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有一個故事: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遊,他見那裡的編織草帽很漂亮,於是問商販:“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如果我買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為什麼我買批發反而更貴?”“做一頂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 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性子!”心理飽和導致了這筆生意的流產。

心理飽和

心理飽和,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難以再繼續承受的程度。就像將鹽、糖等溶質不斷加入水中,開始時會溶解得很快,但超過了一定量之後,它們就不再溶解,而自然地沉澱到容器的底部,這種現象就叫做“飽和”。

心理飽和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調查發現,心理飽和會明顯影響人的情緒、行為及社會功能,輕者引起工作學習效率的下降和生活品質的降低,重者可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甚至危及寶貴的生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理飽和是破壞婚姻的頭號元兇

案例:“野花”竟然不如“家花”!

李先生是一家合資企業的高管,妻子宋女士是一位中學教師,孩子今年剛上小學。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宋女士心裡卻有著難言之隱。自從她有一次出差回來,在家裡撞見了丈夫和另外一個女人的私情後,平靜的生活就此結束。丈夫交代說,這是公司的一個客戶,交往一段時間之後,兩人不知不覺就走到了一起。

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和權衡,宋女士決定為了這個家原諒丈夫一次。可是讓宋女士一直無法釋懷的是,自己相貌、身材出眾,當年丈夫窮追不捨才娶到了她。相濡以沫快十年了,為什麼丈夫會突然背叛自己? “他要是找一個條件比我好的女人,我還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各方面都不如我的女人,就能輕易地讓他背叛了我們近十年的感情?”壓抑了一個多月,感覺馬上就要憋出病的宋女士,在一個週末的下午約見了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除去諸如法律、道德、責任等社會因素,引起婚外情的一個重要而複雜的動因就是“心理飽和”。 夫妻結婚幾年、十幾年,朝朝暮暮長相守廝,對方的一蹙一笑、一言一行都已瞭如指掌,於是彼此間不再有新鮮的感覺,尤其性生活方面變得遠不如新婚時那般陶醉和痴迷,一種淡淡的厭倦感開始萌生。電影《手機》中形象地把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審美疲勞”。追求新奇、喜歡探險是人的天性。此時,一旦遇到別的異性向其投來異樣的眼神,對自己表示理解和欣賞時,便極易觸動內心深處那根久已不碰的“琴絃”,墜入情網,難以自持。縱觀、橫觀各種婚外戀現象,心理飽和者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小連結】為什麼男性更易出現婚外情

傳說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曾和妻子參觀一家家禽農場。第一夫人問農場主,怎樣用這麼少數量的公雞生產出這麼多能孵育的雞蛋?農場主自豪地解釋,他的公雞每天要執行職責幾十次。 “請把這轉告柯立芝先生!”柯立芝太太強調。總統聽說以後就問農場主:“每次公雞都是為同一只母雞服務嗎?” “不,”農場主回答道,“有許多隻不同的母雞。”“請把這轉告柯立芝太太!”總統強調。

這就是柯立芝效應的由來。雖然柯立芝效應通常表現在雄性身上,也就是說,雄性在和新異的雌性在一起時會表現出重新煥發的興奮,但有研究者透過倉鼠做實驗,發現雌性也會表現出此效應,只不過程度不及雄性。

可以把柯立芝效應理解為對心理飽和的另一種詮釋。很多男人出現外遇,並不是因為另一個女人比自己的妻子更好,而僅僅只是為了有“另一個”而已。人類是穩定的異性戀婚配者,這一點不同於95%的哺乳類物種。這意味著我們註定要從長期的伴侶關係中獲益。而柯立芝效應和心理飽和卻把我們推向了兩難境地。怎樣解決這種矛盾由我們自己控制。

如何應對婚姻中的心理飽和

勿在圍城中“迷失自我”

婚後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將伴侶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女性,非要“好得跟一個人兒似的”。由於把全部精力都投入給“另一半”,以致女性在婚姻中“迷失” 了自我。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太親密的伴侶之間反而會很快失去彼此的新鮮感,導致心理飽和。

美國著名性心理學家威廉•漢金博士指出,在夫妻關係中保持自我,這是幸福婚姻的秘訣之一。許多人結婚後不僅“迷失”了自我,也期望對方放棄自我,要求兩個人融入一個為婚姻而建立的“第三體”中。這種為愛而犧牲自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違背了愛情的初衷——兩個人墜入愛河是因為被對方這個“個體”所吸引,迷失了自我,自然也就失去了對另一半的吸引力和新鮮感。其次,失去自我會使雙方都感到壓抑和束縛,因為真正的愛是一種包容,應該給彼此以自由。

因為愛你,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

建議愛河中的人們,每天花10分鐘時間獨處,閉上眼睛,回想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地點和事件,它就像是漫長旅行中的路標,幫你確定“我是誰”。

定期“撇下”伴侶,只和好友們聚會,特別要多和同性朋友聚會,以此恢復、補充自己的性別角色能量。

堅持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每天的所思所想,也是保持自我的好方法。

巧用“心理距離效應”

生物學家作了一個實驗:把十幾只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他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後,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各自分開了。可天氣實在太冷了,它們又不得不再次靠在一起……捱得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就這樣反反覆覆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對方刺傷。

刺蝟法則揭示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心理距離效應”提示愛人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近年都市家庭流行一句口號:“把愛人當外人”——當外人一樣給予尊重、理解;當外人一樣向其展示自己的智慧和美麗。正如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對方有毛病不要刻意糾正,不要往心裡去,而要解脫出來。為了自我儲存,有時往往需要把自己封閉在孑然一身的世界。有時那種無時無刻不與他人進行感情交流,就不能心安理得的人,才真正有問題。”當然,家庭的獨立意識也不能夠偏激,雙方太獨立的婚姻只有破壞而無建設。愛人之間還有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技巧就是溫柔地say no,要讓對方逐步適應成人式的“延遲滿足”而不是幼兒式的“即刻滿足”,此招的妙用對預防性愛方面的心理飽和尤其有奇效。

愛情需要保鮮,婚姻需要保養

現代婚姻中的當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得到一個人,未必就不再有風吹雨打!夫妻雙方都應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生命品位,使自己成為一本令對方常看常新、“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好書”。

心理飽和導致的學業和職業倦怠

案例:無助的“乖乖女”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小倩(化名)一直都是父母的“乖乖女”、老師的“紅學生”。她平時對自己嚴格要求,學習刻苦認真,一直是周圍同學的表率,老師、家長及周圍人無不對她寄予著厚望。可是,今年進入高三“關鍵時期”以後,小倩卻突然莫名其妙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整日無精打采,成績也開始直線下降。老師家長憂心如焚,小倩本人也更是乾著急沒辦法。“該記住的知識記不住了,會的題也不會做了。到了該緊張的時候,我為什麼卻怎麼也緊張不起來了呢?我到底該怎麼辦啊!” 面對心理諮詢師,小倩一臉的焦急、無奈和茫然,眼淚撲簌簌往下流。

長期揹負著老師、家長等重要他人太多的期望,追求完美、好孩子情節使幼小的心靈疲憊不堪。

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極易使人陷入職業枯竭的狀態。面對工作時會感到身體疲勞、情緒低落,精神不振,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等,而且工作上的這種消極狀態進而還會影響到整個的生活狀態。反映到生理上,時間久了還容易造成罹患心血管、胃腸道、呼吸系統等多種軀體疾病。

應對學業和職業倦怠的幾點建議

家庭、學校、單位以及全社會是應對心理飽和的重要社會支援系統

心理飽和是心理問題而不是思想道德問題。對出現的心理飽和現象,應該用科學、人文的方式方法給予及時、正確的疏導和關懷,任何的責怪、批評、懲罰等,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只會適得其反。除了要保證學生、員工的正常休假,學校、單位等還要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做到張弛結合。近年來受到日益重視的EAP(員工心理援助計劃)以及一些靈活多樣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有效地起到發現、疏解心理飽和的作用。

用科學的態度一分為二看待心理飽和

任何的情緒都是有意義的。心理飽和既有消極負面的作用,但同時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積極預警。心理飽和的出現,其實是在提示我們改變自己、改變環境,提示我們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當把心理飽和當成是一種改變現狀、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訊號時,我們就會重新審視自己、關愛自己、找回自己,從而學會積極地對待環境、對待他人,學會合理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戰勝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納壓力

近年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壓力越大,人可能越健康——某些型別的壓力可能還會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疾病抵抗力。心理學家認為,焦慮是對生活持冷漠態度的對抗劑,是自我滿足而停滯不前的預防針……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學會“彈鋼琴”

演奏和諧的人生樂章。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工作累了,就聽聽音樂、品品香茗,或者陪家人去風景名勝觀光旅遊。如果感覺實在有解不開的心結,可以找親友傾訴或請心理諮詢師疏導。

張弛有度,保證休息

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腦保持良好工作狀態的必要條件。剝奪睡眠會使大腦過度疲勞,產生對工作和學習的厭倦感,導致心理飽和。如果感到疲倦了,最好馬上休息。在學習和工作中應多增加幾次休息時段,一般來說一小時內應有一次約10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學生在複習功課時要注意文與理、動與靜的協調搭配,避免產生心理飽和。

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管是豔陽高照、晴空萬里,還是烏雲密佈、山雨欲來,總可以從容面對,調試出當下的“最佳心境”。有的人把不斷克服各種精神苦惱,當作強者的象徵和檢驗自身生存價值的指標;有的人愈挫愈奮,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反而取得輝煌的成就。因此,我國心理諮詢職業化創始人之一郭念鋒,把一個人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即心理活動耐受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之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應敢於正視現實,增強自我認知、自我覺察、自我調控能力,注意磨礪個人意志,培養豁達樂觀的性格,增強心理耐受能力。

【小妙招】破解心理飽和

暗示療法

每天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如:我今天精力異常充沛,我的能力從來不會辜負我等。實驗證明,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幫助人開發自身潛能,增強記憶力,樹立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和勇氣。

放鬆療法

心理學研究證實,肌肉放鬆可以有效抗拮人的焦慮、厭煩、緊張等不良情緒。舒適地坐著或躺著,想象自己處於令人輕鬆愉快的場景中,如海邊、田野、草地等,然後一邊緩緩做深呼吸,一邊自我引導從頭到腳逐漸依次放鬆……經常做做這樣的練習,人的精氣神會很快得以休整和恢復。

疏洩療法

情緒管理當學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因此要學會適時適度地釋放和利用自己的情緒能量。常用的方法有:傾訴疏洩、運動疏洩、音樂疏洩等。

作者李不言:中國EAP學院名譽院長、核心專家委員會主任、首席督導,全國首屆優秀心理學工作者,實戰派心理學家,亞洲組織與員工促進(EAP)協會督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特聘研究員等。

主要作品:

《西遊記中的心理學》、《心理學對經濟學的貢獻》、《人的成長是實現和諧自我的過程》、《自和諧理論及在心理諮詢中的運用》、《養一個耐挫的孩子》、《羔羊OR野牛:我們該怎樣自助》、《男人四十的職場解壓》、《享受中年》、《讓心靈歇歇腳》、《遠離抑鬱——請關上身後的門》、《不必“談壓色變”》、《佛學中的心理學》、《女人,生命中要過幾道坎》、《你的幸福你做主》、《心理飽和:無處不在的危險因素》、《你的“非愛”傷害了誰?》、《你不是王 孩不是臣》、《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EAP時代,你準備好了嗎?》等。

1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據我觀察,熊孩子心理問題爆發前,有這13個危險訊號,你可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