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到週日晚上就開始心慌、睡不著覺、覺得自己特別沮喪,甚至莫名其妙想嘔吐……你有這些“症狀”嗎?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曾釋出過一項針對14-35歲青年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其中顯示:53.6%的人具有焦慮問題,31-35歲的青年群體重度焦慮比例最高,在職青年的焦慮得分最高。[1]  焦慮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的常態,尤以週日晚上最為明顯。  

  據微博一項調查顯示,在2.4萬網友中,有8成人會在週日晚上感到特別焦慮。低落、沮喪、胸悶、食慾不振、頭疼難受,害怕週一的到來……有的人甚至從週日下午就開始出現這些“症狀”。  

    週日焦慮:年輕人逃避壓力的直接表現  巴甫洛夫學說的“動力定型”提到:人們在工作日,分秒必爭,聚精會神於工作和學習,形成了有規律的“動力定型”,而一旦輪到週末,人們開始放鬆、休息後,就會打破原先建立起來的“動力定型”。因此,待到重新開始新一週的工作,就難免出現不適應。  

  

   “動力定型”為週日焦慮的原因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援,但是聯絡到實際,週日焦慮的根源或許還是“不想上班”。  

    週一到週五已經很辛苦了,週末獨屬於我的時光為何如此短暫;  領導太雞血,我還沒玩夠,週日就收到了新一週的工作安排;  受到職場PUA,一想到又要面對“奇葩”同事就頭疼;  週一開例會,我還沒有想好怎麼完成業績,太捉急了;  甲方爸爸好難“伺候”,改了10版方案都不滿意……  週末越是狂歡,週日晚上就越是空寂,抗拒上班,在這樣的落差下,心理焦慮形成。  

    不僅僅是上班族,學生族同樣有著週日焦慮的困擾:“老闆”佈置的論文我還沒動筆,明天體測要跑800米,要考試了我還沒複習……源自未來的壓力和恐懼促使焦慮形成,週日晚上悲傷到流淚成為人間真實。  

  不焦慮不足以談人生 誰還不會焦慮了?  只有我會焦慮嗎?想找個人傾訴,卻又擔心被視為異類,萬一被同事朋友當成神經病,更是尷尬不已。但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會焦慮。  據一項調查顯示,96%的年輕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2]全國有約8000萬人有焦慮障礙。[3]焦慮不再是一個特殊的詞彙,反而變成了多數人的生活常態。  

  “開心果”李誕在一次節目中提到,他以為只有他一人晚上會失眠,結果和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幾乎都會睡不著覺。凌晨睡不著覺時候發的朋友圈,點讚的人是不是比你想象中的還多?  焦慮的情況大多常見:人生沒目標、卡里沒有錢、工作不喜歡、生活壓力大、單身沒物件。表面看著穩的年輕人,實則心裡都慌得很,誰敢說自己不會焦慮呢。  

  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博士指出:焦慮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在早期社會中,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各種危險之中——饑荒、洪澇、疾病、野獸、有毒的植物、其它部落的攻擊等。面對這些危險,他們不斷進化,直到獲得躲避和應對的能力。與此同時,焦慮也隨之產生。[4]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焦慮也意味著對自身有高要求。因為想要進步,想要有錢有成就、想過更好的生活,所以會逼自己一把,去做一些不願意、不擅長的事情,焦慮反倒是一種進化的必然。  因此,不要把“焦慮”妖魔化,坦坦蕩蕩接受自己的焦慮,習慣就好。  焦慮或致抑鬱、自殺,該怎麼緩解?  雖然焦慮在現代社會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心理情緒,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坦然接受的勇氣。  10月14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一名研究生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未得到導師的認可而焦慮,最終自殺,生命停留在永遠的25歲;[5]今年年初,英國一名19歲的花季少女因為焦慮自己還“不夠好”,在家中自殺身亡。[6]  

    他們的焦慮在於緩解不了焦慮,陷入了無限焦慮的惡迴圈中。所以,如何緩解焦慮同正視焦慮一樣重要。  

   如果你喜歡宅在家裡,不要緊,聽聽音樂,看看其他網友的評論,當發現別人的生活遠比自己糟糕,但他們依舊向上生活時,就會充滿力量,自己絕對不是最焦慮的那一隻!  此外,多跟朋友聊聊自己的焦慮,也不會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畢竟,大家都有焦慮,誰也別瞧不起誰。  在TED演講中提到,處理事情的方式直接影響到焦慮的程度。  首先,當你降低自己設定的標準,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願意失敗,就會敢於冒險,嘗試不同的東西,並從中獲得樂趣,興奮感會取代焦慮。  其次,嘗試原諒自己,與自己和解,不要糾結在某一個人或事上,適當放棄也是治癒自己的一種方式。  最後,要找到生活的意義,對生活有所期待。當你踏實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完的時候,回頭看看,生活並沒有那麼糟。

15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誤區」性格內向是自閉症?這些表現幫你正確區分兒童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