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外界總是會發生很多不滿足個人需求的事件,引發我們的負面情緒。我們在痛苦之餘,有沒有嘗試過什麼方法來改善情緒,進而減輕痛苦呢?

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講求的無非是“適應”二字。心理學大師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個體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第一種適應方式叫同化,即對外界發生的事情進行改造或者歪曲,以符合我們頭腦中原有的認知。比如:5歲的毛毛第一次參觀海洋館,當他看到玻璃展缸中的潛水員時,大聲喊:看,那是消防員!毛毛把與消防員裝束有某種相似之處的潛水員當做消防員,這就叫同化。又比如:小明一直認為會動的事物就是有生命的,有一天它看到天上的月亮在動,它進而認為月亮是有生命的,這就是同化。第二種適應方式叫順應,即改變我們頭腦中原有的認知,以適應外界發生的事情。比如:芳芳原來認為哺乳動物是胎生的,並且生活在陸地上,後來瞭解到鯨魚也是哺乳動物,但鯨魚生活在海洋裡,於是就改變或者升級原有的認知體系,認識到哺乳動物不一定都生活在陸地上。當我們感到不如人意,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要麼改造外界環境或者歪曲外界事實以符合自己原有的認知,要麼改變自己的認知以順應外界事實,這些方法都可以達到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衡進而改善情緒的目的。那麼,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我們來逐一分析。改造外界環境可以嗎?秦朝暴政,天怒人怨,大家忍無可忍,怎麼辦?

起義推翻它,在此過程中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而且是失敗了很多次以後才成功的。總之改造外界環境是可能的,有能力就去創新、創造,人類文明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只要有能力有決心,可以一試。那個在海洋館游泳的潛水員,立刻讓他參加消防員各種培訓考試,把他變成一名真正的消防員,不就好了嗎?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果自身能力不足或者當前身處的環境不允許你去創新、創造,又該怎麼辦?歪曲事實可以嗎?

兩口子離婚了,兩個人都非常痛苦,都把離婚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對方,說對方是渣男渣女,而自己只是當初瞎了眼。雙方都認為是對方的錯,那麼究竟是誰的錯?總不可能怪到老天爺頭上吧!

雙方都有過錯,這才是事實。然而在承受離婚痛苦的同時還要承認是自己不對、自己有罪,實在是太讓人難以接受了。所以,偶爾歪曲一下事實讓自己心裡好受點,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歪曲事實是一種消極逃避的適應方式,貌似暫時達到了內心平衡、適應了外界,其實只是一個假象而已。長此以往會導致個人認知與客觀事實的偏差越來越大,個人也變得越來越偏執,最終變成一個與外界環境格格不入的異類。調整認知可以嗎?當然可以,經驗認知是衡量個人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標準,經驗認知一旦發生改變,個人需求被滿足的程度就會改變,個人的情緒也會相應發生變化。我們可以透過下面的例子來更好地理解情緒隨經驗認知的改變而變化的過程。

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會恐懼,畢竟老虎要吃人的認知深入骨髓。看到一隻被關在鐵籠子裡的老虎向自己衝過來引發恐懼的過程是這樣的:老虎向自己衝過來——老虎下一步會咬死自己——不滿足生存需求——產生恐懼情緒但是會有少部分人會很淡定,這類人清楚的認識到此老虎非彼老虎,關在鐵籠子裡的老虎無法對自己造成傷害,自己是安全的,因而由恐懼轉變為淡定。老虎向自己衝過來——老虎無法衝出籠子,不會咬到自己——無關生存需求——產生淡定情緒

有的人恐懼,跌跌撞撞地抓緊欄杆甚至趴在欄杆邊上大聲呼救。

有的人淡定,優哉遊哉、大搖大擺地大步往前走。

有的人有點緊張,小步快跑。

其實,站在玻璃棧道上,絕大多數人看到腳下空無一物,第一反應都是恐懼,什麼原因?

古代沒有玻璃,看到腳下空無一物就引發恐懼情緒的過程是這樣:

腳下空無一物——正在從高空往下掉,會摔死/摔傷——不滿足生存需求——產生恐懼情緒

但是有的人會很快轉變情緒,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新的經驗導致了新的認知,過程是這樣:

腳下空無一物——不會往下掉(有鋼化玻璃),不會摔死/摔傷——無關生存需求——淡定

……有人會問:經驗認知不是情緒產生的三要素之一嗎?既然改變認知可以改善情緒,那改變其他兩種要素(需求和外界刺激)又能不能改善情緒呢?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顯然是認真閱讀了《情緒管理》系列課程的前幾篇文章並做了深入思考的。

非常感謝!

首先來看需求,需求人人都有,作為人來講都是大同小異的,也無所謂道不道德、應不應該,因此很難透過調整需求來改善或者管理情緒。

比如:我有需要得到尊重的需求,一旦有人對我大呼小叫我就要生氣。

現在我要調整或者改善情緒,你對我說只要你能放下需要得到尊重的需求就不會生氣了,話是沒錯,但我做不到,或者很難做到,畢竟我還沒有成仙成佛,我只是個凡人,就是有這些基本需求。

我們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子做作業拖拉、學習成績又不好,心裡非常著急、焦慮。這是因為關心孩子成長是媽媽們的天性,是基因延續需求的一種延伸。

現在這位媽媽想改善或者調整情緒,你對她說:“別那麼關心兒子了,放下吧,只要你不關心兒子你就不會著急、焦慮了”。

你說得沒錯,可惜沒幾個人做得到,或者說能做到的都不是人。

再來看外界刺激事件,能透過改變外界刺激來改善情緒嗎?

當然可以。改變外界刺激就是改造外界環境,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問題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無力改變外界刺激(或者外界環境)的,比如:天氣是颳風還是下雨,新冠疫情是蔓延還是得到控制,美國是大選花落誰家,朝鮮是否要做核試驗,單位是否要裁員,路上堵不堵車,還有領導同事對你怎麼評價等等等等。

所以,我們不能指望著透過改變外界刺激事件來改善或者調整情緒(有能力這樣做而且能一輩子都這樣做,算你牛,我閉嘴。然而這絕無可能,皇帝也不行)。

而經驗認知是我們自己的,只要有足夠的動機,我們一定可以想辦法去調整自己的認知進而達到改善情緒的目的。

結論:人生總會遭遇困難和挫折,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負面情緒。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認知,這樣一來,我們的負面情緒就會得到改善。

10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如何解決抑鬱症患者的憤怒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