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1

又一起悲劇

2019年11月19日凌晨3點多,山東濟南市中區一名三十多歲的二胎媽媽,抱著剛出生4個月大的兒子,從19樓墜下。

據知情居民稱,這位媽媽疑患有產後抑鬱症。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

以前都生三五個,現在生兩個就抑鬱了;

前不久一精神病殺害9歲男童,請問二者有什麼區別?

抑鬱症,說白了就是閒的無聊,才會得的病,有的人忙的沒有時間胡思亂想就不會得什麼抑鬱症!

女人就是矯情;

……

這已經不是第一起產婦因為產後抑鬱而抱著孩子跳樓的悲劇了。而產後抑鬱,也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

絕大多數人其實是通過新聞才知道的這個名詞,但不得不說這個途徑有點耐人尋味。

周圍人的麻木和對“媽媽”這個角色的想當然,都覺得“產後抑鬱”會離自己很遠,甚至很多媽媽都未曾察覺自己生了病。

它其實很近,就在我們身邊。

2

我難受得要命,你卻以為我在矯情

兩年前,一名叫邵青的二胎媽媽突然猝死。死亡原因是“突發心跳呼吸驟停30分鐘”。

家人都不知道病情是如何發生的,直到邵青的母親從她手機裡選遺照時,才發現了女兒在懷孕期間寫下的文字。

她曾經跟最親密的人求救過 ,卻被自己的老公說:“有病,神經病。”

其實這句話,很多媽媽都聽過。

我們從來都沒有學過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媽媽,也從來不知道當一個媽媽要這麼難。

知乎上有人提問:產後抑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假如一個男人,做完一次開腹手術,拖著沒痊癒的病體,下病床不到一個星期,馬上讓他投入到一份24小時需要隨叫隨到,還完全沒有經驗的工作裡,稍微一點沒做好要受到所有外人和親人的指責,而且這份工作還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收入和前途。相信沒有哪一條是男人能夠忍受得了的,而女人,卻要冠以母愛偉大之名,被要求笑著接受這一切。

記錄片《看見產後抑鬱,丈夫無法逃避的真相》裡,丈夫們即使跟妻子面對面溝通的時候,他們仍然在說:

“我覺得你就是太矯情了。”

生理上的疲憊,媽媽們似乎都可以慢慢克服,讓自己成為打不到的戰士,但讓媽媽們無法接受的,是另一半的冷嘲熱諷和家人的不理解:

“女人不都得當媽,怎麼就你事多?”

“我和我媽不都在幫你帶孩子嗎,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孩子怎麼這麼瘦,你是怎麼當媽的?”

……

最愛的人,最信任的人,說出的這些話,就像一根一根的毒刺。戳到媽媽們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經,不知道哪句話說出來,就成了壓垮媽媽的最後那根稻草。

3

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負擔

1968年,精神病學專家Pitt.B首次提出了“產後抑鬱”的概念。它不只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病症。

具體表現為——

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悲傷哭泣、擔心多慮、膽小害怕、煩躁不安、易激惹發火的狀態,嚴重時甚至會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顧嬰兒的能力,悲觀絕望、自傷自殺。

它的發病原理其實很複雜。臨床上一般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產婦的體內激素水平會有急劇變化,人為無法控制。

上個月在南韓熱映的電影《82年出生的金智英》,其實就在說一個女性價值被埋沒的社會現象,以及家庭角色錯位帶給女性的悲劇故事。

在外人看來,金智英的家庭出身不貧窮,大學畢業,職場生涯也沒什麼差錯,還嫁了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公,這一切都看似完美。她“理應很幸福才對”。

但金智英抑鬱了。

被發現生病,是大家發現她會用別人的角色去為自己說話。她會冷不丁地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比如自己的母親,丈夫的初戀女友。

真相是什麼?

這是在南韓性別歧視以及對全職媽媽的差別對待現狀之下,她無法自我表達,因為沒人願意傾聽和感受她的疲憊和絕望。

於是,婆媳關係錯位、夫妻關係崩潰、這些喪透支著她的生命。讓她生活無望、夜不能寐、寢食難安、半夜驚醒……

金智英的遭遇,是因為媽媽們的壓力不被看見。

其實很多媽媽的抑鬱和絕望都不曾被看見。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新聞。

凌晨三點的家裡,根本沒有人在意,一個媽媽抱著4個月大的孩子出門到底要去幹什麼。

我真的很難想象,她在關上門的那一瞬間,該有多絕望……

4

看見,就是治癒的開始

之前看《恕我直言》,柏邦妮坦言:婚禮對於女性來說,是她一生中難得的高光時刻。而緊接著的,作為妻子和媽媽,則是一生中漫長的不停歇的付出。

真實又殘酷。

2019年1月,《新媽媽情緒藍皮書》中的資料提到,中國每年約有1800萬的新手媽媽,其中會有60%-80%的媽媽在孕期和產後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傾向,在這個群體中,會有約20%的媽媽發展成真正的抑鬱症。

看看她們的真實感受:

“我曾經一個人走過一段漫長孤單無助的黑夜,我不想再重新經歷一次那種不被重視不被關懷的痛。彷佛我生孩子給所有人都帶來了苦難,所有的錯誤和責任都在我身上……”“我心亂如麻,難過家人因為我起矛盾,難過奶不足孩子吃不飽,難過自己管不好這個家,甚至認為自己沒資格做媽媽。我後來才知道,產後激素水平不穩定會造成情緒脆弱、憂鬱,一點點小事都會被放大。”“身體的疼痛、心理的負擔、家人的質疑,加上激素波動,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我困住了,而我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我像個神經病一樣,每天哭著對孩子說對不起,哭著看著天空,心裡不斷想著如果我跳下去,就不會有人因為我生氣,我這麼沒用也不會再給別人添麻煩,我就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

記錄短片《更上海》中,曾有一位媽媽的表述讓人心酸不已:

在月子的中後期,每天躺在那裡看著天花板,總是幻想著有這麼一根繩子吊在那,我就覺得想把頭放上去,這是我當時最糟糕最糟糕的一種狀態。就好像是我生了一場病,但是卻因為我沒有咳出聲,沒有流鼻涕,家裡就沒有一個人知道我生病了,但是我確實病得很厲害。

不幸的是,她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幸運的是,她們看到了自己的病情。因為“看見,就是治癒的開始。”

寫在最後

想對媽媽們說——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百分的媽媽,力求完美的執念會讓人倍感辛苦和疲憊。

所以,放輕鬆些,抱抱自己。雖然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充滿挑戰,質疑的聲音總會充斥在我們周圍,但要知道:沒有人生來就會做媽。

奶水不夠不是媽媽的錯;

寶寶晚上哭鬧可以試著調整一下作息;

帶娃的辛苦也可以跟丈夫共同分擔;

身材走樣也會慢慢恢復的。

所有看上去糟糕的一切,都一定會慢慢變好!

想對爸爸們說——

其實媽媽要的並不多。一個深情的擁抱,一句暖心的安慰,一個關懷的眼神,都會給手足無措的媽媽很大的溫暖。

而最讓媽媽們感動和心動的,無非就是身邊的愛人和家人說出的這六個字:“我在,我來,我愛。”

無論何時說出,這幾個字都是無比動聽。

我在——我在你身邊,只要看到你,我就知道你的需求,我懂你的辛苦,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會在;

我來——你太辛苦了,很多事請相信我,雖然我無法分擔你生育的疼痛,但我可以分擔你看護孩子的疲憊;

我愛——我論如何,我都愛著你,愛著你因為生娃暫時走形的身材,不穩定的情緒,顧不上紮起來的亂髮和眼角眉梢的辛苦。

正如在電影《82年出生的金智英》最後,丈夫對金智英說:你辛苦了,你想做點什麼,就去做吧。

這些堪比世間所有的情話,它們甚至比“我愛你”都要動聽一百倍。

媽媽們渴望的是情緒被看見,傾訴被聽見,而不需要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指責和一籮筐的大道理。

謹以此文,擁抱所有的媽媽。

-END-

撰文:源滿

視覺:magic y

紀錄片《看見產後抑鬱,丈夫無法逃避的真相》、

《更上海》、《新媽媽情緒藍皮書》、

《恕我直言》、知乎、百度、

豆瓣《82年出生的金智英》劇照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不要只關注老年痴呆症患者,還要重視他們家人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