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要說相親中遇到什麼樣的人是比較可怕的,有人會說“媽寶男”有人會說“扶弟魔”。

這些略帶戲謔口氣的稱號,雖然看起來不太尊重他人,但是也是一種社會現實,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抵制?

因為與這樣的人組成家庭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然而“扶弟魔”已經成為了一個過去式,現在的婚姻黑名單中又出現了一個新型別“田園女”,被列入婚姻黑名單的“田園女”也有它的理由:

“田園女”不過是雙標的“偽女權”主義者

“田園女”顧名思義具體指向的物件是女性,它是指那些高舉女權主義旗幟的女性,一邊在要求著男女平等,要求著女性也要享有部分權利時,卻不願意履行自己的義務。

這種思維與真的女權主義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它們唯一的共同點是“田園女”與女權主義者都要求女性享有更多平等的權利。

然而女權主義者是真的在追求女性平等自由,為了解決性別壓迫,而不是為某個性別謀取利益,在追求與男性享受同樣的權利,同時也會履行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田園女”只是一種“偽女權”,本質上來說並不是在追求男女權利平等,而是在追求自己的權利與利益,當你讓她們承擔自己的義務與責任時,她們又開始變得雙標。

在相親時就會遇到一種女性,她們對相親物件諸多挑剔,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自己的條件也好不到哪去,然而她們會強詞奪理地說,男性就應該女性有更好的條件。

在她們的思維中,她們怎麼做都是對的,她們永遠都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你和她談男女平等,她和你說女權,說要給予女性更多的權利和地位;

當你和她說責任的時候,她們開始拋棄“女權”思維,用男性和女性相處時,男性讓著女性就應該天經地義的說辭來逃避責任,總而言之,怎麼樣都要撈到一些好處。

對於她們來說,能逃避的責任與義務就會盡量逃避,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生活是她們最普遍的追求。

家庭教育的缺失:“田園女”的出現的主要原因

不可置否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愛自己,然而“田園女”對自己的愛遠比常人高得多,因為她們永遠都在為自己考慮,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好處與利益。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對來訪者進行心理治療時,都會讓他們回顧自己的童年經歷,這種方式稱之為“溯源”。

不少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童年時期的經歷會影響個體成年直至死亡,這同樣是“溯源”的原理,童年經歷與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對於個體的性別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方面來說,“田園女”的出現存在於這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中,女性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求男女有平等的權利,要求減少性別歧視與剝削。

受此思潮影響的“田園女”也有著極強的自我意識與權利意識,這同樣也給了她們“趁熱打鐵”的機會。

另一方面來說,社會意識的轉變不會讓每個人都隨著產生思維轉變,儘管身處這個特殊時代中,也不是人人都是“田園女”,她們的出現很大程度上都和原生家庭有著極大關係。

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覺得女孩富養,男孩窮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就導致一些不夠富裕的家庭,父母也會對女孩進行富養,然而這種富養已經脫離了自身實際現狀。

那麼在這種富養教育方式成長起來的家庭不夠富裕的女孩,就更容易成為“田園女”,因為她們從小到大都衣食無憂,都在享受著作為女孩的權利。

在這個過程中,她們往往也不會被要求履行一定的義務,所以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她們成人以後也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對待他人。

因為從小便嬌生慣養的她們,無法體諒與理解為什麼要履行自己的義務,為什麼必須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她們更多的時候享受的是身邊人無條件的愛與縱容。

總而言之,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應該愛自己,但是婚姻不僅僅要學會愛自己,也要學會愛別人,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因為好的婚姻是兩個人共同努力,用心經營而來。

不勞而獲的事物不一定是天上掉的餡餅,可能也是個陷阱。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抑鬱來之前的10個前兆,一定要引起注意!這樣才能更好地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