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作者是羅伯特·戴博德,他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本書用動物主角演繹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使得普通讀者也能瞭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在故事最後,經過與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在蛤蟆心中,一些變化終於悄無聲息地發生了……
01 沒人問過他“你感覺怎麼樣”
接下來的一週蛤蟆很早就醒,即使強迫自己去散步,腦袋裡也還是有病態的念頭。並且一到晚上就開始焦慮起來。到了和諮詢師約定的日子了,蛤蟆告訴自己真的要“儘快長大成人”。當諮詢師問蛤蟆真實的感覺如何時,蛤蟆很不自在,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問過他。諮詢師解釋,假設有一根溫度計可以測量感受。10個刻度中最低是1,代表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5,代表感覺還不算太糟。最高是10,代表非常愉悅。蛤蟆毫不猶豫在1和2中間做了記號。當諮詢師直接地問他是否有過自殺的念頭時,蛤蟆坦言道:“是的,我有過。”
或許跟別人打招呼時,互相會說“你好嗎?”接著就是條件反射般地回答“挺好/老樣子/還不錯”。可能我們很少真的問自己我是否還好。對自己情緒狀態的評估還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們不僅需要保護自己的情緒,使自己處於平和,還需要防止在不良狀態下做出不恰當的選擇。
所以,以後記得時不時問問,我現在還OK嗎?心情如何?感到不安還是愉悅?
在日常中談及“自殺”這個話題還是比較避諱的。有時人們在遭遇困難,偶爾蹦出這個想法時,也會把自己嚇一跳。在我們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生活的主體時,往往不會在意這些一閃而過的念頭,因為會把生活安排得比較充實,也沒空理會想法。但是陷入負面思考時,人有時會被想法帶著走。你可能會忽略,想法和你是不同的,想法是想法,你是你。
或者說,當下有兩個“我”,一個是頭腦中的“我”,另一個是坐在這裡的“我”。頭腦中的“我”可能像天氣,瞬息萬變,像馬路上的車,來來往往。有些想法切合實際,有些天馬行空,有些想法嚇人,有些想法誘人。而坐在這裡的“我”是身體,可以坐,可以躺,可以行動,可以落實。如果覺得自己被頭腦的“我”困擾的話,記得提醒自己身體的“我”在這裡,當下該做什麼就去做。
02 處於“兒童自我狀態”的蛤蟆倍感委屈
在諮詢師的提問下,蛤蟆說起了不快樂的經歷。在發生的幾件事情中,蛤蟆因為朋友們對待他的態度感覺非常受傷、難過、內疚。蛤蟆總是覺得朋友不僅不想傾聽他,還總指責他,甚至刺痛他。尤其是老獾,老獾對待蛤蟆的態度讓他想起自己嚴厲的父親。畢竟,老獾總是一副天生領袖的樣子。諮詢師問蛤蟆是否能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什麼,並問他“事件發生的當下他是處於什麼狀態”。蛤蟆深思後,回答“那些時刻自己就像回到了小時候,被父親責罵之後的時候”。諮詢師解釋到,當一個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他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
生活中有時我們看到一些人,他們總是冷靜、自信、領導力強,彷彿從來就是那樣。當他們表現得像領袖或者父母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在他們面前變成渴望認同,害怕責罵,害怕受傷的樣子。而這樣會導致我們更害怕與他們相處。
如果你能有意識地觀察周圍別人是怎麼和他們相處的,也許你會有點改觀。比方我的大伯父是個類似老獾個性的人,我就很害怕和他相處,儘管我知道他對我挺好的。我觀察我的表哥會對他表現出該有的尊敬,同時顯露該有的自信,這樣他們的相處就是融洽的。也就是我表哥會認為即使在大伯父面前,他也是一個平等自信的成年人。
或許你這麼多年來都是柔柔弱弱的樣子,或者習慣了當一個乖小孩。一下子改變自己的習慣是有點難,那從假裝自信開始也可以吧。(未完待續)
(感恩遇見,您的鼓勵對作者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