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心理工作三十年。讀了《我看見了你》,這是一部能夠助人的好詩。反覆品讀,每一句詩聯貫起來,會產生一些新的體悟。
她擁有詩的語言,又融匯於臨床助人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又指向了助人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點——把“我”搞清楚。
把體悟及未完成的部分分享出來,留待讀者自己去發現、去擴充,或許能幫助更多人善用此書!”
——任智鋼
心理專家帶你讀詩(下)
讀《我看見了你》隨筆待完成的草稿
1.詩是詩人的腳印
讀這些詩,發呆之餘,又被啟迪。啟迪之中,一次次提筆,又一次次擱筆。這樣的詩不多。
“你想在他⼈的語言和態度裡,
拼湊起自己的人格和人生,
那就乞討吧。”
“人,生而富有。
別忘了你是誰。”
詩是詩人的腳印。朗費羅寫道“那腳印,別人看到了,會重又振作,再又前行......” 那腳印是生機待放的種子,將映入越來越多水潤的眼簾,綻放出越來越多燦爛紛繁的花。原來,詩就是心靈的春天。
“我總是忘不了初戀的感覺
……
我總是忘不了被拒絕的傷痛
……
我以為我忘不了貧窮的羞恥
……
我以為我忘不了權威
……
歲月只是靜靜地在內在流過
……”
“在你愛我的時光裡。”
2.蘊涵詩的心永遠年輕
蘊涵著詩的心是永遠年輕的。作者就是個小姑娘,很清新卻絕不飄。很早就想要尋找自己、發現自己。隨著成熟,心靈活躍行止持重卻不老成。就化作一條朦朦朧朧的小船顛顛簸簸地出海揚帆了。想在生活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理解自己。
“有些人很早就離棄了自己,
卻不知道自己的死亡……
有時候我會帶著自己逃亡,
有時候我會帶著自己躲藏,
但我從未放棄過我。”
蘊涵著詩的心不斷迸發出生命力。作者有了家,有了孩子,成了兩個人的船、三個人的船。再前行,他們找到了燈塔——兒童教育事業,成了一條許多孩子們、許多家長們的大船。航道並不平坦,充滿未知和探索。
“就好像有個秘密, 在等著我。”
“你究竟在何時,在哪裡丟失了自己?”
“原來每個人都找不到心靈的讀者。
……
原來我只能在我的裡面找到我自己。”
蘊涵著詩的心不停留於平庸的答案,她的航道通向自我、孩子們、家長們、每個人的遠方:活成自己、成就自己,相互成就、共同成就。這些航程的記錄,就是一首又一首詩。
“我卻拒絕了糾纏,
也拒絕了羞愧。
……
獨自推著行李箱,
獨自走過一段時光,
我學會了和過去分離,
和自己相聚。”
蘊涵著詩的心是自我發現的泉。作者常情泉湧動,滋潤生命生活;常思泉汨汨,消融過時的印象、不適合的認知,一次又一次地尋找自我、發現自我、建立和自我實修的寶藏。
“和自己相遇, 從此不再孤獨。”
“聊聊你要不要吻一吻自己的孤獨。”
“我的後面,誰在決定呢?”
3.詩如雨露,潤心細無聲
詩是雨露,細無聲地啟迪心靈,有時超過大學給予的啟迪。(曾經的)耶魯大學校長查德·萊文說“真正的大學,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自我知覺、終生學習的基礎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我終於看見陽光燦爛,
……
看見了大片大片的春綠,
……
這以前都結束了,
我的感受成為了今天。
靜靜的,睜開了心的眼睛。”
詩充滿了愛,自愛與博愛,紮實地愛自己才能真實地愛他人。詩情多源於使命感,率先感到憂樂的責任。詩人的心容易不安,也造就了勇敢的探索者之路。詩如其人,這裡的詩和愛是清爽的。
“愛單純的像光一般清透、明亮……”
作者甚至在尋找自我;而後再去看到他人、走近他人。自己成長了,才能協助他人成長。
“愛單純的像光一般清透、明亮……”
作者幾乎一生熱愛、從事教育,首先是幼兒教育——愛和自由心理教育事業。這裡的詩給予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技能,而是看到自己;不只是,向外改變環境,而是提升思維方式;不只是,篤信被告知的內容,而是獨立提問和有自己的感情。這裡的詩,把自己還給自己。
“如果我成為任何,
……
成為成千上萬個你,
成為無盡頭的恐懼和念頭,
……
但是我成為了我,
我可以同時看到我、你、情景,
……
是無窮盡的。”
詩不止步於乾枝黃葉似的歸結。圍繞著自我、人們和孩子們,怎樣活成自己、成就自己,並相互成就、共同成就。貢獻出作者獨特的糾結、舉步和記錄。
4.覺悟者的路就是詩
一路走來,把內心的湧動凝聚出心泉。她又勤奮,心相及行動聯成整體的勤奮,所以經常地心泉汨汨。
“思緒像春天的腳步來去匆匆……”
溢位了心聲的詩,她的喜怒哀樂都是清爽的,詩如其人。
“我是我豐富的感受,
我是我潮起潮落的情緒,
我是我永不停息的思緒。”
初讀感到暢想如小溪,流入心田淼漫開來,又間入幻想,便泛發出奇妙的渾然;但溪水自始至終都源自現實的生活。
再讀
“我的愛像鳥兒一樣飛了起來……”
遐想如雲,春風裡隨思高遠,細雨裡飄灑遼闊。
“我終於看見了陽光燦爛,
看見了樹,
看見了嫩綠色……”
總是擁抱著陽光而釋放了自己。
再品讀
“像馬蹄輕輕敲打著石板……
像山谷裡迴盪的鳴鐘……
何時將我的手放入你的手中?”
那是一段故事,故事會伸出手牽起你的手,從新的小路走入你自己曾經的生活。作者就是這樣探索著自己、孩子和世界。
“閉上眼睛,
無論你在哪裡……
讓呼吸送你進入內在……
和自己相遇,
從此不在孤獨。”
詩人和她的詩跋涉於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
“如果有人指責你,評判你
……
如果你評判自己,責備自己
……
如果有人讚美你,或者蔑視你
……
觀察並傾聽他們。
你只是他人和自己的旁觀者。 ”
“我在你那兒唯唯諾諾,言聽計從
……
我在眾人前矯揉造作,曲意逢迎。
沒關係……最終我屬於我自己。”
的確,她的喜怒哀樂都是明亮的,都是與她的親人、事業,尤其與她的孩子們連結發生。愛不僅是溫暖的,更是明亮的,最明亮的最溫暖就是陽光,所以她總是相遇了、擁抱了陽光。
情與理揉成事。情與事明於心。首先是她看似平靜的積累成詩。事、理、情的人生,真切、本質地獻給了孩子,展露給所有人,去感知、理解、踐行,勇敢地投入,絕不是參觀生活。感受迎面撲來的豐富,必然激盪出這看似平靜的詩句。
不僅是羨慕人生,更拒絕參觀生活。投入並明確自我、明確他人和孩子們。
覺悟者的路就是詩。詩是與愛牽手的覺悟。從自己走進了孩子們,從孩子們走進了自己。
5.從“我”到“愛”
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是“我”。這“我”是自己,也是我的事業、周圍,從自我到融匯於世界的無限之我。
雖然面對一個個孩子,但探索孩子們並不容易。那就從探索自己起步。
出現頻率第二的字是“愛”。詩中,展現了一場又一場尋找與衝突交織的體驗。
再後是“進入”,進入寧靜,進入大海,進入理解或者懂得。
6.這就是眼前的詩
詩集很有特點,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都耐人尋味。作者留心於太過平淡的點滴,凝練出多維空間的感悟;以心靈搏動的韻律,飄蕩出由遠至近的歌聲:“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向迷霧的遠方……”。為讀者鋪灑月光、陽光。
詩的語言是形象的、寧靜的。
“這個早晨我輕塗紅唇,
可是沒有敲門聲的探望。”
那形象有我,有你,有每一個人。那寧靜每一個人都曾有過,又曾失去。從青絲的夢幻,到白髮的現實。
詩也是抽象的、含蓄的。
“這個早晨我要叩響我的心門,
揚著我桃紅般的面頰,
等著我自己。”
那抽象是每一個人的空氣,分分秒秒地圍繞著每一個嚮往。那含蓄,也許是朝暉下的眾望,也許是陰雨中的自憐。從家園的窗後,到辦公室的門前。
詩更是激情的、奔放的。
“我讓我的身體瘋狂地奔跑和舞動。
或是我在草地上打滾,在雲層間飛翔。
讓我壓抑的意識迸發痛徹⼼扉的歌聲和吶喊,
讓我的心在陽光照耀的樹梢上落腳。”
那激情呼喚著攀巖者、泅海者,奔向成功的豪放情懷。
把撒了一身,一節一段的,喜悅與遭遇,拼接成實實在在的人生。
這,就是,眼前的詩!
作者後記:
為這部詩集提筆之初,因思路未明瞭成文拖沓了(見上文)。後有了主題,又因求速而寫的倉促(見上篇《這是一本助人的好詩》)。想到,上墨與下文或能互見而易讀,故都放在這裡。
作者簡介
任智鋼:
國家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精神病臨床任課教師,精神醫學司法鑑定師,法醫師,精神科藥事專家組員(上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諮詢/治療三十年。上海心理熱線諮詢師。心理學會、未成年人心理輔導中心(上海金山)、婦聯、老年協會等心理學科社會工作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