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自己的身體是放鬆的還是緊張的。
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或心情是松還是緊,覺得緊了,就鬆開。
觀察自己的意識狀態。當有一個很強的念頭或認知出現的時候,要留意到,並且觀察其變化和其對自己內在情緒和外在言行舉止的影響。
例如,有時候我會對不喜歡的事件會升起很強烈的反感,如果我觀察到,小心一些,不被這股力量帶著走,看著它慢慢緩和,如果它再度強硬起來,那就繼續觀察。
這是一種長期的訓練,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進行。可以在高興舒服的時候或悲傷生氣的時候,透過大喊等方式來提醒自己,觀察自己的鬆緊,在練習一段時間後,將會發現可以觀察的內容很多,還挺有趣。
很多人在或輕或重的緊張中,還會辯解:我很好啊,一點也不緊張。
如果缺乏自我觀察,我們的一生,可能會在自我認同+合理化+無意識反射+習慣性反應的狀態中打轉。
例如我生氣時,總是認為:我這個反應是對的,因為他太過分,我才這樣,生氣是有道理的。這樣的思維模式,是一種習慣性的宕機狀態。如果長期如此而不自知,就會瓦解心身健康。
世界上最難和最簡單的事情就是覺察。西方經典的心理分析,就是引導問你意識到自己的灰,再引導我們自己找到這塊灰在哪裡,然後自己擦掉。
生命中要有適當的部分的無所事事的空閒時間和心理狀態。
如果我們的生命活動基本指徵是穩定的,那麼情緒精神就會穩定清晰,身體有力量。
心身是一體的,有了身體運動帶來的陽氣,才有可能突破精神世界舊有的模式。
一個心身正常的人,更像是一個圓球,內和外,上和下,都是均勻的,如果遇到某些困境,自己能退回來,不硬撐著,就可以慢慢化掉。
而心身疾病第一階段就是內在開始有了某種程度的封閉。這一層的開啟一定要配合身體的動,練習武術拳擊等,把內在積壓的東西表達出來,就會擁有某種突破的力量了。開始也許就是一點小小的進步,可能去餐廳時候,敢把自己的要求說給服務員了。
觀察、面對和接受自己內心的軟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