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93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跟閨蜜們喝下午茶,問天宇媽媽最近都忙什麼,聚會都不怎麼參加了。天宇媽搖頭嘆氣:“還不是在給兒子做手工,幼兒園三天兩頭佈置手工作業,不是用樹葉拼小狗,就是用紙盒子拼恐龍。我都快成手藝人了!”
另一位閨蜜問:“那些作業孩子不會自己做嗎?”
天宇媽媽嘆氣:“現在的孩子手太笨,塗個膠水都能塗在桌子上。而且他還急著去上英文課,我就趕緊地弄完交差。”
那位閨蜜安慰她:“就是學習要緊,這些都是玩。”
聽完他們的對話,我趕緊提醒:“可別小看了孩子動手的機會。”
事實上,在我們這裡一直有一種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像那位閨蜜表達的意思一樣,只要學習好,其他事情可以靠邊站。像是家務活,甚至手工作業,家長都是能代勞的代勞。
殊不知,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動手能力一直是學校培養的重中之重。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動手到底有什麼意義,又該如何幫孩子練手呢?
“學霸”從不“眼高手低”
2014年,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村修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藍光”之父,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愛迪生。但有趣的是,這樣一位大牛科學家,卻並不是“科班出身”。中村修二本科上的是日本的三流大學,也不是物理學系畢業,但是卻透過查文獻、再回到自家地下室,製造儀器做實驗的方式發出了“藍光”。
可以說正是超強的“動手能力”,成就了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Tim爸爸將之戲稱為“技術宅的勝利”。
認為“學霸”只要理論過硬,可以在考試中贏得高分,其實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認識。在科學領域,尤其是在物理、工程以及醫學領域,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學霸”絕對離不開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的動手能力。
曾經有一位在美國攻讀碩士的朋友就曾經感嘆:美國同學的動手能力是真的強,有時候我們中國學生的理論很紮實,考試也厲害,就是做實驗感覺手特別笨。甚至還有一位學外科的朋友,大學時透過繡花來“練手”。
孩子為什麼要“多動手”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的活動就是大腦的體操。
即便不希望孩子成為學霸,在孩子的成長中,動手能力也應該放在和學習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動手不但能讓大腦得到發展,更是孩子內心的需求。那麼手和腦,具體是如何相得益彰發展的呢?
從大腦發展角度來講:
腦科學講究發現:手在大腦皮層中所佔的區域幾乎能達到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精巧的動作可以讓腦部血流量增加35%以上。
我們有句老話叫做“心靈手巧”,但其實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手巧”才能“心靈”。
從寶寶誕生之日,手指就開始透過觸覺探索這個世界,同時手指的活動也在刺激大腦發展。家長也往往將“手眼協調能力”視作嬰兒智力發展的里程碑,比如能用手抓握玩具、能將食物送進嘴裡等等。
從心理發展角度講
隨著孩子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他們能用手完成更加複雜的動作。也就開始了最初的“工作”,3歲左右,孩子們開始注意到外部物質世界,不僅是存在,而且可以代表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用積木不是簡單的堆疊,而是變成心目中的“大樓”。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躍兒在《關鍵期關鍵幫助》中寫道:如果孩子不習慣動手,就會因為想法和實踐不一致,放棄實踐沉迷幻想,甚至喪失探索的耐心。
除了越來越先進的技術,帶來的“快感獎勵機制”外,因為動手能力差導致的“現實挫敗感”也是原因之一。就像文章開頭媽媽口中的小天宇,無法準確的塗膠水,就喪失了完成手工的耐心。久而久之,難免會成為沉溺意念世界的“幻想型”寶寶。
北美兒童練手三原則
正因為創新和創造,既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又需要強大的動手能力作為支撐。美國的學校從幼兒園階段,就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手上功夫”。小班時,老師要求孩子剪紙,我買了一把兒童安全剪刀,誰知道Tim不滿地說:“我可不是小寶寶,全班同學都在用美術剪刀。”可見孩子們動手能力之強。那麼他們平時怎麼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呢?
原則一:言傳身教自己動手
當被問到,為什麼美國爹媽動手能力都那麼強時,我的一位朋友說:“因為人工太貴!”有一次我們家下水道堵了,給管道工打電話被告知需要等待兩天才能派人來,而且費用高達70美元,當時大概是500多人民幣。跟鄰居吐槽,沒想到她帶著工具半個小時就給我搞定了。
其實大多數美國爹媽,都有這個能力。什麼刷牆走線鋪地板、鋪草皮整花壇這些活大多都是自己做。孩子也從小耳聞目染,裝傢俱時候在旁邊打下手,小學就開著割草機在院子剪草坪了。
所以想讓孩子多動手,爸媽們是“排頭兵”,可以先從做飯、做家務這些小事兒開始,再到組裝傢俱,讓孩子循序漸進感受到動手的樂趣。
原則二:給孩子提供動手機會
我們提倡讓孩子發展“動手能力”,並不是讓他們變成工具人。一方面是能照顧得好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動手鍛鍊協調能力,讓自己具備實現創意的可能。因此並不需要讓孩子學汽修學烹飪,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大包大攬,多創造一些動手機會就足夠了。
原則三:手腦並用;創造從小做起
很多美國學校裡都會設立一個特殊的空間,叫做Maker Space,裡面有各種適合孩子用的工具、材料供孩子們進行創造。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感受那種從無到有的美妙過程。課堂上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想法佈置一些課題,然後大家一起發揮創造力把這個課題變成現實。
比如有天Tim班上養的毛毛蟲死了,孩子們很傷心,想要給蟲子開“追悼會”,於是那天的內容就是大家給蟲子做棺g材,設 計墓碑,寫悼 詞、準備請 柬,忙得不亦樂乎,最終他們自主完成了一場“毛毛蟲葬禮”。
其實在家我們也可以注意一下孩子的奇思妙想,引導他們動手實現,而不是停留在說說而已的階段。這樣一來,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都會在活動中得到鍛鍊。
小辮子媽有話說: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三歲的寶寶,還不願意自己去獨立“工作”或者只是願意動腦子,或者動嘴。爸爸媽媽就要引起注意,透過有趣的手工遊戲,讓“幻想中”的孩子開始動手實踐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