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學|楊冪化身“完美女孩”:討好別人,就不會取悅自己
豆瓣評分9.2的《聽見她說》,擊中了多少人內心的柔軟和苦澀。
《聽見她說》是一部“為當下困境勇敢發聲”的女性獨白劇,以電影化的表達手法進行拍攝,將八個源於現實的主題融入同一房間,由上述八位不同年齡段的實力女演員,分別塑造出八位面臨不同困境的女性故事,針對不同的當代女性生存痛點,呈現八個主題: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
楊冪的獨白劇《完美女孩》,讓我看到自己和身邊很多朋友。
“我是工程師耗費300080個小時製作,集所有美好和希望於一身的創造物。”隨著楊冪主演的獨白劇《完美女孩》播出,AI機器人“完美女孩2020”(小愛)誕生了。
小愛到底多完美?
有豐滿的曲線,和可以靈活定製的身材;
而且面板、體重、三圍,都是最完美的存在;
五官更是從107種臉部組合投票而選出的最佳臉蛋;
還擁有足夠支撐一家證券公司交易的算力,能提供做飯、陪聊、護理等多樣個性化的智慧服務……
她的誕生就是為了世界的愛與和平。給他人帶來愉快,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但在人工智慧的自我設定中,她有一條不能違背的原則——絕對不能傷害他人。
“利他”的使命,滿足了所有人的期待。
但她還是出現了“意外”,有次資料出錯,病重的老人因她的照料不周去世。
由此,她的使用者評分一落千丈,成為“特別產品”,被特級使用者帶回家中,還被家暴虐待,最後報廢。
《完美女孩》解開一個女孩身上的層層傷疤,第一層叫討好,第二層叫客體化。
第一層討好,即討好型人格。字面意義上比較好理解,我要提醒的是下面兩種常見的職場行為。
討好型人格在職場的第一種常見表現,見面後熱情到近乎捧殺。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同事,她總是能熱情的稱讚你和別人,她總是希望你真切的接觸到她的善意。
我之前遇到過一位這樣的女同事小張,她見到我第一面就說:姐姐,你的五官細看好精緻。我有些愣神:因為這姑娘屬於打眼一看就很美的妹子,五官立體突出又苗條高挑。
後來我和這位同事一起去見客戶,我在飯桌上稱讚了這位客戶的細心提醒,特別對合同提出的細節,確實能避免很多風險下的措手不及。然後這位同事接著我說:我今天看您穿的衣服,就知道您是那種特別實在,特別幹練,沒有虛的。客戶有些尷尬。
其實我很理解,這位同事絕對沒有存心捧殺別人的想法,她並非想用這種明目張膽的稱讚讓別人心虛,而是她真的好想讓你知道認可你。
那麼為什麼,他們的表揚,往往不到點上呢?因為這份稱讚和熱情,並非出於真心讓要和你接近,而是出於一種防禦——擔心自己冒犯別人,不被別人接納,所以才會用“施予別人好”的方式給自己打造保護殼。
討好型人格在職場的第二種常見表現,圍繞關係的不穩定和抱怨。我輔導過一位同學,叫小紅。她在加班很久之後,感到胃疼,她就想要請倒休假。不過她也知道,領導還在忙,專案還有3天左右估計也就收尾了。可是胃疼來的很激烈,她就去找領導請假。
她在去的路上,心理就負擔很重,似乎自己因為胃疼請假特別不正當一樣。
她看著大家在忙,又覺得難受,恨不得有個人和她一起肚子疼才好。
然後,見到領導,她剛張嘴,就眼圈就紅了,哽咽的說“老師,我想請假,我從昨天就肚子疼”……
看著含淚的她,領導也很有壓力,就開始碎碎念:你怎麼不早說,你看你別委屈了,趕緊加收拾回家吧,最近也實在是沒辦法呀!你看我這也是要繼續忙,我估計今晚得12點了……
結果小紅回到家還是覺得委屈,覺得領導也許對自己很失望,然後又覺得“我怎麼就不能休息呢”,想來想去的好一會兒。
照字面上的意義,討好型人格的女孩應該不抱怨不鬧脾氣吧,其實不是,討好型人格的姑娘,很容易有情緒。
因為我們的每次討好,都在渴望“我對你這樣好,你能不能也這樣對我”,不僅是關愛,甚至是保護。
討好這件事揭開來,下面一層是一種客體化。客體化,就是將自己看成客體,而將別人看成主體。客體的生存,依附在主體(別人)的評價、認可和給予上。
女性主義大家波伏娃,圍繞女性的客體化,有過非常精彩的闡述:
首先,社會教化和男女關係中,有一個女性自欺概念。“我們透過把自己認作他者或一個事務來逃避自我實現的焦慮”(《存在與虛無》)
女人的獨立卻和她的女性氣質相矛盾,因為要做“一個真正的女人”,就必須是自己成為客體。
成為客體,我們就要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凝視,並圍繞主體的意願安排自己。《完美女人》中楊冪的獨白,是不是和上面的分析,不謀而合。所以完美女人,不僅僅是說討好,更多的是物化這件事。
那麼,怎麼辦呢?為自己負責。其實我們天生有為自己負責的生命裡,就在內心。不過拒絕為自己承擔責任,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所以我們需要抵制這份誘惑力。
第一, 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死亡,對我們來說是最原始最激烈的恐懼。雖然你未必直接告訴自己“我今天如果不被喜歡就會死”,但是當你提心吊膽的想要討好時,你確實感到這份人際關係,會威脅到我的生存。
第二, 作為成年人,你只能為自己負責,只有小孩子才會讓別人負責。試著為自己的需求負責:當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你不去稱讚別人,安靜的吃飯,就挺好。當別人加班的時候,你要走就走,不用委屈。
最後,意識到自己在討好,是改變的開始,而不是將討好包裝成其他。比如我輔導過一些姑娘,會說“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謹慎,不敢輕易表達”;或者“我非常內向,只有和熟人才會聊得來,和同事完全不交流”。我的經驗,很多同學描述的謹慎,並不是一種態度,而是一種能力,你沒辦法行動,所以說自己謹慎。這個時候,不如直接看出自己的恐懼和客體化,才能開始改變。
當她出現失誤,被特級使用者暴打得七零八落報廢成垃圾,工程師告訴她:
“其實你可以選擇自由,可以選擇做自己。”
總之,改變一定能帶來改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