health上一篇文章表明,單獨使用益生菌或聯用益生菌進行治療,可能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研究人員搜尋了2003年至2019年間以英文發表的相關研究,研究了益生菌在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成年人中的潛在治療作用。

研究人員在最初的71項研究中,只有7項符合納入標準,每項都研究了至少1個益生菌菌株。在選定的研究中,共篩選出12種益生菌菌株,主要是嗜酸乳桿菌、乾酪乳桿菌和雙歧桿菌。一方面著眼於益生菌聯合治療,而另一方面著眼於單獨使用益生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在調查的12種不同的益生菌中,有11種可能有用

這些研究在設計、使用方法和臨床考慮方面差異很大,但所有研究都得出結論,單獨使用益生菌補充劑與聯合服用益生菌補充劑,都可能與抑鬱症的明顯減少有關。而且每項研究都顯示,單獨使用益生菌或聯合使用益生菌後,焦慮症狀或抑鬱的生化指標在臨床上的變化明顯下降或改善

總而言之,益生菌對常見精神障礙患者的影響可能是雙重的:可以直接改善抑鬱症,或透過減輕併發症,從而對患者的常見精神障礙的經歷產生有益的影響。

長期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通常讓我們感到心情鬱悶,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或許我們每天補充一些益生菌就能輕鬆化解。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抗擊抑鬱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