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的一位來訪者——杜女士,說自己怕睡覺,每天晚上都像經歷了死亡一樣,特別痛苦,一閉眼,腦袋裡就亂七八糟的畫面,然後身體就像是被按鈕啟動了一樣,開始心慌四肢發軟。白天不是胸悶就是焦慮不安,總是感覺心裡空空的,就好像是缺點什麼的那種感覺。這種問題已經前前後後的,好幾年了。最近一個月非常影響工作,別人說句話,其實自己也知道不是在說自己,但就覺得委屈、想哭,總感覺被同事針對了,特別敏感,人際關係越來越緊張,生活的壓力又不敢辭職。晚上本來就睡不好,白天還得裝模作樣,最怕這根弦繃不住,做出什麼極端的事兒,對不起孩子。
在諮詢過程中,進一步瞭解,發現杜女士在3年前曾經產後抑鬱過一段時間,吃過藥,加上家人的陪伴,這2年還算穩定。從去年疫情開始,她就怕孩子、老人被傳染,慢慢這種擔心就表現在睡覺上。
編輯搜圖
在諮詢中過程中,我跟杜女士詳細探討了她的問題表現,她逐漸認識自己沒有喪失睡覺的能力,只是對睡眠的過度關注、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引發了這場“災難”。在一開始的諮詢,進行的還算順利,但是在具體處理她不由自主的“關注”時,她不斷產生阻抗。
心理諮詢,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抱著諮詢師能讓我好受一點的心態,你可能會失望,一開始的諮詢中,由於諮詢師專業的支援鼓勵陪伴,會讓你得到共情、很舒服。隨著諮詢的深入,心理潛在的暗礁會慢慢浮現出來。杜女士的阻抗就出現在這個階段,我非常耐心地陪伴她,引導她認清她的防禦機制已經啟動,雖然不自主的保護的是“心理暗礁”。這時,只有明白一點,就能很好的修復:先舍後得。
你需要了解:舍,需要舍的很多,不僅是你願意舍的、最重要的是不願意捨棄的那一部分。在我指導杜女士透過靜坐觀息法練習過程時,即便她也從中感受到內在變化:比如內心對抗成分開始減弱,從內在能夠真正開始接納家人健康受到威脅的機率是很小的,恐懼焦慮明顯的減弱;擔心睡眠的時間也有所減少,原來半個多小時都很難入睡、現在基本躺下去10分鐘以內就睡下去了,但她同時向我表示,練習會佔用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希望減少一點練習時間。對於孩子來講,陪伴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自己狀態穩定後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更重要的。其實杜女士遇到的問題,很多透過方法調整的朋友都會遇到。看似當前的小舍,日後必定會有大得。
編輯搜圖
杜女士還有一個疑問,現在的情況會不會是抑鬱復發。抑鬱焦慮恐懼失眠,都只是不健康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持續專注觀察呼吸,這實則是透過重新塑造神經通路的“手術刀”持續專注會帶來新的心理機能,刺激神經放電,轉而引起促進神經元之間建立新連線的蛋白質的生成,這就是神經的可塑性,就是思維模式重建的過程。當能夠有一個積極健康的思維方式,就能從更積極多角度看待問題,日後便是可以避免這些困擾的出現。
最後一次諮詢時,杜女士手捧鮮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老師,3年了,我今天才找到抑鬱失眠症的解脫之道!
編輯搜圖
在這裡,我最想跟朋友們分享的是:無論你正在經歷多麼痛苦的經歷,你要了解,這都是症狀的表現,不是真實的自己。
只要敢舍,你就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