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考慮對方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你是否在周圍人聊的火熱時卻插不進一句嘴而感到尷尬?
當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你是否會擔心自己混得不好而丟臉?
當他人對你評價有偏頗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十分憤怒?
其實,這都是自卑的一系列表現。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情結主要是在個體面臨陌生的情境時,產生低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並伴有著無助、缺乏安全感,諸多心理學家曾說自卑感是普遍的。
正如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所寫的:
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超越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克服自卑,實現自我價值。
而自卑情結是如何產生的呢?從心理學角度看,歸結於以下三個方面。
成長時期的缺失
俗話說“三歲看老”。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在嬰兒口唇期(0-1歲)兒童開始發展關於他人的概念,此時母親作為必要的人,離開嬰兒時會讓嬰兒感到焦慮不安。
這些童年時期經歷的“創傷”會影響我們之後的性格。
在潛伏期時自我與超我不斷的發展,如果在此段時間遭受校園暴力老師過分批評,都會讓我們形成自卑和不信任他人感。
教養方式的影響
如果父母時常給孩子積極的無條件正向關注,孩子並且能在成長中迴應父母,此時親子關係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有利於子女安全感、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發展。
而如果是權威控制型的父母常常用命令的口氣與子女說話,長期以往,子女對生活感到難以控制,漸漸的缺乏獨立自主,變得懦弱、不自信、自卑。
自我認知的偏差
那些過度自卑的人常常對自我認知存在偏差,他們覺得自己能力低,常常習慣否定自己,他們有著過低的自我價值感。
而每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本能讓他們逃避、難以正面解決問題。
在人際交往方面,他們渴望他人的認可卻又害怕他人傷害自己,於是逃避社交,獨來獨往,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每當看到周圍的人有著讓他羨慕的生活,他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能力低下導致自己糟糕的生活,所以往往更喜歡嫉妒身邊優秀的人。
同時為了掩飾他們的內心深處的自卑與不安,他們採取自我防禦的心理機制,做出高傲冷淡的樣子。
自卑的人生活一直很壓抑。
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不面臨真正自卑的原因,不去解開這個讓我們自卑的心結,那麼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不勝任感
什麼是不勝任感?不勝任感就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做很多事,在面臨挑戰的時候,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逃避。
這是過度自卑所導致的另一種負面情緒狀態。在這種情緒狀態下,我們被不安全感、低價值感所圍繞著。
而社會上有許多人,他們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即使被人拒絕、傷害也一笑而過。面對自己想要和追求的事物有著極大的決心,我們稱之為“死不要臉。”
這些臉皮厚的人活得更加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那麼,如何才能讓那些常常感到害羞的人變成大大方方,甚至有些不要臉的人呢?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將自己置身於曾經所恐懼的情境中,在接觸自己曾恐懼的事物後發現:很多我們所恐懼的東西都是一種假象。
對於那些有著自卑情結的人來說,透過暴露療法,他們會發現自己並不糟糕,從而改變了認知偏差,達到了克服自卑的效果。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害羞的人,逼迫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演講。在經歷過這件事之後,你就會發現,他人的反應並沒有那麼糟糕。在此之後與大家聊天就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了。
另一種方法是積極的進行自我暗示,對自己進行積極的鼓勵。
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即使失敗了,這也並不可怕。面對他人評價,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可全信。
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我們也會變成自己所想象中的那個“不要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