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寺廟裡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積極主動地跑到方丈面前,殷勤誠懇地說:“我初來乍到,先幹些什麼呢?請前輩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一下寺裡的眾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寺裡的眾僧我都認識了,下邊該幹什麼呢?”方丈微微一笑,意味深長地說:“肯定還有遺漏,在接著去了解,去認識吧。”
三天過去了,小和尚再次來見方丈說:“寺裡的所有僧侶我都認識了,我想有事做。”方丈微微一笑:“還有一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疑惑地走出方丈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詢問著,一間屋一間屋地尋找著。在陽光裡,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尋思著……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裡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頓悟。
“天真的小和尚用了三天去認識別人,卻用了更長時間去醒悟、去認識自己。”
在這個快餐式文化的時代,有多少人像小和尚一樣急於瞭解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總是在他人的身上去尋找自己生活的意義,從而親手為自己打造了一副思維的枷鎖,變成了他人思維的附屬品,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由。由於不認識“自我”做了許多可悲而又愚蠢的事,由於不認識“自我”總是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瞭解他人身上,從而沒有考慮或忽略了自己多久沒有關注自己、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因此真正的人生從認識“自我”開始。
人最真實的東西就是自我什麼是“自我”?自我就是人最真實的東西。它包括情感、理想、人性中的光明與黑暗、崇高與卑劣等全部思想。自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人的一生,無論主動或被動、清醒或模糊,都是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是對自己的心理體驗。自我意識包括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在對自己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對自己的一生有什麼規劃。
使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格林》美劇中的一句話:“人生是測量一個人靈魂深度的刻度。”使我不禁思考,人生是否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找回自我的過程?在我看來,人是最奇妙的,因為擁有著無窮大的潛能,只有不斷認識自我、挖掘自我、才能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使我的“靈魂深度”得以提升。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查的人生沒有價值。”人只有認識了自我,才能征服自己,要知道懂得征服自己是一種清醒,善於征服自己是一種智慧。征服自己,改造主觀世界,不僅能夠促使自我的修煉和完善,還能促進自我的提高和昇華,使人真正走向成熟,獲得內在的潛能,從而“脫胎換骨”獲得屬於你的人生。
透過“喬韓視窗”認識自我美國心理學家Jone和Hary提出的關於人自我認識的視窗理論,被稱為“喬韓視窗”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個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透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透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和錯誤,人對自己的瞭解就會更多,也更客觀。
公開的自我:“當局者清,旁觀者清”說的就是“公開的自我”,也就是自己瞭解,他人也瞭解。比如,我們的性別、年齡、長相等等可以對外的資訊。“公開的自我”取決於你的開放程度、個性是內向還是外向、人際交往的廣度等等。“公開的自我”是有關自我最基本的資訊,同時也是自己和他人瞭解自我、評價自我的基本依據。
盲目的自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指“盲目的自我”。“盲目的自我”一般自己察覺不到,除非別人告訴你。盲目點可以是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由於自己不知道,當他人告訴你時,你可能驚訝、懷疑、辯解,認為那不是你。一般來說,喜歡內省的人盲目的自我較少,如果你不是一個喜歡內省的人,那麼你就要用心聆聽,重視他人對你的意見。
秘密的自我:自己瞭解,但他人覺察不到。也就是你的個人隱私、個人秘密、缺點、痛苦、慾望等等,都可以成為“秘密的自我”的內容。有的人為了保護自己,適當地隱藏自己是正常的,但如果隱藏得太多,就會將自己封閉起來,長期這樣自我就會受到壓抑,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
未知的自我:通常來說,未知的我也被叫做“潛在的我”,而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面,隱藏在海水下面有無限能量的巨大冰山,也屬於未知的我的層面。“未知的自我”是我們知之甚少同時也是最值得挖掘的領域,通俗來講就是你的潛能,所以我們應嘗試去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發現自我,超越自我,從而提高“靈魂的深度”。
那麼如何認識自我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3種:
①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
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別人身上發現自己,認識自己。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能從與他人的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寶貴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理解、去實行,並獲得屬於自己的個人感悟。其次,以他人為鏡是危險的,因為如果一個人總是拿別人當鏡子,那麼那個真實的自我就會逐漸消失,難以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要懂得什麼時候要虛心學習他人的可取之處,什麼時候要勇敢地堅定自我。
②從“我”與事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係中認識自己,簡單來說就是從做事的經驗中瞭解自己。有些人總是害怕失敗,認為失敗就意味著自己是錯的。其實,無論你怎樣選擇都可能是錯的,或者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無論怎麼選都是對的。因為你只能依據當前的資訊做判斷,而不可能依據未來的資訊做決定。未來是未知的,我們只是做了當時當日情況下最優的選擇。如果僅僅是因為失敗就責備起當時已經竭盡全力做出最佳選擇的自己,是不是不公平?那時的你是無辜的,你之所以改變選擇,也是因為掌握的資訊發生了變化。擁有智慧的人總是樂於在失敗中發掘出比以往更有價值的東西,並以失敗為基礎來實現創造性行為。所以,做事的真正意義是從做事中吸取經驗,以此來實現自我的體現與提升。
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個人視角)。在與他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係的人,不同型別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映中歸納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理想中的我。
透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面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哲人說:“誠實地向自己展開自己,這是人生一道優美的風景線。”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然而,現時代多少人並無自知的能力,一味追求外物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去注意自己,並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喪失自我,是現代人痛苦的根源,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獨特性,喪失了對自我生活的理解,那就意味著他對這個社會來說可有可無,誰都可以代替他,而這也證實了一句話“當沒有人主宰你的靈魂時,靈魂就會盲從別人。”生命的可貴之處在於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如果你想取悅一個人或成為某個人思維的附屬品,那麼你將會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