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十幾年前,英國上映了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自閉症題材電影《我和托馬斯》。

電影裡,Kyle既不是天才也沒有特殊才藝,在媽媽眼裡他只是一個橫衝直撞、無法溝通的自閉症孩子。

她為兒子付出了全部,結果不僅沒有取得進步,反而還讓自己成為了兒子最“討厭”的人。

爸爸忙著工作,面對兒子的教育也是束手無策。他失去了和妻子獨處的時間,酒局、球賽全部成為了一種奢望。

在他看來,或許把兒子完全託付給別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兒子,夫妻兩人的生活、婚姻、對孩子的教育都面臨著重重挑戰,他們為此展開了一些爭論和探索......

“封閉式教育”、“終身照料”不是自閉症孩子的唯一出路

Kyle的確診讓他們一家的生活完全亂了套,夫妻兩人的關係也是危機四伏。

無奈之下,爸爸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把孩子送到“布魯斯之家”去,那對兒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教育,這樣做也能挽救他們的婚姻。

“布魯斯之家”是一所烏托邦式的特殊學校,裡面接納了不同年齡的自閉症孩子。

這所學校採用的是封閉式的教育,除了每週回一次家,他們完全與外界隔離。

在那裡,他們能夠被允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沒有歧視,可以自由自在地做各種各樣的活動。

不過,爸爸在帶著孩子參觀完“布魯斯之家”後產生了一個疑問:

“他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都非常開心,但是那在我們的世界裡卻並不管用,不是嗎?”

校長告訴他說:“那說明他們其中的一些病情太嚴重了,他們以後的生活一直需要被照料。”

回到家後,夫妻兩人繼續為了是否要把兒子送走產生了爭吵。

媽媽指責爸爸把孩子送到一個和外界完全隔離的世界,不惜代價地讓兒子和所有普通孩子隔開,這是把兒子當成了負擔。

而她並不認為Kyle已經嚴重到無可救藥的程度,她想要兒子在學校外面也有一種生活,這樣說不定他就能夠融入普通孩子的圈子。

像“布魯斯之家”這樣的特殊學校真的是自閉症孩子的唯一出路或最佳選擇嗎?

也許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大家對自閉症孩子的認識不夠全面,法律保障不夠完善,特殊教育的相關資源和經驗也相對匱乏,於是像“布魯斯之家”這樣的學校便成了不少自閉症家庭的“最佳選擇”。

但隨著社會對自閉症認知的不斷深化,以及相關法律體系的制定和完善,自閉症人在各個方面的權益和保障都有了顯著提高。

同時,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和“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特需兒童的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封閉式教育”“終身照料”不再是自閉症人的唯一出路,今天的自閉症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更有機會透過教育訓練掌握基礎的生存能力,從而更有可能進入常態社會獨立生活。

寵物不能治癒自閉症,但能陪伴孩子成長

在電影中,爸爸最終選擇了妥協,他們沒有把孩子送走,重新迴歸了家庭。既然那樣的教育是不合適的,那該如何幫助kyle呢?

他們萬萬沒想到,一隻京巴犬的到來幾乎徹底改變了他們一家的生活。

他們原以為兒子和小狗不會建立任何聯絡,但意外的是Kyle對小狗並沒有抗拒,還脫口而出給它取名為托馬斯。

此後,奇蹟接連不斷地發生。

托馬斯的出現幫助Kyle打開了自己世界的大門,他開始主動地和托馬斯“互動”,並逐漸延展至老師、爸爸媽媽以及其他人。

托馬斯成為了Kyle的朋友,有了它的陪伴,Kyle總是在笑。夫妻倆也驚喜地發現,他們能夠透過托馬斯來引導Kyle學會如廁、穿睡衣、規律作息等。

比如,托馬斯在客廳尿尿後,媽媽去處理弄髒的地板時跟兒子說:

“托馬斯又尿尿了,但是他本來應該在外面尿尿的,這樣就不會讓屋子裡髒髒的和臭臭的,就像人們用廁所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媽媽和爸爸讓Kyle用廁所,這樣Kyle就不再需要尿布了。”

第二天,Kyle在學校玩玩具的時候主動說“我想尿尿”,老師一臉驚訝地看著他,不可置信。Kyle說,他不想讓屋子裡髒髒的和臭臭的。

再比如說,在影片的開頭,Kyle非常不願意去買新鞋子,媽媽是直接拽著他走進鞋店的。

當托馬斯來了之後,這一點竟然也神奇地發生改變了。

老師在帶Kyle進鞋店之前,引導他意識到托馬斯之前很“樂意”換上新的鏈子,再繼續引導Kyle去換上新的鞋子,這樣一來,Kyle真的沒有哭鬧。

或許Kyle只是一個幸運的個例,因為還沒有依據證明寵物可以治療自閉症。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托馬斯的出現是Kyle實現自我成長的一個契機。

他在和托馬斯相處的過程中成為了彼此的夥伴,他們一起玩耍、共同成長,Kyle在托馬斯的陪伴之下學會了很多自我打理的生活技能。

雖然人們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本質是一樣:教育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耐心的陪伴,它不是全盤犧牲式的捆綁,更不是放任不管地交託他人。

在這部電影中,Kyle正是在爸爸媽媽和小狗托馬斯日復一日的陪伴中跨越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成長。

所以,陪伴才是教育的最優解。

教育迴歸生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在托馬斯到來之前,媽媽幾乎為了孩子失去了全部。她全天候地照顧孩子,一週只去醫院值2次夜班。

她無法和兒子溝通,兒子不讓她親近、擁抱,只能每天不斷地去收拾“亂攤子”。即便這樣努力了,她卻覺得兒子根本不愛她。

為什麼她的生活會逐漸走入絕境?或許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媽媽沒有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和教育其實是分不開的,在生活中教育無處不在。換一個視角,我們或許就會發現世界的大不同。

此前爸爸面對孩子不知所措,堅持尋找家庭之外的教育方式,併為此和妻子屢次展開爭論。

其實爸爸忘記了,他自己也可以是孩子的老師。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有足夠的潛能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當夫妻兩人不再爭吵,共同迴歸家庭,齊心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改變就在悄悄發生。

有一天,晚上Kyle吵鬧著要去火車博物館,媽媽想起來此前專家的建議。於是,為了向兒子解釋“關門”的意思,爸爸特地帶著兒子開了60公里的車去到了博物館。

爸爸向兒子解釋說:

“瞧,Kyle,你進不去了,博物館關門了,所有的蒸汽火車都在休息,為明天的工作做好準備。所以為什麼我們不像火車一樣也回家休息呢?”

Kyle兩手握著博物館的鐵門欄杆,望著眼前的漆黑一片,他似乎有點明白,沒有吵鬧,安安靜靜地跟著爸爸回家了。

如果說陪伴是教育的一種方式,那麼生活則是教育的場所,生活和陪伴始終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

只有我們迴歸生活的本然,和孩子做朋友,在真實情境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孩子才能夠更順利地習得種種經驗,學會像我們一樣去生活。

正在閱讀此文的爸爸媽媽們,不如適當地放下焦慮,帶著孩子一起迴歸生活。

雖然說教育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只要找準方向、選對方法,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輕鬆很多。

13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心理測試:選一套禮服,測你身上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