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個人活在這大千世界中,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每個人身上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許多人常常會因為“不如人”而自卑,進而自慚形穢、自怨自艾。

被自卑困住的人,可能會越來越沮喪、一輩子消沉;也可能會自欺欺人、無法自拔,甚至會因此而走上歪路,毀掉自己的人生。

面對自卑的心態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行動,不同的結果。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自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無法逃避自卑,唯有正視,儘量克服其帶來的障礙,我們才能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在書中詳細地描述了自卑是如何躲在暗處影響我們的一生,並且針對不同時期的自卑給出對應的克服辦法。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正視自卑,從根源上擺脫自卑帶來的障礙,讓自己和後代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越愛秀優越感的人,越自卑

阿德勒認為,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進自卑的進化史。

自卑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克服自卑的障礙。

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克服自卑,有些人會選擇逃避。

自卑情結讓有些人無法面對自身的障礙,所以選擇自欺欺人,凌駕於困難之上。

可是自卑不是逃避就會消失的,你躲著它,它只會變本加厲,讓你的自卑感越來越深。

越是逃避,自卑越是如影隨形。

一個患有強烈自卑感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降低自卑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獲取優越感。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極其自卑的人,他自己也習慣性自欺欺人,被人打了就說是“兒子打老子”;被強者欺負了轉過身就去欺負柔弱的小尼姑。

因為自己太窮被人看不起,就說自己和富豪是本家,被罵了又開始胡言亂語安慰自己。

他總是試圖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優越感,去掩蓋自己內心的自卑。

然而越是掩蓋,就越發讓人覺得可笑。

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解決困難,自卑的人選擇麻痺自己,去獲取虛無的自我優越感。

優越感的追求是每個人的天性,可如果用錯誤的方式去追求,只會讓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從此封閉自我。

菸灰缸認為,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從來都不會把優越感寫在臉上;真正自信優秀的人,從不秀低階的優越感。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雖然會有外貌、家庭、地域上的差別,但沒有貴賤之分。

所以,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身份”或是自卑,或是存有“優越感”。

溺愛的父母,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養一個自信的孩子,父母不容易;養一個自卑的孩子,父母會更不容易。

因為這樣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對他們百般呵護、萬般縱容。生怕他吃了苦、受了委屈或傷害。

然而,這種溺愛的方式能養出自信的孩子嗎?

阿德勒給出的答案是:不能。

他認為,父母越是溺愛,孩子越自卑。

溺愛的父母讓孩子失去嘗試和外界聯絡的機會,不懂得和外界聯絡,孩子很容易走向孤僻和不合作。他的世界只剩下父母,未來就需要依賴父母。

但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去和外界的人合作,而什麼都不懂的他在外面只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會因此拒絕跨出去和別人交流,形成自卑的性格。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女明星馬舒雅對孩子的溺愛重新整理了許多人的三觀。因為擔心孩子被磕著碰著,她把客廳所有傢俱都撤掉了。

孩子可以隨意撒潑、浪費糧食,一哭媽媽就心軟,完全沒有引導。

結果女兒完全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警惕、膽小、拒絕和小夥伴溝通、廁所也不敢上,面臨退學的危機。

在菸灰缸看來,作為父母,如果過分溺愛,等於是綁住了孩子的手腳,也就是斷了他們和外界的聯絡。

這會造成孩子無法適應外界殘酷的競爭,不懂得和外面的社會相處,就會淪落到封閉自己的結局,變得孤僻。

養一個自信又優秀的孩子,絕不是家長竭盡全力的保護和寵溺就可實現的。

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讓他學會獨立、變得強大。

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讓孩子自己做,讓他們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從現在開始,調整愛孩子的方式吧,多一些真愛,少一些溺愛,小樹苗才能真正長成自信堅定的參天大樹。

父母的感情不好,孩子內心不自信

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會造成孩子的自卑,但倘若父母對孩子不夠關心,家庭關係不夠和睦,也容易造成孩子內心的不自信。

作者說,如果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合作以及和睦相處的意義,他們很容易給外界貼上負面標籤,抗拒與外界聯絡。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理發育的指標。

如果家庭中總是伴隨著爭吵、呵斥與懷疑,很容易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上都往錯誤的方向發展,變得或是自卑,或是偏執。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小主人公馬飛,經歷了父親入獄、父母離婚、母親再婚之後,即便讀了最好的貴族學校,他也無法安心學習,整天在沉默、孤僻、叛逆中度過。

因為家庭的消失,他感受不到父母相愛的美好,也感受不到親生父母給予的溫暖。他缺少對合作的信任,所以成了人見人嫌的惹禍精。

孩子從父母那裡看到彼此以及家庭以外的和睦相處,他們就更容易找到值得自己信賴的夥伴和朋友,在校園中、社會上也會成為人類群體中的平等一員。

菸灰缸也覺得,養出自信的孩子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優越的生活條件,而是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

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間感應到愛,孩子能迅速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他們能自由地探索未知、敢於突破,不怕失敗。

父母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孩子便能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更瀟灑自信。

父母恩愛,孩子心有光芒,必有遠方。

青春期,是療愈自卑的極佳時期

家庭奠定了基礎,青春期是一個過渡的橋樑。

所有孩提時期種下的種子,那些關於生活意義的理解,都將在青春期這段時間慢慢顯現。

他們在生活方式中一直存在卻沒被察覺的錯誤也將全部暴露無遺,這是青春期問題多發的原因之一。

阿德勒認為,青春期是個人生活意義顯現的時候,也是其糾正錯誤理解的時候。

當我們發現那些被寵溺、被忽視的孩子以錯誤的方式轉變到社會生活時,我們更應該重新提取經驗,改變過去的初始模式。

讓他們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脫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

男明星靳東出生於離異家庭,他覺得自己是被放棄的孩子。他內心極度自卑,性格十分敏感。上中學的時候,他動不動就跟人打架,還獲得了“濟南陳浩南”的稱號。

17歲那年,他的發小推薦他去出演了第一部電視劇,在劇組他遇到了很多指點他的老師,一群人為了演好一部戲而努力,他被感染了,他意識到以前無所事事的生活真的很可笑。

第一部戲之後,他就像變了個人一樣,每天都痴迷演戲,以前不愛上學的他,居然主動說要考大學,後來還真的考上了中戲。慶幸青春期那次轉變,他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阿德勒表示,青春期其實更多是每一個孩子的機會期,他們的困惑將在這個時期得到解答,他們對生活也會有新的認識和準備,這是讓他們再次適應社會的極佳時期。

他們在這個時候享受著自由和獨立,他們更有創造性。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將這種創造性,應用到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中去,對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自卑,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要學會正視,不要因為一些缺憾而鬱鬱寡歡,也不要因一時的過錯而埋怨自己。

沒有人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孩子會是一個自卑的人,每個人都希望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所以,不妨把自卑當成一面鏡子,看清自己的問題所在,勇敢地面對它,然而不斷提升、不斷進步。

對自己也好,對孩子也罷,想辦法將自卑轉換成資源和能量,同樣能通往成功。

擺脫自卑,其實也是一個向上,向善的過程。

不要逃避自卑,自然就能自信,人生也會處處閃閃發光。

8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學大師榮格名言(治癒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