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大家好,我是童言。

今天,我們將一起開啟新的共讀書籍《非暴力溝通》。

說到這本書,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了。這本書被多次再版,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冊;豆瓣評分8.4分,獲得熱門心理圖書榜單前十名;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衝突的實踐之一。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他在50多年的實踐中,指導和幫助世界各地的人保持平和的心態,更幸福的生活。他甚至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成功解決了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書中,作者羅列實踐過程中的故事,讀起來既輕鬆又直觀,簡潔清晰的步驟能夠更好的幫助讀者理解和應用。

本書共十三章內容,分別從傾聽他人、表達感受、說出需要、訴說請求四個方面展開,為我們講述了一種建立在誠實、有愛的基礎上交流的方式。

幫助我們在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以及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中,用愛的語言提升溝通品質。

接下來,一起開啟今天的內容:走進非暴力溝通

被忽視的隱蔽暴力

當聽到“暴力”這個詞,你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畫面呢?

準少不了打鬥,頭破血流、滿身傷痕這樣的場景吧。

娛樂圈一名曾經當紅的小生,被家暴負面新聞纏身時釋出過一則宣告,他這樣說到:“有爭吵、有推搡、有撕扯,不是家暴”。

對於“暴力”一詞,普遍認為:只有涉及到武力,才能算數。

而作者的觀點,認為用武力等外在力量給身體造成的傷害,叫“身體的暴力”。

在他看來,還有一種是來自內在的傷害,存在於精神方面的,這是“隱蔽的暴力”,比如用侮辱、謾罵等“不動手”的方式施以精神折磨。

作者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南非,因為膚色的原因受人歧視,經常遭到不明的毆打。父母為了幫助他從噩夢中走出來,於是決定把13歲的他送到印度祖父的家,跟隨祖父學習非暴力溝通。

一次跟隨祖父學習的過程中,祖父為了幫助他理解什麼是暴力,於是讓他畫了一顆樹,並教他用這顆樹來描述暴力。

之後的每一天,他都會和祖父一起分析自己一天的經歷。祖父讓他把遭到武力的記憶歸到身體暴力類,把有關精神傷害的歸到隱蔽暴力類,貼在牆上的暴力之樹上。

幾個月下來,作者發現自己的房間裡,整面牆都寫滿了各種隱蔽的暴力。

生活中,隱蔽的暴力比身體暴力發生的機率更大,但常常容易被忽視。在作者看來,隱蔽的暴力看似沒有危害,但它卻是激怒受害者的根源,最終導致受害者做出暴力反抗。

隱蔽的暴力因素,不斷的為身體暴力提供燃料,這股“地獄之火”將永不熄滅。

作者認為,想要熄滅這“地獄之火”,必須切斷隱蔽暴力的發生,平和而幸福的場景才會出現。

但是,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彷彿很難。從自己多年的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經驗,以及對人性的瞭解來看,要想轉變,需要跨越三座高山

第一座高山,總是希望別人先做出改變。比如夫妻間吵架,妻子總是希望丈夫先道歉,這樣妻子彷彿擁有勝利般的喜悅感受。

第二座高山,習慣首先考慮個人利益。比如丈夫和妻子吵架,他會想:“憑什麼是我先?”“憑什麼我心裡難受,還要給別人道歉!”,在作者看來,從個人利益出發是人的本性。

第三座高山,缺乏自我暴力的認知。多數時候,人們往往只有把“動手”和“暴力”劃等號。

所以,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寧願選擇用沉默掩蓋事實;用時間縫合傷口;用視而不見逃避現實,也不願意邁出改變的步伐。

聽了你的話,我彷彿受了審判,

無比的委屈,又無從分辨,

……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和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語言築起心靈之牆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溝通的視窗,也可能變成隔閡的牆。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會給別人帶來痛苦。

這讓我想起,某年春節回家探親,見到多年未見的好友小佳。從她抬手的瞬間,露出手腕上淡淡的傷痕,遷出的一段關於她的往事:

那年,她被調任到一個新職位。不巧的是,小佳剛上任便趕上公司大變革。她所在的部門承擔著非常重的工作任務。

小佳在新崗位的適應、團隊的磨合以及公司大調整之間奔命。

一邊是領導的高要求,另一邊是同事們的不配合。甚至有些同事將她和原來部門的負責人比較,有意無意的暗示她:

“部門在你來了之後開始走下坡路”,“能力不如前任強”,“反應太慢了,不適合這個職位”。

同事們的言行,讓她的壓力越來越大,她便要求自己越是要做好。她不停的給自己施加壓力,不斷地命令自己,要求自己。

原本要強的小佳,憂思導致她夜不能寐,每個夜晚腦海裡總是反覆回想那些曾經被拒絕畫面和不被認可的話,在長期的高壓下,吃不香睡不好,終究撐不住了,甚至患上了輕度抑鬱症。

手腕上的傷疤,就是感覺人生無望,極度抑鬱時傷害自己而留下的痕跡。

聽完小佳的故事,不免心疼又難過。

可能你會認為小佳的內心太過脆弱,但是誰又能保證長期身處這樣被評價、比較的環境中,不產生抑鬱的情緒呢?

也許,對小佳來說確實需要增強內心,但是如果同事們能嘗試用更好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結局會不會就不一樣呢?

比如:給人貼標籤、用自己的標準評價別人、站在自己的立場指責別人等等。在溝通中,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對方產生反抗敵對心理,又或者讓人失去信心,產生無力感。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為讀者提供了這樣一個練習題:

他讓大家按照現在的審美標準,找出幾幅美女、帥哥的照片,並儘可能詳細的蒐集他們的身高、體重、三圍等詳細資訊,然後再把這些資料和自己進行對比。

可想而知,在這樣比較之下大多數人的自信心都將受到暴擊。丹.格林伯格認為,想要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和比你更好的人比較。

但是,生活中不乏比較的例子,比如小佳的故事,又比如“別人家的孩子”。

你會經常聽到有人說“我不得不聽領導的”、“是你讓我這麼幹的!”。

在作者看來,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責的。所以,他建議把 “不得不……”和“你讓我……”這樣的開場白,轉變為以“我的視角”表達,比如“我選擇聽從領導安排,因為我不想被開除”。

“你應該這樣……”、“你必須……”等這些強勢的開頭,是你的口頭禪嗎?

在作者看來,這樣的表達是強者的手段,言下之意“如果不配合有你好受的”,語言之間暗含威脅。

也許,這些曾在你的生活裡可能出現過!但相信,這並非你所願!

“愛之門”的鑰匙

如果,眼裡只能看到痛苦,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永遠將被烏雲籠罩,被絕望吞噬。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衝破黑暗,為內心尋找出口呢?

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是帶著自我理解和內心和諧穿越黑暗的星光。

非暴力溝通又稱“愛的語言”或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它主張讓愛融入生活,指導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不再反射式的反應。而是用表達觀察、感受和願望的方式,刻意的使用非暴力溝通的語言和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互動。

非暴力溝通是開啟“愛之門”的鑰匙。在踐行過程中,它會持續不斷的提醒我們,讓我們既能誠實的表達自己,讓別人瞭解我們,也能關切的傾聽他人,為他人提供匹配的幫助。

通常,當母親看到孩子將臭襪子亂扔時,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說:“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把你的臭襪子亂扔。”,既傷親子和氣,又影響家庭關係。

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她可以這樣說:“我看到有兩隻髒襪子在茶几下面,我不太喜歡家裡亂七八糟的樣子,因為我需要整潔的家,你可以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 ,同樣的事件透過不同的表達,孩子更準確的理解媽媽眼裡的觀察、感受和願望,從而做出有效的行動。

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改善的不僅僅是親子關係,還有親密關係、家庭關係、社會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他認為,非暴力溝通主張的是積極進取,聚焦於解決問題。

破譯溝通密碼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等待被破譯的密碼。

那麼,該如何破解溝通的行為密碼?

在作者看來,採用非暴力溝通模式,需要專注於四個方面:

先說第一方面:觀察

有句話說“嘴跑在腦袋前面”,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形成條件式的反應,進行主觀片面的判斷。作者認為,首先留意發生的事,他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再說第二方面:感受

接著說第三方面:需要

基於觀察和個人的感覺,告訴對方你的期望到底是什麼。比如,“我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我期望你們能喜歡我”

最後說第四方面:請求

最後,童言想對大家說:

我們也許有不同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但相信我們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求。

那麼,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嘗試把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

24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自閉症機構太貴?60秒瞭解最便宜有效的康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