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膽小並不是什麼大的毛病,但是有時候卻能要人的性命。當然這是有一定限度的,膽小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真是要命了。
恐懼,是一種人類和動物都有的心理活動狀態,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和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一種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有人說:“我天生就膽小。”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的心理學界傾向於膽子大小是遺傳和環境因素複雜地相互作用的結果。嬰兒的哭小的指標。
而後天的環境影響,也會對孩子的膽量有一些正面或者是負面的影響。比如父母的教育、生活的環境、朋友的影響,等等。恐懼反體的活動將大量減少,目光會凝視著帶有危險的事物,且會隨著危險的不斷增長,發展為難以控制的驚慌狀態,嚴重者會出現激動不安、哭、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做了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實驗。他們找了一位俘虜,然後告訴他將做一項實驗。實驗是在他的手腕上劃一刀,然後觀察他身上的血一滴一滴地向外流時的生理變化。
上試驗檯之前,德國人告訴這個戰俘有什麼遺言趕快交代,然後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不久,這位戰俘被帶到實驗臺上,用黑布蒙上了眼睛,然後用一塊非常細薄的冰塊在他手腕上劃了一下,當然,這塊冰並沒有真的把他的手割傷。
德國人在一旁觀察戰俘併發出聲音。這個俘虜以為是自己的血在流,於是極度恐懼,首先是臉色蒼白,全身顫抖,然後是四肢麻木,不到一個小時,這個戰俘就死了。
其實這個俘虜並沒有受傷,他是被自己嚇死的。
每個人害怕的東西都不一樣,有的人害怕蛇,有的人害怕黑暗,還有的人害怕鬼。雖然恐懼的物件多種多樣,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把恐懼分為兩大類:基本恐懼和附加恐懼。
基本恐懼就是對死亡和孤獨的恐懼。這類恐懼每個人都會有,並且是和人類同時產生的。這樣的恐懼是我們生命本身不可剔除的部分,它沒有因果,是人存在的前提。
附加恐懼是除第一類恐懼之外的其他恐懼。這類恐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內外因素相互作用而發展形成的,比如有的人會害怕某種動物,或害怕某種自然現象。
第一類恐懼其實是人類行為的最為原始的動機。對死亡的感覺,其實包括組成生命的所有細節。
而第二類恐懼往往是人因為第一類恐懼而誘發的防禦性行為失敗或預感到失敗所產生的固著性情緒,是第一類恐懼存在的前沿表現。比如恐懼過馬路的人,是過馬路的情景會喚起他曾遭遇兇險(如親臨或目睹車禍、搶劫、喪親等)的喪失性恐懼體驗,將這一原發性恐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對災難的想象變成了一種自以為真實的體驗。
所以當“膽小”這個念頭冒出來時,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它,絕不能逃避,否則只會強化這個信念。很多時候人們害怕在黑暗裡行走,毫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