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焦慮,在現代社會中幾乎是一種人人都會擁有的情緒。

每當陷入焦慮這種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出現很多使人情緒低落的心理現象,比如負面分析、完美主義,以及過度思考。

過度思考心理學上講也被稱作“反芻思維”,指的是“個體在經歷的負面事件後對自身、事件產生消極情緒以及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

比如——

“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

“我的失誤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對我的看法?”

“我好失敗,我的人生怎麼這樣呢?”

乍一看,似乎這和我們平時說到的“反省”或“自省”好像很相似,但事實上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反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正向反饋,它的作用是使我們走出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將目光放在未來的生活中;而“過度思考”則會讓人深陷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

“過度思考”會引發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極大地影響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幾種常見的引起過度思考的原因。

首先,是害怕被孤立。人是群居動物,縱然有人說自己喜歡一個人獨自生活,但這並代表就喜歡被刻意“孤立”。

這是我們心中的一種安全感的需求,而焦慮的其中一種原因就是來自“不被接納”的恐懼感。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獲得過足夠接納感的人在成年後更容易因此而過度思考進而感受到焦慮。最後我們會忘記引發情緒的問題本身,而是會深陷被他人所厭惡的恐懼之中。

它會使個體陷入自怨的情緒當中,採取逃避的手段拖延解決問題的時間,因為過於追求完美,反而選擇逃避。

人焦慮的時候,往往也是拖延症最嚴重的時候。

第三點則是過度解讀。比如,對方說的明明是“做得還不錯”,但停在自己的耳朵裡卻變成了“很差勁,但我不方便直說,所以與會一點告訴你,希望你能有自知之明”。

這種過度“腦補”的情緒容易讓人走入死衚衕中,最後不僅會埋怨自己,甚至還會對對方產生怨恨的情緒。

最後,則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往往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人群中的焦點,大家的視線都普遍落在了自己身上”。

最典型的例子,當你被老師在課堂上叫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所有同學都在豎起耳朵等你的答案?

這種時候,一些“高自尊”的人就會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暗示自己如果自己回答不上來問題就會“非常丟臉”、“會被人嘲笑”。

但事實上,真正關注他人的人是非常少的,每個人最關注的永遠是自己。一個總是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往往是一個內在缺乏足夠自我價值的人。

我們常常認為別人的行為是和自己有關的——比如當自己因為沒回答好問題而被老師責備後,看到在笑的同學都會不自覺地認為他們是在嘲笑自己。

但事實上,他們所做的,和你其實並沒有關係。過度解讀別人的舉動、自我代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會給自己增添無謂的困擾。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停止“過度思考”的行為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轉移注意力”。當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有焦慮的苗頭的時候,立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點其他的。

比如去找一部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或是電影去看,再或者給自己找點事幹,比如打掃衛生。總之,無論是做什麼,一定要遠離那個讓你過度思考的源頭。

比如在手機上和人吵架了,那麼就把手機放遠到自己自己一伸胳膊碰不到,一定要站起來走幾步才能摸到的地方。

其次是“思考懲罰”。這個方法是運用厭惡刺激法來阻斷或者預防不必要思考的發生。一個老生常談的方法,把一條橡皮筋套在手腕上,每當思維開始發散時就拉開它擊打自己。

疼痛感能使你的思想中斷,及時提醒自己抽身。

需要注意的是,懲罰力度不宜過大,不然不僅會讓自己受傷,還容易對這種方法產生厭惡情緒,難以長時間進行。

最後是“讓自己忙起來”。這一點與第一點是相輔相成的。簡而言之就是儘量避免自己處於閒暇無聊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人是最容易胡思亂想的。

夜晚是公認的焦慮情緒的高發期。因為白天有時可乾的人們晚上回到家後有了很多閒暇的時間,尤其是睡覺前,在黑夜這種本身就很壓抑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地會讓人產生許多負面情緒。

所以,儘可能在睡覺前遠離電子產品,遠離一切會讓你的思維活躍的物品。

負面情緒的產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這種情緒的泛化卻是由於我們的認知發生的偏差。

過度思考,不僅不會讓我們在“思考”中變得越來越好,反而容易產生認知疲勞,增加負面思維出現的機率。

希望大家都不要跌入“過度思考”的陷阱中,能夠更加理智地看待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周圍的問題。

2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陸子催眠”分享自“樊登讀書”《終身成長》精華解讀(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