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心理學的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動機,能力和人格。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具體來說,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
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
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絡與關係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聽到一陣嘈雜的人聲、摸到一件輕柔的毛衣等。
人們透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後,並沒有馬上消失,它還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這種積累和儲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就叫記憶。
人不僅能直接感知個別、具體的事物,認識事物的表面聯絡和關係,還能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概括地認識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絡和規律,形成對事物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思維。
人們還能利用語言把自己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接受別人的經驗,這就是語言活動。
人們還具有想像的活動,這是憑藉在頭腦中儲存的具體形象來進行的。
需要需要是指人體組織系統中的一種缺乏、不平衡的狀態。
需要一般具有物件性、階段性、社會制約性和獨特性特徵。
人類個體需要的產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生理狀態、情境和認知水平。
根據不同標準,需要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需要的代表性理論,對教育、教學也有很多啟示。
需要是以慾望、要求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
動機當人們意識到需要的時候,就會將需要轉化為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並朝向一定目標前進的內部動力。
所以,需要和動機是推動人從事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
比如:窮則思變,即是貧窮導致了改變的動機。
情緒和情感情緒和情感,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的主觀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它反映的是主體需要和客觀外界事物間的關係。
情緒和情感兩個詞常可通用,在某些場合它們所表達的內容也有不同,但這種區別是相對的。人們常把短暫而強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應看作是情緒,如憤怒、恐懼、狂喜等;而把穩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體驗的感情反應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責任感、熱情、親人之間的愛等。實際上,強烈的情緒反應中有主觀體驗;而情感也在情緒反應中表現出來。通常所說的感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情緒。
意志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傾向。
意志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一為採取決定階段,也是意志行動的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首先要解決動機鬥爭問題,然後是確定行動的目標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有效策略、方法和手段,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
二為執行決定階段,這是將行動計劃付諸實現的過程。在這一階段,要堅定地執行所定的行動計劃,努力克服主觀上和客觀上遇到的各種困難,最終實現計劃。
認知 、情緒、 情感和意志是以過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們都有發生發展和最後結束的不同階段, 這些心理現象是人人都有的。
但是每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又會有其特性, 一個人的心理特性表現在他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上,也表現在他的能力和人格上, 人格又是由氣質和性格組成的。
能力能力是完成一專案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
人們在完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例如美術能力就包括了:敏銳的視覺、清晰的視覺形象記憶力、手的靈活操作能力等。
氣質氣質(Temperament)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
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
孩子剛一落地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有的孩子愛哭好動,有的孩子平穩安靜。
性格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性的。
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
性格與氣質的區別性格與氣質的區別:
(1)性格與氣質的性質是不同的。
由於性格更多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具有較為明顯的社會化的特性,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條件下,人們的性格有較大的差異。而氣質是人們心理活動和行為穩定的動力特點,受遺傳影響較大,人們生來的氣質差異就比較明顯。
(2)性格與氣質的生理基礎不同。
氣質的生理基礎是高階神經活動的型別特點,氣質的特點也源於高階神經活動的型別特點。由於高階神經系統不受生活條件的影響,故而氣質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而性格的生理基礎是兩方面的“合金”。一方面是高階神經活動的型別對性格具有影響作用;另一方面是透過經驗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絡系統對性格發揮著主導作用。
性格的基本機制是在高階神經活動的型別基礎上後天建立的條件反射系統。
性格與氣質的聯絡:性格與氣質之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1)基於後天經驗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氣質,指導氣質的發展,使它更有利於個體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
(2)氣質又會影響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行為風格,使性格帶上某種氣質的色彩。
(3)氣質還影響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對一定的性格特性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比如具有膽汁質與多血質特點的人,更容易培養起勇敢和果斷的性格品質。
氣質對性格的形成與表現雖然發生一定的影響,但它並不決定一個人最終形成什麼樣的性格。氣質不同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質,同一氣質型別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格。
認知 、情緒、 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動機、 能力和人格 ,這些心理現象是彼此聯絡密不可分的。
只是出於科學研究的需要 ,才把這些心理現象一一分解出來探討他們各自活動的規律。 在探討這些心理現象的規律時, 還必須探討它們之間是怎麼相互聯絡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
當外界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時候 ,人們總要認識它。 在認識它的同時 ,人們又會產生對他的態度 ,引起人們的情緒 ,激發人們的行動 ,這就是人的認識, 情緒和情感及意志活動。
我們把這三類心理現象稱為心理過程, 因為他它們都是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的 ,他們都要經歷發生 、發展和結束的不同階段。
每個人的心理過程都會表現出他個人的特點, 構成了他獨特的心理面貌。 組成一個人心理面貌就是他的心理特性, 需要和動機反映了他心理活動的動力,能力說明了他對某種活動的適宜性,氣質和性格表現了他的人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