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近幾年來, 未成年人輕生的現象屢見不鮮。但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家庭的溺愛,抗壓能力太弱。

把這一問題只歸咎於他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完全正確的,更應該關注的根源問題。

#根據一項調查統計,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約佔20%,而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青少年約有3000萬人。當下中國公眾對心理、精神衛生問題的瞭解和認識程度偏低,許多隱患不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正確對待和解決,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困難以至悲劇發生。

這幾天的一則新聞,13歲的女孩月考全校第一,道法課100分,但卻被班主任質疑提前買試卷,並安排補考。

補考第二天,侄女在池塘中溺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的思想、人生觀、世界觀,包括心理和生理都是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當中。

在這個發展的過程當中,他們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境,有來自自身的、有來自同伴的、有來自家庭的。就像是一顆小樹苗,需要的不只是陽光,還有土壤和水分。

如果在這外界給予的不平衡,小樹苗可能就長歪了。特別是對於家庭這塊孕育孩子的土壤,要特別重視,特別是單親家庭或者是夫妻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而言,孩子成長教育更加關鍵。

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若是被父母疏遠,可能會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或者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可能導致ta自卑、自責、抑鬱...

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係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所以家長們,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應該注意培養孩子有意識得注意以下幾點: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八、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統一,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讓孩子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自信面對生活。

12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識別心理虐待:他一再踐踏你的自尊,你為何還是放不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