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臺。

本篇作者 | 水晶(鬱金香家長學校輔導員)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今日導讀

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病了。在鬱金香的親子營、陪伴中心、家長學校,聚集著一大批的焦慮的家長,每個家長的背後,都有一個陷在泥潭中的孩子。

今天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從抑鬱的泥坑裡爬出來的勇敢的媽媽,她曾經和女兒同時抑鬱,女兒一度離家出走,這些過往的經歷讓她成長並醒悟,並對青少年抑鬱有了自己的應對經驗和看法體會。

作為鬱金香家長學校的一名輔導員、家長課堂的分享嘉賓,她看到了太多身邊的例子,於是寫下今天的這篇文章,呼籲廣大家長:如果家裡有了抑鬱症的孩子,不不要急於給他們貼上疾病的標籤、過度溺愛,使之繼續在真空中生活,脫離鮮活的社會,成為社會的邊緣人。

因為有時候,當我們過於輕易地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了標籤,孩子們便會按著標籤去生活,沉溺於疾病,不願意直視真實的生活。家長要把孩子放在大自然裡,放到風中雨中、孩子才能慢慢強壯。

青少年抑鬱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等一大類精神類疾病的診斷,造就了一大批“病小孩”。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之所以有這麼多抑鬱症病人。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網路發達、現代人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學校教育過度追求分數的高功利化,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別輕易給孩子貼上抑鬱的標籤

抑鬱症存在著一個擴大化診斷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孩子出現了厭學、叛逆、頂撞家長的情況,就會被家長拉去精神類專科醫院檢查,一旦接受檢查,十有八九會診斷為抑鬱症。從此步入吃藥的旅途,甚至搞不好,一輩子就離不開藥物了。有時,我們過於輕易地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了標籤,於是孩子們便按著標籤去生活。沉溺於疾病,不願意直視真實的生活。

有時回想一下,我們家長這輩人在青春時代,也經歷過激素水平劇烈變化、迷惘叛逆的時期,在面對真實社會與學校生活的分界嶺的時候,在種種事不如人意的小事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無法排遣的苦悶。但隨著年紀增長,這些煩惱也就在時光中慢慢消解掉了。

青春期就象一條黑暗的隧道,只有我們一個人獨自前行,從兒童世界向成人世界邁進,靠自己摸索著、摸索著,走過漫漫長途。

所以說,有一部分青少年抑鬱是被擴大化診斷的,這些不恰當的診斷有時甚至為的只是滿足抑鬱治療這個市場的需求。現在各種文化機構、親子營、成長營,林林總總,都需要靠這些青少年抑鬱群體來生存。還有一些索要高價的所謂的心理大師,承諾能徹底治好孩子、藥到病除,有的家長為此甚至賣了房子去求治,但到頭來全是一句空話罷了。越是說自己能包治百病的,是騙子的機率越大。

別把孩子變成社會邊緣人

但在警惕擴大化診斷的同時,也要防止真的有病不去治療、耽誤孩子的未來,這就需要家長有清醒的判斷力,不要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我曾經遇到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於幼年時期原生家庭的原因,發生了這個問題,病重的時候,狂躁而無法自控,要去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自己幾個手指就是病重時自己剁了下來。所以,不及時治療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但同時,也有一些患者,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嚴重,由於家長的過度關注和恐懼,而成了社會邊緣人。

在鬱金香的陪伴中心,我看到一位抑鬱症患者,男性,三十幾歲了。由於沒有接觸過社會,看起來才二十幾歲。第一次看到他,就覺得他症狀很輕的,沒有什麼大問題。我問他,你什麼時候走啊?他說,這裡挺好的,是不想離開的意思。他父親說,孩子出去也幹不了什麼,幹個保安,還得家長看著。父親首先是一個預設出來的對孩子不信任的樣子,而孩子病了十多年,又很享受這種在真空罐子裡一樣的生活。所以這種家人之間病態的互動很穩定,已經很難打破。就算家長上了一千次課,固有的觀念未曾改變,對孩子的看法不曾改變,那麼這個“孩子”社會功能的恢復,依然是很難有起色的。

還有一位精分患者,三十幾歲,戴副眼鏡、很斯文、完全看不出來有問題的樣子。鬱金香陪伴中心的孟會長說他相當聰明,背起書來又快又好,講起歷史滔滔不絕的,把一幫人全講傻了。可是,他在陪伴中心恢復得很好,但一回到家裡,見到媽媽就發病了。因為媽媽對他的控制是他的病根啊,可媽媽又從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不肯改變。

我在鬱金香群裡見到過很多雙相的病人,都能夠正常工作,或吃藥康復,或通過自我成長康復,都是看起來事業和工作很厲害的人。社會功能是完全正常的,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病人,因為得了一個抑鬱症,一個雙相,就完全變成了社會邊緣人呢?

這也就是我急於寫這篇文章想說的問題,家裡有了抑鬱症的孩子,不要把他們變成邊緣人,不要給他們貼上疾病的標籤、過度溺愛,使之繼續在真空中生活,脫離鮮活的社會。

尤其在孩子剛剛生病的一兩年,是最容易建立一個健康良性的互動的,把他們推向社會,不要脫離社會生活太久。帶病生存,帶藥工作,帶症狀上學,這都是可以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要相反,因為孩子成了病人,就把他嚴密地包裹起來,保護起來。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於一個重度抑鬱的患者,可能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休養生息、藥物治療,有極端行為可以強制入院。但是一定不要把住院休養當成一個長期行為去做。我們家長是很容易形成這種病態的穩定的,從一個嚴厲的極端,走向另一個溺愛的極端,沉浸在對孩子全方位24小時的持續保護之中。

我相信,絕大部分孩子,只是診斷出有一個抑鬱狀態,意思是他目前情緒低落、甚至有極端想法和行為。但這很可能是一個階段性的表現,我們通過吃藥、看心理醫生、運動、瑜伽等等各種方法,是可以擺脫的。醫院的診斷並不是一錘子就把孩子的一生定了。

所以說,不要輕易貼標籤。貼標籤的行為,對孩子有強烈的心理暗示,是在告訴他:我們默許你病了,你可以有一些違反常規的出格行為。

家長要放平心態

父母,孩子周邊的家人,一定要有一個穩定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這件事情。即孩子病了,很痛苦,情緒低落,那我們家長不要被孩子的壞情緒帶走,否則,很容易造成家長和孩子同時抑鬱焦慮情況,而周圍家人的這種抑鬱和焦慮,對孩子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家人出現了抑鬱焦慮,需要積極主動調整,必要時求助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

家長需要反思自己,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溺愛、包辦、代替孩子等情況,如果有,請停止這些行為和想法,如果之前孩子是在真空中長大的,那麼現在請把他放在大自然裡,放到風中雨中、讓他慢慢強壯。

當孩子情況很嚴重的時候,是需要果斷放下學業的。很多家長,當我勸他們給孩子更多空間和自由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反饋:“哎呀,不上學不行的,下一年就換一個不好的老師了,這個老師很好的。”他們還在繼續著導致孩子抑鬱和焦慮的行為和想法,並且很頑固地聽不進不同意見。當孩子已經面臨生命危險的時侯,可是我們的家長還盯著孩子的學習不放。持續的壓力和過激的語言,很可能刺激孩子做出過激行為,一旦出現,家長們悔之晚矣。

良好的關係永遠大於內容。首先家長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試著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病態行為(如黑白顛倒、沉迷網路遊戲、攻擊父母等),直到孩子能夠和你建立良好的關係,兩人達到一個同頻共震,這才有下一步交流的內容。否則,再有用的道理都是毒藥,會被孩子自動遮蔽,甚至適得其反。

家長需要讓孩子做他自己,孩子以前很可能是為了家人高興,才去努力學習,即使忍受著痛苦也堅持上學,偽裝自己很高興。只有當我們開始無條件接納孩子時,才會見到孩子的真面目,當孩子在你面前什麼都敢說,不用再偽裝時,那麼孩子就離康復就不遠了。

不要再問,為什麼是我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是我的孩子生病?家長首先要承認:每個人人生來是不同的,對於生活中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同樣的刺激性事件,對某一個特定的人,當然結果不同。所以,接受是第一要務,然後去做好當下。

其實精神病患者和天才完全是一線之隔,要做哪一個,既取決於病人的主觀能動性,還取決於家人的社會支援系統。甭管上學與否,先做一個能在社會中自食其力的人,這是我對抑鬱症患者的一個最低祝願。願家長們醒悟,能讓孩子們早日迴歸社會。

社群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學人的專屬社交圈,請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微信公眾號,(ID:gmxljk)國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國招新中!與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一同前行。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臺。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資料”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專案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援心理機構、產品與專案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臺

免責宣告: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資訊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絡(微訊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這種抑鬱症狀到冬天就會發作!心理學家:晒太陽有助於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