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今天分享的真實案例有兩個特點:

第一,患者樂菱的患病根源非常清晰。她的父母夫妻關係不和,對孩子長期採取嚴厲而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求高、貶低居多,對孩子非常缺乏認可和支援。此外,樂菱還遭遇過校園欺凌。她的抑鬱症非常明顯來自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第二,樂菱有一個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症狀:她喜歡摳自己身上的傷疤,然後把還帶血的痂疤放進嘴裡吃掉,並覺得心裡很舒服、放鬆。摳過的傷疤繼續流血,等到結疤後,她再摳、再吃……簡直是吃血痂成癮啊!

按理來說,血痂沒有精神活性作用,也沒有鎮靜作用,不屬於可成癮物質,一般人還會覺得噁心、髒。樂菱為什麼會控制不住地去吃,還當成瞭解壓方式呢?背後有什麼奇特的心理過程?

最近幾天,我們詳細分享樂菱的心理干預和康復經歷。

01

樂菱16歲,來自南昌,她前來面診的經歷也很獨特。

樂菱的媽媽對我們比較瞭解,想預約面診試一試。但樂菱的爸爸極力反對,認為不靠譜。媽媽壓力山大,糾結過後決定瞞著爸爸偷偷帶女兒過來。

我們得知了這些特殊原因,又瞭解了一下這位心理諮詢師使用的流派(採取認知治療、精神分析和催眠療法的綜合方法),考慮到這位朋友對於患者來說是十分信任的長輩,而不僅是心理諮詢師,最後同意她也參與面診。

面診中瞭解到,樂菱的父母由於受到各自原生家庭負面因素的影響,對待孩子的學業要求很嚴厲,孩子達不到目標時就訓斥。教育孩子時缺乏耐心,方式粗暴,總拿她跟別人作對比,缺乏認可,總是打壓、否定孩子的想法,甚至有過棍棒教育。

而且,樂菱父母的關係不好,經常吵架,有時父母吵完之後又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她的父親,性格比較急躁,語言暴力非常嚴重,從初中開始經常罵她“真笨”“膽小鬼”“丟人”“賤”,而且不允許孩子在家裡哭,否則就對她冷暴力。

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樂菱小學、初中成績優異,但性格內向、膽小敏感,愛委屈自己討好別人,而且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也非常苛刻,不斷自我施壓。初中時遭受過校園欺凌事件。

到了高中,她開始出現學習障礙,成績下滑,她難以接受,引發了強烈的焦慮情緒,有自殘行為。後來她無法繼續上學,休學在家,覺得以前學習成績好自己是有價值的,現在不能學習了,成了家裡的負擔,閒吃等死,老是自責。

復學後,她加入新的班級,但很快又無法堅持,對學校感到緊張,有社交恐懼,只好又回家休息。即使在家,她的學習也是間斷性的,經常感到非常煩躁,尤其討厭學數學,容易情緒波動、自我否定。

而且,樂菱的情緒波動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病情晨重晚輕,但樂菱往往到了黃昏時抑鬱情緒加重,心情特別壓抑、絕望,眼淚嘩嘩地就流下來了。

還有,她長期面板過敏,時好時壞,感覺癢她就一直撓,撓破皮並結疤後,她就把痂疤揭下來吃掉。她覺得這樣心裡會舒服一些,情緒得以緩解,於是無法自控地不斷重複,在情緒焦慮時更加頻繁。

她的胳膊、肩膀、背部、腿部,幾乎凡是手能夠得著的地方,她都摳了個遍,密密麻麻全是傷疤。而且因為她總是摳,所以傷口一直無法完全癒合。

樂菱復學失敗後,媽媽終於意識到女兒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礙。她帶孩子去過當地三甲醫院的精神科,去過北大六院,也找過心理諮詢師。孩子曾被診斷為抑鬱症和焦慮症,可能精神科大夫認為她是非典型雙相情感障礙,長期服用拉莫三嗪、草酸艾司西酞普蘭和喹硫平。

經過面診的交流,我認為樂菱明顯遭受了來自原生家庭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主要是父母長期的打擊、貶低、嚴厲粗暴的教育;學校負性事件導致的心理創傷也有,但總的來說不算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學習方面。

媽媽瞭解到我們並閱讀了很多文章後,她已經有了很大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對孩子更加寬鬆、尊重,母女關係比以往親密了一些。

但樂菱的爸爸仍然缺乏反省,甚至不認為孩子有精神心理問題。孩子無法上學,他非常不滿意,容易在家發脾氣、擺臭臉。樂菱曾對媽媽說:“我真想殺了我爸爸!”

我明確指出,爸爸對樂菱造成那麼多心理創傷,但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對我們也不認同,連面診都不願意來,可想而知後續的家庭干預更難進行。即使樂菱接受我們的系統化心理干預,康復難度也較大,如果後續繼續遭受來自於父親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復發的可能性較高。所以,樂菱其實不太適合接受我們的心理干預。

樂菱媽媽也問了心理諮詢師朋友的意見。這位朋友覺得我面診時的分析有道理,但她對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實在聞所未聞,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她認為難以給出具體建議,讓樂菱的媽媽自己選擇。

樂菱的媽媽又陷入了糾結,心理諮詢師朋友無法提供意見,我們又準備婉拒。後來她把心一橫,決定無論丈夫是否同意,她一定要讓樂菱接受我們的心理干預。她多次向我們表達強烈意願,說樂菱面診後也對我們非常認同,請求我們收治。

當時我們也糾結,孩子的父親不知情、不同意,即使干預了,效果也可能不穩定。面對母女倆的高度信任,我們最終同意了,但一再向樂菱媽媽說明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影響干預效果,媽媽給予了理解。

幸運的是,後來樂菱媽媽不斷跟丈夫溝通,做思想工作,爸爸終於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有問題。他對孩子的要求稍放低了些,說話時有了基本的尊重和禮貌,也初步同意後續過來接受家庭干預。

現在回頭看,樂菱的媽媽當初的決定雖然有風險,但從結果來看是利大於弊的。這不是憑運氣,而是她的果斷、智慧和付出,先拼盡全力為孩子爭取了心理干預機會,再循循善誘說服丈夫,儘量減少後患,這一點真的難能可貴。

樂菱的爺爺是老師,對待樂菱爸爸和姑姑的教育也非常嚴厲、苛刻。樂菱爸爸因此也遭受過大量的心理創傷,雖然學習成績優秀,但曾十分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我認為這是導致他成年後有偏執性格的一大基礎。後續,我們再詳細分析樂菱父母各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媽媽還說,樂菱似乎有一些性取向的困惑。“她喜歡溫柔的女生,一想到男人就想到暴力,想到她爸爸兇惡的臉,還經常夢見被爸爸打罵”。

我吃了一驚,面診時這麼重要的事她們都沒說啊!樂菱媽媽有點難為情,她說面診時母女關係雖有所改善,但孩子仍有一些心理困惑不願傾訴。最近孩子越來越親近她,才說了出來。

這時我真為後續的心理干預擔憂,原定的心理干預時長有可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樂菱的心理問題。

02

排隊結束後,樂菱和父母前來接受心理干預。我第一次跟樂菱爸爸交談,他說後來看過我們的文章,對我們的瞭解和認同感有所增加。

關鍵是,他說樂菱面診後變化很大,情緒比以前穩定,敏感多疑的偏執狀態有所減弱,也不再那麼苛刻地要求自己了。我相信,這是令爸爸對我們增加信任的最大因素。

我趁熱打鐵,向樂菱爸爸講了好幾個父親對女兒造成巨大傷害的臨床案例,督促他一定要有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的意識。後續我們會利用深度催眠尋找他對樂菱造成過的心理創傷,盡力修復父女關係,但他也一定要有針對性地作出改變,要爭取當女兒理想中的父親!

樂菱媽媽後來告訴我,我這一番話令丈夫很有觸動,他還給女兒寫了一封道歉信。

在信件中,樂菱爸爸稱是自己的成長經歷造就了粗暴、幼稚、也有懦弱的性格,但以前不能及時醒悟,愛孩子的方式不對。“特別是嚴厲苛責,對你傷害很深,我想真誠地對你說聲:對不起,原諒我曾經的無知、粗暴、冷漠”。

他感謝樂菱媽媽的耐心和寬容,“如果沒有她,也許這個家早就散了”;他還給樂菱打氣,“相信我們之間更多的是牽掛、是疼愛。因為愛,我們都會越來越好!”

樂菱看過後非常感動,說沒想到爸爸有那麼大的改變,不再生爸爸的氣了。

當然,爸爸對她長年累月的心理創傷不可能這麼容易就修復了。但至少,在看到道歉信的那一下子,樂菱從理性層面理解和原諒了父親,部分創傷得到了初步的修復。

這封信對她來說是很大的安慰,樂菱說她對父親的負性情緒明顯減弱了。

後來,我又對樂菱詳細介紹了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預的原理,告知相關注意要點。她一度擔心催眠干預是不是對人洗腦,聽完了我的解釋後打消了這個顧慮。

令我深受感動的是,媽媽說樂菱跟我多次交談下來,覺得我很有親和力,有點像理想中的爸爸。這似乎是第一次有小患者這麼直接地把我形容為“理想的爸爸”!

我不禁心疼樂菱那麼多年來缺失真正的父愛,也更加迫切地希望樂菱爸爸能夠“洗心革面”,不要再對女兒造成傷害,守護好他的“小天使”。

經過前期認知干預的鋪墊後,我將樂菱轉給了催眠治療師Lucy。兩人對樂菱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困惑進行了梳理後,決定先處理她“摳傷疤、吃血痂上癮”的奇特行為。

樂菱說,這個癖好從小學就開始形成了。一開始摳著有點疼,後來就上癮了,只要指頭摸到身上有結痂,就必須摳掉、吃下去,心裡才舒坦,“而且,還帶著血的痂疤味道特別好,吃起來更有快感”。

Lucy再去看樂菱身上的傷疤,被嚇了一跳,大大小小的傷疤看起來有點像牛皮癬,讓人覺得有點恐怖。因為這些瘢痕,樂菱非常自卑,但她就是忍不住去摳,疤痕根本沒有癒合的機會。

這個症狀實在太獨特了。樂菱過去看的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曾認為這是一種強迫症的行為,但我並不認同。

如果是強迫行為,患者實施時內心有非常強烈的內心衝突,焦慮、恐懼,否定自己的行為,但越否定越忍不住去做。做了之後,患者的焦慮程度會大幅度下降,就像解決了個大問題而鬆了一口氣,但絕不是愉悅的。

但樂菱摳傷疤、吃血痂的心理過程顯然不同。她摸到傷疤時內心就產生愉悅的衝動,然後在摳下、品嚐的過程中,她體驗到的是興奮、開心等正性積極情緒,令她暫時從抑鬱焦慮情緒中脫離出來。

雖然摳傷疤影響健康、外形和自信,但她還是不斷追逐這種快感。尤其是她因家庭關係、學習壓力而感到焦慮時,這種行為更加頻繁。這簡直就像毒癮!

所以,我認為這屬於一種特殊的成癮行為。考慮到血痂本身不含有令人上癮的物質,那必定是這個行為背後存在特殊的心理社會因素。換言之,背後也是病理性記憶。

Lucy認為我的分析很有道理。雖然她對樂菱的症狀感到驚訝,但很有信心能透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找到心理根源,並予以高效修復。

事後證明她是對的。

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4個病理性記憶,其中3個是心理創傷,另一個是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小學一年級時,樂菱玩耍不小心撞破了膝蓋,傷口很快結痂了。她摸到這硬硬的傷疤,想起了爸爸跟她說過的一番話:“每個人都有些奇怪的嗜好,有些人愛喝汽油,有的人喜歡吃泥巴……”。

很明顯,爸爸只是說著好玩,逗小孩兒呢。但年幼的樂菱不懂分辨,對這句話還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很可能產生了一種“人吃一些奇怪東西也是正常的”的錯誤認知。

“我想,既然爸爸說每個人都有特殊的嗜好,那如果我把傷疤摳下來,吃下去,那會怎麼樣呢?”

樂菱小心地撕下了一點痂疤,先是放在手心仔細觀察。看著痂疤上扭扭曲曲的紋路,她覺得很有趣,接著放到嘴巴里吃了起來,心裡更加興奮。

Lucy追問,摳下痂疤本來是有點疼的,為什麼她反而覺得興奮?

樂菱說:“因為爸爸從小就說我是膽小鬼,連小魚、小鳥都怕。現在我居然能把自己的傷疤揭下來,還能吃下去,證明我不是個膽小的人!我證明了自己!”

這真是個令人始料未及的答案!

敏銳的Lucy馬上覺察到這背後還有一個關於“爸爸說我是膽小鬼”的心理創傷。她繼續引導樂菱在深度催眠下尋找最初的根源事件。

原來,在樂菱4、5歲時候,家裡養了觀賞魚。媽媽總是逼著樂菱幫忙給魚缸換水。有一次,魚突然躍出,落在樂菱的手上。樂菱嚇了一大跳,覺得魚的身體黏糊糊的,非常討厭。

不久後,樂菱爸爸帶她去釣魚,同行的還有爸爸的同事和孩子們。很快,一條大魚上鉤了,大人收線,魚被拉到岸邊不停地掙扎,拍打著水花。

別的小朋友都好興奮,爭先恐後地跑過去抓魚。但樂菱看著魚撲騰的樣子,想起家裡金魚帶來的噁心感覺,她本能般地往後退。

樂菱的爸爸不但不安撫閨女,還當眾數落她:“膽小鬼!魚有什麼好怕的!真是丟人!”樂菱心裡很委屈,但不敢哭,只好憋著。

Lucy在深度催眠下進一步發現了問題的根源。她4、5歲的時候,爸爸帶著樂菱在小區裡散步,父女倆看到一朵花折斷了,折口流出了白色的粘液。

爸爸便指著這朵花對樂菱說,“你看,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這朵花被折斷了,會流出白色粘液來,這就相當於我們的血液,它流血了。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是有血液的,只是顏色不同。”

花朵上黏黏的汁液本就讓樂菱感到討厭,聽爸爸這麼一說,她腦海裡更加閃現出人類和動物的血液,這讓她更加感到噁心。我們認為,這也是導致她討厭、害怕小動物、植物的原因之一。

所以,後來,她越是害怕,爸爸就越是罵她膽小鬼,說她笨、丟人,不停地給她貼貶低的、負面的標籤。一方面,她恨自己沒能力、是個膽小鬼;但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渴望證明自己不是個膽小鬼。

所以,當她摳下傷疤的時候,不但克服了痛感,還克服了對血液的恐懼,吃了下去。她覺得這是一種證明自己勇敢的方式,帶來了愉悅、興奮感,這種情緒多次與摳傷疤的行為結合,就逐漸成了成癮行為。

到後來,樂菱摳傷疤時心裡肯定不會想“這證明了我勇敢,我不是膽小鬼”。事實上,她自己都忘了第一次摳傷疤的情景和心理活動了。她只感覺到摳傷疤吃下去很舒服,很放鬆,有解壓效果。這就像很多成年男性無聊、焦慮時,下意識去摸煙盒、抽菸是相似的道理。

最後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樂菱上初二時。她經常受到一些男生的欺負,委屈難當。她連續好幾天在書包裡放了一塊磚頭,一是給自己壯膽,二是想著萬一又被欺負可以反擊。

一天,她又被欺負了,但始終不敢把磚頭拿出來,她哭著回家找爸爸傾訴。結果爸爸不但沒有安慰,反而打擊她:“你那麼膽小,又沒有能力,別人欺負你,你就忍著唄,難道還想去報復啊!”

其實,樂菱當時很希望爸爸可以拿起書包裡的磚頭,帶著她報仇去,卻被爸爸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她心中的怒氣無處宣洩,只能更加壓抑自己。

03

第二天,我們把這些深度催眠下發現的病理性記憶、我們對“吃血痂成癮”的原因分析都告訴了樂菱媽媽。當時她的爸爸回去上班了,只能由媽媽向他轉述。

爸爸媽媽都非常震驚,尤其是爸爸。樂菱內隱記憶中的那些創傷事件,他記得確實發生過,自己也的確說過類似的話,但從沒想過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了!經過這次,樂菱爸爸對我們的認可度再進一步提高。

不過,樂菱又說,之前看了爸爸寫的道歉信後非常感動,以為自己對爸爸的怨恨已經消解了。但這次催眠之後,她想起了爸爸對自己的傷害,內心又有委屈、憤怒的感覺。

我告訴她,這是因為之前的道歉信並不能完全修復爸爸對她造成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只是在表面上緩解了。而這次催眠激活了爸爸曾經帶來的部分創傷,導致她對父親的情緒有所起伏,這是正常的。隨著後續心理干預不斷深入,我們相信,爸爸對她造成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修復。

總之,經過第一次催眠,樂菱摳傷疤、吃血痂的成癮症狀得到大幅度緩解。不過,因為當時系統化的心理干預才剛開始,她的很多問題還沒解決。尤其是父親仍缺乏更加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導致樂菱後續情緒波動時,還有過幾次摳血痂的行為。但對比以往已經很少很少了。她的面板創口開始癒合,慢慢變得光滑。

我與樂菱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

除了這個奇特的症狀之外,樂菱還有一個抑鬱症患者不多見的症狀:每逢到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她就莫名感到悲傷、孤獨,然後流淚,抑鬱情緒加重。她也搞不明白為什麼。

按照更加普遍的規律,抑鬱症患者的情緒症狀是“晨重暮輕”,到了晚上症狀反而緩解。為何樂菱的表現會恰好相反呢?明天的文章我們繼續在她的心理干預程序中揭開謎底。

#學問分亨官# #雙相# #強迫症#

20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超半數年輕人活於焦慮,最怕週日晚上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