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小敏(化名)被確診為抑鬱症的那一刻,她既開心又難過。開心是因為終於可以受到家人的關注,難過是因為發病時好痛苦。

小敏初一時,媽媽生了妹妹,從此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特別是媽媽。雖然小敏理解妹妹小需要特別照顧,但心裡依然很不平衡,和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本就性格內向的她變得更不愛說話,但這些並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學校,小敏也不開心,班裡的男生經常搞惡作劇,弄壞她的書本和文具,有時告訴老師,老師也只是簡單地訓斥對方几句,並不起什麼作用。小敏本打算跟媽媽說說這事,可每次看著媽媽忙裡忙外,感覺並沒給自己說話的機會。

有段時間,小敏常常躲在被子裡哭,情緒非常低落。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新症狀:有時昏昏沉沉睡不醒,有時整夜睡不著,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是個多餘的人,經常會莫名地心煩意亂、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

小敏情緒上的極度異常終於引起媽媽的注意,小敏委屈地告訴媽媽“自己好像病了。”於是,她被帶到醫院,病例本上“中度抑鬱症”的診斷令媽媽難以相信。

近年來,像小敏一樣有情緒問題的中學生、大學生不在少數,“抑鬱”也悄然降臨在眾多花季少年身上。有關資料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的困擾,抑鬱症發病率呈現低齡化趨勢,且抑鬱症已成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

有針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專題調查表明,14歲-35歲的受訪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自殺已經成了15歲-29歲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抑鬱症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的同時,抑鬱症的就診率卻一直不高。高患病率和低就診率之間的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仍在於觀念的偏差以及低齡抑鬱症的汙名化。在當下,很多家長對於青少年抑鬱症還不夠了解,甚至帶有“這一代就是好吃好喝太嬌氣,才會胡思亂想”這樣的誤解。

與此同時,部分青少年群體的“封閉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在“喪文化”盛行的網際網路上,網抑、社恐等詞彙時常出現在微博超話、豆瓣小組裡,小組成員們的情緒相互感染,很多負面情緒不但找不到合適的出口,反而愈加強烈。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而家庭原因正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影響抑鬱症兒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

除了家庭小環境,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與大環境的關愛與呵護息息相關。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這需要教育相關部門統籌社會資源,防患於未然,為兒童青少年創造一個寬鬆、溫馨、快樂的成長空間,孩子們才能遠離心結,向陽而生。

為什麼患上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

1、富裕時代的必然

物質寬裕和心理飢餓同存。隨著物質寬裕的同時,心理需求就成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種意義上看,“抑鬱症”是一種現代病,一種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富貴病”“流行病”。

2、單向度生活的必然

寫作業成為00後孩子們唯一的課餘活動。當生活的多樣化、多元化、豐富化被摧毀,千姿百態的學生被固定輸入一種資訊,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心理問題也就順理成章了。

3、越來越強的生存競爭和越來越弱的抗壓能力

進入大城市、大公司的學歷門檻越來越高,自主創業的資本和技術門檻也越來越高。普通勞動者和工薪階層的上升通道正日益狹窄,而中產階層的下降通道則日益放大。

即將面臨的不僅僅是失業,而是工作本身的消失,在人工智慧快速迭代的今天,他們可能率先淪為”無用階級”。他們可以不用擔心未來,他們的父母卻不能不替他們操心。

青少年抑鬱症的徵兆

透過觀察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及早識別青少年抑鬱:

第一:本身活蹦亂跳,突然長時間出現情緒不佳、悶悶不樂的狀態,沒有能引起他興趣的事件,人物等;

第二:思維緩慢,反應遲鈍,對話時不集中;

第三:嚴重的失眠、疲憊無力感。平時多注意休息,不要身心太累,做到有規律的作息,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身心健康。

23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廣泛性焦慮障礙與新訂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