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的文章分享了患者曉茜的前期康復經歷。在常人眼裡,她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女:抽菸、酗酒,晚上經常去蹦迪、泡吧,吸過大麻,玩過K粉和冰毒,貪慕虛榮,愛買新款手機和名牌包包……
但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她簡直一身是病:多種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抑鬱症伴激越狀態(主流精神心理科可能會診斷為雙相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而且,無論單獨哪一種,傳統的精神科都認為不好治。
在前期的心理干預中,我們處理了其抑鬱情緒症狀,以及她對父母的強烈憤怒等負性情緒。尤其是前者,她失戀後終日痛哭,痛苦得難以自拔,這主要是由不理性的戀愛觀念導致的,在修復相關創傷後,我們引導她建立起積極、理性的擇偶觀,避免再次被“渣男”傷害。
我們還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和心癮消除技術,消除了她對毒品、蹦迪、聽電音的心癮。後續她再也沒有碰過這類東西。
可是,此時她說了一個讓我猝不及防的資訊:除了沾染過毒品,她還有吸“笑氣”成癮!
01
2017年,國內有一則訊息引發輿論關注。一名在西雅圖留學的中國學生因為吸食“笑氣”成癮,約半年後出現了無法站立、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最終不得不結束留學返回國內治療。一個月後,她在西雅圖的一位男性朋友也因為吸食笑氣,導致終身癱瘓。
我當時就很驚訝,“笑氣”是一氧化二氮,在臨床中是一種麻醉氣體。我曾有8年的臨床麻醉醫生經驗,對這種氣體很熟悉,它的麻醉作用比較輕微,鎮痛作用明顯,但我從沒接觸過吸“笑氣”成癮的案例,更不知道國內外有那麼多人在濫用!
所以,當曉茜說自己去蹦迪的時候也吸食“笑氣”,並且承認已經成癮時,我幾乎不敢相信。
曉茜說,他們當時吸的笑氣叫作“小鋼炮”,像便於攜帶的小氧氣瓶。
有的則只有手指那麼長,表面是不鏽鋼的光澤,非常漂亮,有人也叫它“笑氣彈”。在食品業行業上,這些“笑氣彈”本來是用來插到奶油槍上,用來快速打發奶油的。
她說,剛開始玩的時候並不覺得很興奮,但玩著玩著越來越放鬆,越來越開心,很快就上癮了。他們把“小鋼炮”插到奶油槍上,然後直接往嘴裡打,一邊打一邊吸。曉茜最嚴重的時候,連續打好幾箱,一邊打,一邊蹦迪、喝酒、瘋狂地大笑,直到身體精疲力竭、體力不支了才停下來。
這問題可不得了。因為當時“笑氣”還不算毒品範疇,在食品業裡也有廣泛應用,在市面上比較容易買到,如果這個癮不戒掉,她出院之後很容易獲取,再次沉迷“笑氣”的可能性很大!
當時我們去除心癮還要藉助實物,或者藉助相關圖片。而曉茜說她除了看到“小鋼炮”有衝動的感覺之外,聽到奶油槍往外噴氣的聲音也會有興奮感。
我們當時不知道上哪裡獲取“小鋼炮”,只好請她媽媽出馬,聯絡曉茜以前的“損友”買了一些,給曉茜做心癮消除。她媽媽恨得牙癢癢,說當初那些損友把自己的女兒帶壞了,現在居然還得求著他們買“小鋼炮”!
幸好,因為曉茜很配合,心癮消除的效果很好,她很快就建立了對“小鋼炮”厭惡、排斥的感覺。
與此同時,Lucy也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處理她喜歡到酒吧蹦迪的問題。其實,她這種行為屬於“蹦迪成癮”,還有“聽電音成癮”,住院時偶爾允許她用耳機聽音樂,全是電音音樂,而且音量開得很大,媽媽非常擔心她耳膜受損。
既然屬於成癮,這背後既有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也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在深度催眠下發現,大概小學6年級時,曉茜在朋友帶領下第一次去迪吧。她回憶:“射燈照在我們臉上,誰都看不清誰,但又能看到大家跳得很嗨、甚至興奮到扭曲的神情,還有那裡的電音音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鬆、自信和快感!”
偶爾去迪吧跳個舞、喝點酒,確實很放鬆,很多健康人群、上班族也會不時去玩一下,但一般有所節制。
但曉茜幾乎每天都要去,一喝酒就往死裡喝,跳舞時還要吸笑氣。她感受到的興奮、放鬆和愉悅,高出一般人很多倍,產生了強烈的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這是導致她成癮的一大因素。
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從小到大都太壓抑了。小時候爸媽總吵架,對她說話總是命令式語氣,強硬地逼迫她接受大人的觀念,對她的喜好、行為總是打擊,而且無數次說好了帶她出去玩,又輕易放她鴿子。
她說:“我每天都像是被禁錮著似的,太壓抑、太恨了!”在迪吧的環境下,她覺得可以把內心所有的不快宣洩出來,非常放鬆。
這一輪心理干預後,曉茜再也沒有去過迪吧,也沒有碰過“笑氣”了。後來她在國內放假時還是喜歡去酒吧放鬆,但選擇的都是清吧,或紅酒吧,約上同學喝一杯,聊聊天。以上的成癮行為、不良行為可以說基本杜絕了。
02
心理干預進行到這個階段,曉茜的情緒狀態已經好了非常多了。但我們很快發現她有一個問題:本來好好的,誰都沒惹她,也沒想起什麼具體的創傷事件,但突然她就情緒煩躁,不愛理人,接受心理干預時心不在焉。
我們耐心地問原因,她竟然說是因為臉上長了個痘痘,太丟人了,覺得心煩。我們哭笑不得!這暴露了曉茜的另一個心理問題——對外貌格外看重。
她說,她知道自己長得特別漂亮,所以格外珍惜自己的容顏,無法接受臉上有任何瑕疵。她當時留著空氣劉海,油脂分泌較多時,額頭難免冒幾顆痘痘。只要她發現了就忍不住想發脾氣,照鏡子時簡直想把鏡子砸了。痘痘長几天,她的心情就煩躁幾天。
按照我們的臨床經驗,這個問題的背後肯定有與外貌相關的心理創傷。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技術(TPTIH)解開了謎團。
小學六年級時,曉茜和同學們在操場上做課間操。有一次,老師讓她到前頭領操。她往前走的過程中聽到兩個女生在小聲嘀咕,“她不就是長得好看嗎?學習又不好,有什麼了不起的,憑什麼能夠上去帶操!”
這句話讓曉茜心裡很難受,但她想到的不是好好學習,而是:“原來我除了長得好看,其它什麼本領都沒有。那如果我哪天不好看了,我就一無所有了!我一定要多注重我的外表,這是我唯一的本錢!”這種扭曲的認知與她的自卑有很大關係。
而另一個創傷事件又關於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男生小魁。初三時,曉茜在飲品店喝奶茶,那天她穿得很好看,渾身都是名牌,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這時她碰見了小魁,熱情地打招呼,結果小魁盯了她一陣子,開口說:“你的面板怎麼越來越差了!都長痘痘了!”
突然遭受自己喜歡的男生如此打擊,曉茜一下子懵了。小魁又說:“你看,周圍的人都在看你呢!”曉茜環視四周,發現大家真的都在看她。
其實別人隔得那麼遠,哪能看得見她是不是長痘痘呢,大家是在看她長得漂亮,穿得好看。結果她完全被小魁誤導了,覺得大家都嫌她醜。她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奶茶沒喝幾口就溜走了。
說實話,從曉茜回憶起的心理創傷來看,小魁這個男生的心理和行為也有不少問題。他給曉茜一種他喜歡她的感覺,但又忽冷忽熱、若即若離,同時跟幾個女生關係很好。
他在奶茶店說的話如果是無心之失那還好,可如果是有心打擊,那真是有點缺德了,甚至不排除他是故意想將曉茜玩弄於股掌之間。但偏偏那時曉茜就是喜歡這樣的“渣男”。
修復了以上創傷後,曉茜不再過度在意外貌了,恢復了一定的自信。但曉茜媽媽又心急火燎地向我們反饋,說孩子現在不想繼續讀書,一心想去韓國當練習生,將來想成為明星。
曉茜父母都是觀念非常傳統的家長,他們不希望孩子將來做演藝明星,而是走更“正統”的路。而且,曉茜媽媽說,就算她和丈夫選擇做開明的家長,作出讓步,可是韓國那麼多練習生,能有多少個最終成為明星?就算能成為明星了,按照韓國的演藝圈氛圍,裡面又有多少剝削、壓迫和潛規則?曉茜哪能受得了?
其實,我們並不否定“當明星”的夢想,這也是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徑之一。但當一個人為了這個夢想而失去了理性,把這個問題想得過於簡單,這就走偏了。
曉茜就是這樣,她對這個問題完全不接受理性的溝通,選擇性地忽視、輕視現實困難,鐵了心就是要去當練習生,這就是一種偏激的“執念”。我們認為,這背後肯定有某些病理性記憶,令其認為當明星可以滿足她的某些強烈心理渴求。
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找到了背後的根源,竟然與曉茜中學時上的一節音樂課有關。
上初中時,曉茜的物理、語文、數學成績都不好,老師總是在課堂上批評、打擊她,她特別憋屈。而在家裡,爸媽幾乎從來不對她表示認可,令她很壓抑。
這下曉茜簡直興奮壞了。她平時在學校、家裡就很少被褒獎,突然被音樂老師請到了臺上演唱,還享受特殊待遇,“這種感覺太好了,太榮耀了”。這一下子形成了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
之後,曉茜就特別想當明星,非常渴望那種被萬眾矚目的感覺。而她認為,當明星最快、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到韓國去當練習生,反正家裡有錢,自己的外表條件也出眾,有何不可呢?她覺得這完全是可以實現的!
這個病理性記憶修復後,我為曉茜進行強化認知干預,我再告訴她這個想法後面充滿艱辛、不確定性,還有危險,她就很容易聽進去了。
碰巧,我們以前曾經治療過一個真的去過韓國當練習生的患者,那個患者說,在那裡她被老師又踢、又罵,動不動扇耳光,動作只要做錯了一點點,老師抬起腳就踹。這段經歷對她造成了巨大心理創傷。
還有,這幾年媒體不時爆出韓國明星疑遭潛規則,最後罹患抑鬱症而自殺的事例。我跟曉茜說了這些真實事例,她嚇得直襬手:“算了算了,何醫生,我不去了,不去了!”
她爸媽得知後非常高興,終於放下了心頭大石。
03
心理干預進行到這個階段,曉茜的心理、行為問題已得到較大的改善,情緒也較穩定了。
但她和父母的關係還是比較疏遠。雖然情緒平穩時,她和爸媽能聊上兩句了,但她還是能躲就躲,不太願意深入溝通。
考慮到她的後續康復仍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我們便把心理干預重點放在修復親子關係上。Lucy繼續利用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技術(TPTIH)尋找和修復父母對她造成的心理創傷。
曉茜年幼時,父母正值創業時期,經常忙得焦頭爛額,就算在家裡,也經常捧著手機打工作電話,曉茜覺得自小就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
在4、5歲時,曉茜很想找父母說話,這正是孩子表達欲特別強的時期。她去找媽媽,媽媽正在打電話,一下把她推開,讓她去找爸爸。曉茜再去找爸爸,爸爸也在打電話,眼睛都沒看她,揮揮手讓她出去。
曉茜就這樣被父母推來推去,在家裡轉來轉去。她感到太孤獨、太無助了,“我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是爸爸媽媽的累贅,他們的工作比我重要多了。我跟別人說話都比跟他們說話好得多!”
後來,等到父母有空了,能夠陪她說話了,她卻再也不想說了。
而且,在兒童時期的曉茜眼裡,爸爸媽媽不像是親密的家人,而是領導。“爸爸是大領導,媽媽是二領導,我就是他們下面的小嘍囉。無論做什麼,吃飯、看電視還是睡覺,總是他們發號施令,我負責嚴格遵守。”
這種情感疏離的感覺在曉茜6歲時就出現了。那時,有一天父母好不容易帶她出去玩,路上看到一個鳥籠子。年幼的她盯著鳥籠子看得出神,父母見狀,說:“你是不是也想住進鳥籠裡啊?”
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曉茜聽了當時就想:“如果可以,我一定要住進鳥籠子裡,這樣我才會有安全感,才能夠被保護起來,不再被你們倆傷害!”一直到長大了,她總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隔著個鳥籠子,有很大隔閡。
這些創傷修復之後,曉茜的爸爸也抽空前來參與到家庭心理干預了。
在曉茜的整個心理干預過程中,她的父親僅來過兩次。第一次來是在心理干預前期,那時干預效果剛顯現,但曉茜的問題還有很多。當時我感覺她爸爸對我們的認同度不是很高,當然也沒有表露出不屑,而是非常禮貌、客氣,說了一些“辛苦你們了”之類的客套話。
而且,她爸爸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一般人入不了他法眼。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也間接令他難以放低心態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家庭教育上比較偏執。他對待我們這種態度,我完全能夠理解。
而這一次來,曉茜的心理干預已經到尾聲了,效果非常好,爸爸看在眼裡,對我們的認可度大有提升。我藉此機會與他深入交流了曉茜的病情,孩子的問題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處理,家長應該作出哪些改變和反省。
當然,當時我們的心理干預模式不如現在高效。Lucy對曉茜修復的心理創傷當時我有很多並不知道,而Lucy又未能參與家庭心理干預。所以,我難以精準化地向她爸爸反饋女兒的心理創傷,他未能得知過去哪些具體的行為對女兒造成了傷害。
不過,聽完我的闡述後,曉茜爸爸的態度明顯有所改變,不再像以前那麼客套。在家庭心理干預結束時,我送他出去,他特意停住轉身對我說,“何醫生,你們現在做的事情,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而且,你們對成癮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的理解,我覺得已經顛覆了傳統精神科醫生的理解。”
我能感覺到,這是他發自內心的認可。不過,總體來說,這次家庭心理干預對爸爸的觸動並不算很大,未能引導他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後續他再也沒有時間前來接受家庭干預了,我只能希望他能在曉茜媽媽的帶動下,繼續加深對女兒心理問題的理解,不斷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
04
心理干預後期,曉茜各種物質成癮、行為成癮的心癮都基本消除了,跟媽媽的關係有非常大的改善,母女溝通理性多了,情緒非常穩定。她所服用的藥物,早就在住院大約1個月後完全停掉了。
她也十分深刻地認識到自己過去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問題,重新理清了人生的方向,希望回到加拿大完成學業。而且,她還跟Lucy說未來想成為一名外交官,雖然她知道這難度不小,但希望先好好學習,積累能力,說不定能實現這個夢想!
不過,Lucy憑直覺認為,曉茜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暴露出來。而我覺得,曉茜爸爸的改變不夠深刻,後續這兩人必定還會發生較大的矛盾,這是一個較大的隱患。
可是,曉茜已經住院大約3個月了,她認為自己已經重獲新生、心身都做好了全新而充分的準備,非常迫切希望出院回家。而其爸媽也覺得女兒與之前有天壤之別,對心理干預的效果非常滿意,認為可以出院了。我們也就同意了。
後續,據媽媽反饋,曉茜重新回到加拿大後一時未能完全適應。而且,她之前出國時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每天得過且過,渾渾噩噩,沒有多大追求。但現在她清醒了,知道要努力了,自然感受到了更多的壓力。她有過焦慮、抑鬱,有一些情緒波動,但程度比心理干預前小多了。
而且,她跟媽媽的關係拉近了很多,經常透過電話跟媽媽分享見聞。當時,曉茜的弟弟曉傑也出現了一些心理、行為問題的苗頭,開始與父母對抗,學習出現危機。
媽媽有點著急,而曉茜與弟弟的關係較好,她便出面充當弟弟和媽媽之間的傳聲筒,幫助媽媽更好地理解弟弟的心態,還與媽媽一起商量如何引導弟弟,避免他誤入歧途。
說起來挺感慨的。雖然那時曉茜和媽媽都意識到弟弟有些不對勁,並嘗試引導。尤其是媽媽,她從女兒的患病中明白自己和丈夫過去對孩子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便有意識地改變對待小兒子的態度。
但後來,因各種主客觀因素,弟弟曉傑還是出現了一些精神心理問題,無法上學,休學在家,一度對父母有嚴重的暴力行為。媽媽只好又帶兒子向我們求助。後續我們再分享弟弟曉傑的康復經歷。
總之,曉茜回到加拿大讀書後,整體狀態非常好,跟媽媽的感情日益加深。
可是,1年後的假期時曉茜返回國內,與父母長期居住在一起,她又跟父母吵起來了。尤其是與父親,兩人大吵大鬧。曉茜爸爸雖然要求嚴厲,但以前從不捨得打閨女。但在極度的憤怒下,曉茜爸爸竟然動手打了她!
曉茜本來康復得很好,跟媽媽的關係越來越親近,怎麼回到家與父母相聚反而又爆發了呢?親子之間到底有哪些衝突呢?下一篇的文章繼續分享,並在最後分析該真實案例帶來的家庭教育啟發。
#抑鬱症# #雙相障礙# #學問分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