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一心理定律也讓很多精通此道的人獲益匪淺,於是乎一些人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大哭特哭”,只要是能夠接觸到的人,無一不是她的哭窮物件。

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比如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改善自身目前的困境,也可以就自身的不如意發洩一下情緒,甚至還可以掩飾一下自身的實力,避免別人覬覦或者求助。

當然,這樣做也有極大的消極的影響,下面從心理學方面分析一下為什麼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

哭窮是情商低的表現

關於人的情商一般來說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這五種特徵組成,在人際交往中,情商的高低代表著個體社會適應性的高低。

而經常向他人哭窮的人對於自我情緒的控制顯然是不恰當的,也是自身社會適應性低的表現,哭窮一方面是對自身不良情緒的和壓力的釋放,另一方面,經常哭窮的人也會給自身帶來消極的心理暗示。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承受別人的不良情緒,而隨意向他人發洩不良情緒是不道德的,而且人的天性都是嚮往光明,對於能夠帶負能量的事物本能的排斥,對於哭窮的人發洩的不良情緒也會感到排斥,這就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情緒上的困擾。

哪怕自身本身經濟不差,在長期的哭窮的暗示下也讓自己的潛意識認為自己就是個窮人,陷入心窮的境地,不利於自身的發展進步。

另外,在這個競爭力日益加劇的社會上生存,每個人都活的不易,當你向身邊人哭窮時,並沒有考慮到別人的實際狀況。

如果他經濟狀況好尚可以拉你一把,如果他本身也經濟拮据,這是你的哭窮無疑是給他加重負擔,導致他人也陷入不良情緒狀態之中。

所以,哭窮從行為心理學上來說就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

哭窮是一種弱者心態

詩人王勃曾在《滕王閣序》中寫到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氣節,對於貧窮也向來不外露,哪怕真的陷入了經濟困境,也會認為是自己的恥辱,不會去顯露自己窮的一面,更不會憑藉“窮”來達到自己不予人知的目的。

但是,現在很多人對於“哭窮”彷彿成了一種新的流行文化和趨勢。

我們經常能在各路媒體上見到因各種原因進行求助的人,像在直播中進行網路乞討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我們身邊也是各種籌不斷。

對於年輕人來說,哭窮已經不再是一種丟臉的事情,而是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對於現在這種現象,曾經有心理研究者認為:在高速發展的經濟背景下,年輕一代的壓力越來越大,哭窮可以將自己暫時放在弱者的角色裡得到釋放和安慰。

透過哭窮的行為將自己放在一個需要幫扶的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得他人的關注和同情,以期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種行為發生一次、兩次尚可,次數多了必然會導致他人的無視,若是再不管他人實際情況繼續盲目的哭窮,那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就是會遭到厭棄,甚至絕交。

這樣不僅僅影響自身,長久來說,你的後代也可能因此受到不良的影響,變得沒有安全感、自卑,在社交上囿於你所創造的精神牢籠不得解脫,從而變得畏首畏尾。

別人因為你的弱者光環加持,也更傾向於認為他也是一個弱者,造成惡性迴圈,禍及他人。

因此,無論自己多麼困難,永遠不要向身邊的人哭窮,那樣,雖然一時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但會帶來的長遠的消極影響。

人貴於有氣節,雖然每個人都不免有需要別人幫扶的時候,但是沒有尊嚴的乞討和依靠自尊自愛吸引來貴人幫扶的結果是兩個層次。

與其費盡心機的謀求眼前的一點小利,不如從此奮發,依靠自身才華堂堂正正地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就算自身能力有限,也可以學學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13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