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以前來過這個地方嗎?怎麼這麼眼熟?接下來是不是要發生這樣的事情……”眼前這一幕好像曾經發生過一樣,每一個細節你都瞭如指掌。這便是似曾相識,明明是第一次經歷的事情,卻感覺自己在某時某地曾經見過或者經歷過,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科學的解釋。
似曾相識感並不奇怪,例如,一個讀了上千本書的人,看到一本新書就可能有某種熟悉感。但是,也有人對此感到奇怪,甚至堅信這是一種可以預知未來、想起前世的“心靈能力”。
據最近相關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據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可能是人們想起了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時可以是幾秒鐘、幾分鐘之前的事,有時則是很多年前、小時候的事,當時沒有太注意,缺乏精細的記憶編碼,對聽別人講的故事、自己看到的圖畫等形成了碎片化的記憶,現在人們被某些情景勾起來了。
“似曾相識”是人們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我們卻無法意識到,當我們走到一個新的場景,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然後人們把新的經歷與過去某個記憶聯絡起來,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經歷每個人都會有,以為積習的東西很多,偶爾出現“似曾相識”這種主觀體驗是很正常的現象。研究發現,似曾相識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很常見,常常在癲癇病發作之前發生。1955年,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懷爾德潘菲爾德用電刺激一些實驗者的大腦顳葉,發現約有8%的人出現了“記憶”,可能是人類第一次人為誘匯出似曾相識感。
克黎利引述《新科學家》雜誌的文章稱,記憶的作用不一定是為了記住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向未來,有時會運用想象和創造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接下來怎麼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什麼反應。人如果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來自一段想不起來的記憶,那麼人們就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來自於這段記憶,自己具備了“心靈能力”。
儘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似曾相識”容易發生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對場景的體驗上。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在腦子裡有這些記憶的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就蹦出來。無意識的和潛意識中的記憶相結合,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