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就是當願望不能實現或為達到目的的行動受到挫折時引起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不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你火、火、火什麼?”本來是一部影片裡一個特務心虛著急時說的話,後來就成了人們調侃他人急躁、發火、憤怒時打趣的話。有個熟人特愛發火,一有心情不順就大發牢騷,看什麼也不順眼。而他的妻子每次都幽默地調侃他:“你火、火、火什麼?”聽到這句話他立時破怒為笑,被妻子的幽默化解了心中的怒氣。
“發火”,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憤怒,是人對客觀事物不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據美國的一項心理研究表明,多數人發怒的持續時間是一分鐘到兩天,平均為十五分鐘。客觀地說,憤怒並非全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在特殊的情況下表現為正義感的宣洩。如在戰場上以憤怒的情緒為戰友報仇,打退敵人的瘋狂反撲,像黃繼光那樣憤怒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眼等。但更多的憤怒表現是一種遭遇挫折時的情緒反應。古人說的“怒從心頭起,恨從膽邊生”,就說明憤怒行為是在心理正常時不願採取的、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行為方式。極度的憤怒會使你陷入瘋狂狀態,會使你失去自制力。從心理學角度看,一般的憤怒會干擾人們間的思想溝通,阻礙和諧感情的交流,甚至危及人的前途。
老子也曾說過:“世人秉性不相同,萬事萬物有前行有後隨,有緩慢有急躁。有的堅強,有的虛弱,有的安穩,有的危險。聖人只是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東西。因此,聖人是順應自然而不妄為的。”而現代心理學教授錢玉芬則告訴我們,情緒誰都有,即使是大人物,生生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說穿了,發怒不過是由於外在強烈刺激而引起的一種不良情緒反應,是人身上真正自然的東西。
你看,偉大的孫中山先生就因為一時的不小心生過氣,甚至被部下當面駁了面子。
一天,孫中山在胡漢民的辦公室發現了一大堆由他簽發,但被胡漢民束之高閣的手令。他勃然大怒,忍不住拍桌子高聲大叫:“展堂!展堂!”
胡漢民匆匆進來,望著孫中山,像是不懂他為什麼大發脾氣似的。
孫中山臉色蒼白,喊道:“我不相信這是真的,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
“先生,您究竟說的什麼事情?”
孫中山一下子把胡漢民的公事箱翻了個底朝天,從裡面倒出一堆塵封的檔案。他的雙眉緊鎖,氣勢洶洶,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你還問我什麼事?你看你自己做了什麼事!”孫中山大聲斥罵。
胡漢民凝然不動,微側著臉,注意地聽著孫中山的訓斥,最後他問:“先生還有其他的話要說嗎?”
孫中山板著臉:“沒有了!”
胡漢民“呼”的一聲竄到桌旁,抓起那些檔案,一份一份遞到孫中山的鼻子下面,並口若懸河地進行自辯:“這份手令事關升黜任免,處置不當,於理不應頒發;那份手令是關於調兵遣將的,不合機宜,發下去勢將貽誤戎機;而這幾份又是關於撥款過多或過少,自待另行斟酌。”
“即使在專制時代,”胡漢民語氣尖刻地說,“也有大臣封駁詔書,請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例如唐太宗將以給事中郭承嘏為華州防禦使,給事中盧載因為郭承嘏公正守道,屢次封駁,認為他不宜置之外郡,因而他也封還這道詔書,太宗欣然接受,立刻恢復郭承嘏的原職。先生可曾讀過這段歷史嗎?”
“讀過。”
“當年先生親擬中華革命黨的黨員誓詞,其中有‘慎施命令’一條,先生還記得嗎?”“記得。”
胡漢民急急地說著,好像生怕失去了他所佔據的上風,“調和鼎鼐,總理陰陽,原是宰相分內的事。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其實。請問先生,今日之事是不是我在行使我應有的職權,盡我應盡的責任?”
孫中山緊盯著對方,一聲不吭。
“先生,我在請教你呢。”胡漢民咄咄逼人。
這件事真是令孫中山先生很尷尬。
以孫中山先生的胸懷與氣魄,誰能想到他也會做出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的行為呢?可見,在生氣這件事上,連偉人也是不能免俗的。
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本身不是什麼問題,但如何表達憤怒則易出問題。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勇敢地戰鬥。而不能適當有效地發怒會破壞人們健全的思維能力,使人難以理智地看待和處理問題。有這樣的行為,自然會導致那樣的後果。無論你是普通人,還是偉人,都不必為此而大驚小怪。社會也允許你在一定的範圍內宣洩你的生氣。但是,它有個底線,誰也不能越過去。例如,我們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因為自己的戀人別戀,而無法接受分手的事實,於是,磨刀嚯嚯向對方;再比如,父母會毆打不聽話的小孩,讓小孩感覺到身體的疼痛,以補償大人心理的痛苦,他們同時也想要強迫小孩能對他們的權威和控制有立即而明顯的反應,改變不當的行為。
但是,毆打小孩會造成孩子身體的痛苦和心理的怨恨,特別是如果父母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生氣和挫敗感,而不是為了使小孩受教育時;隨著小孩漸漸長大,父母可能必須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們的小孩了。正如一個海洋動物學家所說的,“我們不能讓一隻一萬兩千噸的殺人鯨躺在我們的膝上,毆打它,在它們做得不對時,我們只好改用其他方式訓練它們。”
同樣的,人們極端的宣洩行為通常只會增加雙方的緊張壓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我們不能走極端。即使你再生氣,再仇恨,也要有底線。
其實,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是庸人,一個只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制自己情緒、做到儘量不發怒的人才是聰明人。
挪威首都的“維格蘭雕刻公園”有數百尊雄偉壯觀的雕塑,佇立在中央走道的兩側。公園的中心點,則是聳入天際的名作——“生命之柱”。奇怪的是,旅客大多圍在一個不過三尺高的小銅像前。那是一個跺腳捶胸、嚎啕大哭的娃娃,公園裡最著名的“怒嬰像”。高舉著雙手,提起一隻腳,彷彿正要狠狠踢下去。雖然只是個銅像,卻生動得好像能聽到他的聲音、感覺到他的顫抖。他是在發怒啊!為什麼還這麼可愛呢?大概因為他是個小娃娃吧!被激動了本能,點燃了人類最原始的怒火。誰能說自己絕不會發怒?只是在發怒的時候,能像這個娃娃,既宣洩了自己的情緒,又不造成傷害?只是這世上有幾人,能把發怒的原則、物件和時間,分得如此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