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看一場《心靈奇旅》,無疑是舒適的,尤其今年許多人都過得很艱辛。
在玩遊戲的時候,每當遇到美觀的景色,就會讓我暫時放棄主線任務,沉醉其中。有了這種畫面黨屬性,看皮克斯的作品自然也會引起極度舒適。
皮克斯的前作《尋夢環遊記》,畫面效果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其技術水準之上乘。在看《心靈奇旅》的時候,我一開始並沒有類似的感受,可是看完後再回想,又隱約能感受到製作的用心。
《心靈奇旅》中除了心靈學院的場景,大部分都在現實世界中,而這一部分儘量用寫實風格來體現。尤其是街景,給人非常接近真實世界的感覺。鱗次櫛比的房屋,裡面每個店面的風格都不大一樣,這大概需要做大量的實地考察。
一些商店的外部裝潢還特地做舊,顯得這條街道很有歷史感。而地鐵站的地板上不規則的汙跡,則能夠看出團隊捕捉細節的能力。
由於前期這些場景的戲份,不是中景就是特寫,還要不少室內戲,上街後又被高樓和人群遮擋了視線,因此觀眾很少能以宏觀角度來觀看這座城市,這樣觀眾很容易忽略場景的製作難度。
但皮克斯並不想炫技,鏡頭主要為敘事服務,或許是因為這樣才讓我有後知後覺的讚歎感。
故事層面,電影前半部先鋪墊一種美國夢價值觀,還特地將場景放在紐約這種大城市。一下子讓我想到《弗蘭西絲·哈》裡那些到紐約追夢,但又每日為房租奔波的青年們。
影片到中段,心靈學院的老師開始質疑Joe的價值觀時,我曾感到一絲驚喜,電影似乎有往反雞湯方向發展的趨勢,到最後發現只是用彼一種雞湯來取代此一種雞湯,坦白說還是略微失望。
不過有一說一,如果只能在二者之間做一個選擇,那我還是寧願看影片當前做出來的主題。
其表達方式也較為有趣,比如Joe回到自己的身體後,把自家鋼琴上的琴譜拿開,再將22收集的物品陳列上去,很精準地傳達出用日常溫情代替技術主義的想法。
此時若想起另一部同樣跟爵士樂有關的電影《爆裂鼓手》,會發現二者是截然相反的,這一對比還挺有意思。
《心靈奇旅》最讓我感興趣的一點,就是Joe和22互換身體後,22覺得生無可戀,這時變成貓的Joe給了她一塊pizza,一下就擊中了22的內心。當人生無意義的時候,吃能讓人感覺到意義所在。
看到這裡我一度感覺到一絲讚美慾望的反宗教傾向,正好七宗罪裡就有一項是暴食。當然我也很清楚,在迪士尼麾下,這種話題通常很難開枝散葉。
《心靈奇旅》涉及到了哲學問題,但並非是在進行哲學思考。因為哲學無法解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更不會提供簡單的一句“珍惜每一分鐘”來作為答案。
影片更像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為這個時代那些因為美國夢、或者其他這夢那夢而變得陰鬱的人們,提供一個短暫的避難所。
這對正處於艱難境況中的人來說是雪中送炭,而對無法體驗到避難感的人,也並非毫無用處,畢竟團隊用專業能力,把避難所打造得非常精緻,把它當作一處景觀來欣賞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