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親愛的客棧》裡面,劉濤霸氣Quattroporte的行事作風引發了一些爭議。
有人覺得她太強勢了,對員工指手畫腳的。
但是我看到了另一層含義:如果放在五十年前,這樣強勢的職業女性沒什麼出頭天。
說起女性創業者,身上往往貼著“女強人”或者“成功人士”這樣的標籤。
這些標籤都不對。
女性創業者也是女人。
創業環境再好,她們一樣有慾望和掙扎,喜怒哀樂。
與男性不同,她們要面對的困難更多,而心理上的障礙,也有鮮明的社會角色特點。
厲害的是,女人在情緒上的優勢,使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
“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小女孩,別人根本不把我當回事兒。”
——小沈(化名) 90 後創業者 實業 創齡 5 年
在北京某大廠年紀輕輕就當上主管的小沈, 5 年前聽父母的話,回到家鄉二線城市,經營家族產業。
家族產業,怕不是個悠哉的富二代?一點都不悠哉,小地方人際關係反而更復雜,找人、做事都講人情講關係。
在老家跟人打交道,小沈動用了自己所有的腦細胞。
“我總是琢磨著那些‘人精’們話的背後,到底想說些什麼。”
小沈長了一張娃娃臉,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近 5 歲。人人都巴不得顯小,但對小沈來說,反而帶來痛苦。
因為長得嫩,她常常被“老油條”看不起,時不時被貶低。
“好心的會幫你一把,大部分人根本不把你當回事兒。
特別希望自己是個男的或是老得快一點。”
小沈的顧慮並不是空穴來風。回想一下,從小時不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男孩要勇敢自信,女生要安靜溫柔。
我們這一代,“自信”並不是女孩成長的必選項。
這就造成,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缺少自信,只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心理學上,這種覺得自己“不行”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冒名頂替綜合徵”(Imposter Syndrome)。
1978 年,心理學家 Pauline Clance 和 Suzanne Imes 首度發現了這種綜合症。
患者會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所達到的成就、自己所處的狀態、所得到的關愛,認為自己是一個冒牌貨。
她們認為,男性更容易克服這種綜合症,而女生則歸因於自我懷疑。
這會損害女生的職業發展,讓女生小看自己的才能,不敢冒險,不願意把想法付諸實踐。
那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嘗試積極重構。
我們可以從這種狀態中,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
女生在不斷證明自己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正是鍛鍊了自己的堅韌。
女生特有的柔軟和堅韌,是真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很多東西如果硬碰硬,結局只會兩敗俱傷,但女生的堅忍和韌性加起來,能讓事情的可能性放大。
同時,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成功沒有捷徑,得靠實力說話。如果你幹得出色,客戶也會看在眼裡,翻身仗就容易了。
就像小沈說的:
“別人不把你當回事兒,你還真別自己不把自己當回事兒。
解決辦法很簡單,就是拉下臉死磕,然後付出加倍的努力,證明給他們看,讓他們心服口服。”
“事業和家庭的平衡需要我不接受社會的眼光,學會接納自己。”
——阿妞(化名) 90 後創業者 新媒體 創齡 3 年
創業三年,阿妞一直在摸爬滾打中,艱難前進。
“創業之後沒有一天是不焦慮的。
最大的問題是錢的問題,每天一睜眼第一件事情就是想錢從哪來。”
今年,女兒出生,家庭突如其來的重擔,讓阿妞更焦慮了。
“我一直害怕自己成為不了一個好媽媽。
特別是看到新聞裡,女孩受騙,什麼家暴啊、 PUA 啊,就更加擔心女兒的未來,特別焦慮。”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她都要親力親為,做到最好。
直到倆月前,她實在扛不住,精神崩潰,才開始反思,自己這麼拼對嗎?
“我在床上躺了倆禮拜,突然就想開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放手。
之前在書裡看過一句話:a mental breakdown is an emotional breakthrough (精神崩潰是情緒突破),深有體會……”
焦慮是創業者的通病,不焦慮反而會不好意思。
其實焦慮是把雙刃劍,關鍵在於你怎麼用。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大腦不是生來產生快樂,而是確保人的生存。
大腦會持續不斷產生負面情緒,其實是在試圖阻止你犯錯誤。
但是,當不敢犯錯到了極致,就會變成凡事要求完美。
這種過高的預期讓我們與現實脫節,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變得焦慮不安。
這時候,焦慮實際是一種訊號:你的期望不對勁,該看清現實,認識自己了。
我們接收到焦慮發出的訊號,該做下一步動作了:選擇。
選擇一直都在,我們可以選擇被焦慮摧毀,也可以選擇通過焦慮了解自己真實的需要。
至此,我們就是與焦慮共處了。
但是負面情緒依然存在,怎麼辦呢?
你可以把焦慮情緒表達出來,然後用理性思考去一一突破。
相較於男性,女生情緒表達的門檻兒低,更善於排解,心理負擔小。
這也是我開頭所說的,女性在情緒上的優勢。
當焦慮情緒來臨時,請認真感受,並用你覺得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後分析背後的原因。
比如大汗淋漓玩一下拳擊,跟朋友傾訴,寫寫日記,都是很好的辦法。
我們已經習慣去內化社會的期待——成功的職場女性、孝順的女兒、溫柔的妻子、無私的母親……
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別人眼中豔羨的角色背後,是否在迎合他人,還是在為自己而活?自己到底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當我們捋清這些問題,調整好事業和家庭的關係,焦慮也就逐步減輕了。
事業和家庭關係的重整需要內心自洽。
我們能夠接受自己不夠完美的事實,就不用會苛刻要求自己,去成為那個事業和家庭雙豐收的“女超人”。
我們成為不了,也沒必要完美。
當明白和接受自己真實需要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新調整生活的重心,與身邊的人共同規劃新的生活模式。
工作和生活,才算走上正軌。
阿妞說:
“孩子出生後,為了支援我的事業和孩子的成長,我老公甘願換一個輕鬆的工作。
一開始我覺得他沒有上進心,但現在我覺著吧,一個男人肯為家庭犧牲,我應該學會感恩。”
外在一切都沒變,但阿妞學會放手,她接納了自己,達到了內心的平衡。
“當我的投資人明確跟我說不給女生企業投資的時候,我就覺得特別害怕,總在想是否應該找一個男性合夥人?”
——涵涵(化名) 90 後創業者 服務行業 創齡 2 年
涵涵是位“資深”的創業家。
我一直認為她是我認識的人裡最成功的一個。細聊之後才發現,她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是一波三折。
“之前我跟幾個男性合夥人做公司,我都會被邊緣化。
每次有異議的時候,他們都抱團,孤立我。
公司業績直線下降,他們打死也不承認是決策的問題。
於是我果斷退出。”
兩年前,涵涵退出男人抱團的創業公司,和另一個位女性朋友一起創業。
融資的時候很多人一聽公司是倆女的做老闆,就表示絕對不考慮。
“投資人覺得女領導情緒化,不專業,不善用理性思維去思考問題。
還有些投資人說什麼‘你知不知道很多融資成功的女生都跟投資人有一腿?’。
我真是慶幸自己長得醜。”
無獨有偶, 2018 年英國一項針對 750 名女性企業主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女生在尋求資金時,覺得自己沒有受到投資者和銀行的重視。[1]
“有段時間我還真想邀請一個男性合夥人參與進來。
臨門的時候,我突然醒悟過來,他人脈再好,價值觀卻差別很大,未來合作起來會困難重重。
幸好,我剎住了閘,不然現在得鬧得多難看啊。”
在男性為主導的世界裡,涵涵恐懼自己融入不了圈子中,獲得不了相應的機會和資源,低人一等,差點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
當一個人對不確定的事件的容忍度比較低,那麼,在有壓力或者恐懼的情況下,他就會強烈想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這就是認知閉合的需要。
也就是說,如果被不確定性所造成的不安壓垮了,人一急就會迫切想要答案,求個安心。
這時候,人會放棄理性思考,做出最容易、最能預料到結果的選擇,比如逃避、破罐子破摔。
那如何克服恐懼所帶來的決策失誤呢?
第一步,依然是重構你的認知。
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男權社會,但又怎樣?
不要被別人的閒言碎語所誤導,記住,我們有選擇權。
阻力會讓我們停滯不前,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其次,學習正念。
控制情緒,注重此刻,活在當下。
恐懼所產生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讓,禁錮了我們,要學會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未知。
畢竟,不確定才是唯一確定的事情。
訪談做到最後,我明白到,性別只是一個懸浮的符號。
剝開層層包裹的社會角色,我觸碰到的是一個個想要突破自我的鮮活靈魂。
“女性”只是生理賦予的特徵,重點還是在“我”。
我才是真正主題,生活的各個選擇皆是成就“我”生命的途徑。
很感謝知乎關注到女性創業者,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知道,女生追求事業,不但有理,還有優勢。
我就是我自己的創造。
參考資料:
[1] What's stopping female entrepreneurs?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examined:
https://www.telegraph.co.uk/business/women-entrepreneurs/female-entrepreneurs-psychological-barriers/
- The End -