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當我們面對挫折和痛苦時,如何減輕精神壓力,涉及到精神分析學說中的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也就是“心理防禦機制”,比如失戀的人會不斷強迫自己忘記過去那段戀情(壓抑);當醫生告訴某個人患了重大疾病時,那個人會馬上想到,醫生一定一定搞錯了(否認);備受欺負的女孩,常常幻想一位王子會騎著白馬來解救自己(幻想);我們在經歷特別難以忍受的痛苦時,會大喊大叫,或者躲在家裡躺在床上,不見任何人(行為倒退);當我們感到憤怒不開心時,我們會去超市不加節制的買東西,或者對別人惡語相向,甚至攻擊別人(發洩)……

無助讓人悲觀,既然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命運,那就乾脆放棄行動,在大腦中給自己建一堵牆,隔開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這些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既不利於身體健康,也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說上述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是“情緒炸彈”,還有一些被科學家視為中性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有一點像“心靈雞湯”,它們是大腦對我們的麻痺和安撫。比如,有些人在被老闆訓斥以後,把滿腔怨氣發洩到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孩子身上(轉移);有的男孩明明喜歡一個女孩喜歡得不能自拔,卻對她惡語相向,甚至刺激貶損對方(反向的行為表達);有一些考試作弊的學生,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也在作弊,而且認為與自己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投射)。

很多時候,人們遭受挫折無法達到目標,或者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習俗、社會規範的時候,他們經常會找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解,掩蓋自己面臨的窘迫處境,或者隱瞞自己的真實動機,比如有些學生認為考試成績不好,不是因為老師講的不好,這樣想會讓他們感覺到很輕鬆。

合理化的一種常見的表現是“酸葡萄心理”,有的男孩追不到自己喜歡的女孩,就說這個女孩嫁給他都不要,有的容貌平平,卻特別相信紅顏搏命,這其實也是為了沖淡自己得不到某種東西時,內心的一種不安。另外一種常見的合理化表現是“甜檸檬心理”,也就是不說自己得不到的好東西不好,而是百般強調凡是自己的東西都是好的。得不到葡萄,只有檸檬,就認為檸檬是甜的,這樣他們也可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有些人的孩子天資稍差,資歷平平,他們便安慰自己說傻人有傻福,有些人被偷了錢,他們就說破財消災。

回想一下,有多少次你對自己說“這件事我無能為力了”?有多少次你頂著巨大的壓力不斷的嘗試之後還是沒有結果,告訴自己“算了我做不到”?對普通人來說越挫越勇、屢敗屢戰很難,無論是中性的還是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其本質都是透過否定、掩蓋、轉移等方式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挫敗感,拒絕直面問題的核心,從而逃避解決問題。

林肯曾經說——“為自己的侷限因素辯解,那就真的是被它侷限了”。

科學家發現,其實當我們面對一些自己很難達到的事情,產生挫敗感的時候,我們可以培養心理韌性,和一些積極樂觀的人一樣,從逆境中迅速地恢復,把挫折變成一種機遇。

那,有哪些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呢?

第一,分離。透過有條理地回顧過去,在認識上把那些矛盾的思想和感覺分離出來,以避免內心的衝突。比如,當你受到傷害或打擊,內心產生痛苦情緒或者很強的挫敗感的時候,請在第一時間對自己喊“停”,請不要把這些情緒憋在心裡,你可以大聲地喊出來(前提是別影響周圍的人)。用這種方式,來終止挫敗感的蔓延,然後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1,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2,誰應該對此負責?

3,哪些是我可以掌控或者是可以改變的?

4,哪些需要別人配合,或者根本與我沒有關係。

透過問了這幾個問題之後,順著這些思路,你的注意力會從自己遭受的損失轉移到事情本身上來。透過冷靜地回顧“這些挫敗產生的原因背景”、“自己可能做什麼”,以及“自己能做到那種程度”,你就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預防這個事情未來再次出現傷害。

第二,補償。強調自己擁有哪些有優勢的特質,來彌補自己客觀或主觀存在的一些缺陷,只因人無完人,是人都有缺點,是人都有他的軟肋,但人也有他自己擅長的一些地方,中國有一句老話“尺有所短、寸有所常”。一些軀體有殘疾的人,都能透過努力使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現優異,身高不理想的人也能夠透過自己學識地位提升和增加自己的財富來彌補身高的不足,比如從積極的一面看,有些人喪失視力之後,透過訓練自己提高其它感官方面的能力,也能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

第三,昇華。將個體的慾望,轉化為能夠被社會接納和讚許的目標,比如嫉妒別人學習成績好,可以透過夜以繼日的努力來超越競爭對手。“昇華”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將一些本能的反應如飢餓、性慾和攻擊的傾向,轉移到自己和社會可以接受的範圍裡面,就叫昇華。

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很多昇華的例子,命途多舛的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在得罪皇帝被判處宮刑之後,在牢獄裡撰寫了《史記》;德國文學家歌德在失戀的痛苦中創作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們都是悲痛催生的堅強者,他們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昇華,為後世開闢了一方壯麗美麗的文史天地。

第四,幽默。善於用幽默的氣氛來緩和氣氛,化解焦慮。日野原重明是一位著作頗豐的醫生,也是日本提倡預防醫學的第一人,它在105歲高齡時出版了人生最後一本書《活好》,他在書中這樣回憶自己:在中年時遭遇了一次劫難,當有人劫機時,一位乘客居然問劫機人“我想知道劫持是什麼意思”,沒想到劫機者被問得啞口無言,回答不出來,我對這個劫機者說,作為劫機犯,你連劫機劫持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樣好嗎?頓時惹得乘客大笑起來,而劫機者也忍不住和我們一起笑了,那個瞬間空氣中有出現一絲緩和氣氛,當我們被解救飛機降落時,很多乘客對劫機者說“那麼今後請加油吧”,這次經歷使我強烈地感受到,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幽默感,一場大笑能夠消除人們之間的隔閡,把大家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這個故事反映了日野原先生能在危急的關頭,還能帶著平常心跟劫機者開玩笑,緩和機艙裡的緊張氛圍,他的幽默豁達讓人欽佩,對生活的達觀態度,正是日本這位國寶醫師的長壽秘訣之一,我們普通人也許做不到在如此極端冒險的情況下如此冒險,但我們至少可以學著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用幽默來化解生活的挫折。

第五,利他的公益行為。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多項研究表明:樂於助人的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他們中的抑鬱症患者和自殺率也更低,他們是比較活躍積極地敢於迎接挑戰的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也跟蹤了2000多名老人達五年之久,同樣得到驚人的發現:經常做志願的老人的死亡率比其他的人低44%,也就是說,如果你頻繁地幫助別人,恐怕就連死亡也望而卻步了。

修己安人。(從心理學、哲學、文學電影、禪修領域增長智慧,為心靈解壓)

16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3個月讓自閉症孩子開口說話,我做了這1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